猫头鹰长什么样?
猫头鹰的形态特征大致如下: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
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
与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猫头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这让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拥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猫头鹰的眼窝里,根本无法转动,所以猫头鹰要不停地转动它的脑袋。
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头的活动范围为270°。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听觉神经很发达。
猫头鹰名字的由来很难准确考究:
猫并不是传入中国后就在民间普及的,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中国至盛世唐朝才开始普遍驯养家猫。
而猫头鹰这个俗名一定是在猫相当普及之后,人们才会用猫的样子描述鸱鸮,宋代诗词中凡是描述“猫头鹰”时都还只是用“鸮”或是“枭”,而猫在当时被称为“狸猫”而不是“猫”,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猫头鹰这个称呼还没有世俗化。
因为猫头鹰是俗名,而俗名是难以考究最先的出处的,只能说猫头鹰这个称呼可能晚于宋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猫头鹰
猫头鹰的长相是眼睛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猫头鹰的耳孔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布和形状均不对称,这有利于他们在黑暗中准确定位声音的来源。相对于头部硕大的双目均向前是本目鸟类共有且区别于其他鸟类的特征,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
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猫头鹰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仙人掌内和草地上。猫头鹰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常夜间外出活动;雪鸮能于白天夜间皆保持清醒。
猫头鹰均以小型动物为食,包括昆虫、蚯蚓、蛙、蜥蜴、小型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体形较大的鸮类如雕鸮、雪鸮多以中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为食,常将猎物整个吞下,待消化后将不能吸收的皮毛骨头几丁质等杂物混成团状吐出,称为食茧。
猫头鹰的样子: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
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无法转动。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
猫头鹰习性:
1、猫头鹰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犹如醉酒。
2、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它们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将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等残物渣滓集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
3、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