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瘦西湖”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的文献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扩展资料: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
“瘦”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别于杭州西湖的雍容,大气,却表现出了扬州西湖的纤细、苗条和婉约。“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从此,“瘦西湖”之名被流传至今。
本诗的作者汪沆出生于清朝的康乾盛世,但却写了这么一首讽刺社会奢靡风气的诗,是具有极大的勇气的。也正因为作者的这份难得的社会责任感,才使这首诗流传至今,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
最早提出瘦西湖之名的,究竟是谁?有人说是本诗的作者汪沆,也有人说是更早一些的扬州吴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汪沆的这首诗使得扬州瘦西湖之名享誉全国。直到现在,导游介绍瘦西湖的开场白中,都先要提到这首诗,说明瘦西湖名称的由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瘦西湖
2018-12-11 广告
西湖的形状狭长,清瘦秀丽,因此在“西湖”前面又加了一个“瘦”字,又叫“瘦西湖”。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扩展资料
1.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2.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3.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瘦西湖
因为位于扬州城西又名“西湖”,同时因为这个湖的蜿蜒曲折, 清瘦秀丽故又名“瘦西湖”。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乾隆元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扩展资料: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
参考资料:瘦西湖-百度百科
扬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因为位于扬州城西又名“西湖”,同时因为这个湖的蜿蜒曲折, 清瘦秀丽故又名“瘦西湖”。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 面积,却又有6千米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
扩展资料: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
瘦西湖是扬州的一个湖泊。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
卷石洞天、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月观、小金山、钓鱼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景区等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扩展资料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1988年瘦西湖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瘦西湖的历史: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
瘦西湖北段(九曲池至熙春台)为唐罗城西城濠一线而东,清乾隆二十二年治理开浚为莲花埂新河;南段(小金山至大虹桥通二道河一线)为宋大城西城濠;中段(莲花桥至小金山)为清雍正十年知府尹会一、乾隆二十二年巡盐御史高恒先后主持开浚,莲花桥西称莲花埂新河并建莲花桥。
瘦西湖在太平天国时期经历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五亭桥,小金山。
民国九年,乡绅陈臣朔在五亭桥东侧建凫庄。
1958年12月扬州市人民委员会制定瘦西湖水库规划,发动群众开挖瘦西湖,后停工未成。
1980年春,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像回扬巡展,市革命委员会发动单位集资,组织郊区农民全面疏浚北城河西段(新北门以西)至大明寺山脚下约4公里河床,并拓宽莲花桥至熙春台一段湖面,挖土6.2万立方米。后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
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
2007年瘦西湖复建万花园。
2008年起,瘦西湖万花会开始举行,每年一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