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喜欢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对孩子灌输一些关于礼仪的教育,主要是觉得孩子还小就应该早点教导越早越好教,,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1
一、重视礼仪是中国家教的优秀传统。
现在讲的“家教”是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补习文化知识的代名词。其实,本来评价某个人是否有家教,主要不是指文化知识,而是指道德修养,其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举止是否合乎礼仪,也就是通俗讲的懂礼貌。因而,中国传统的家教十分重视礼仪。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所决定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钱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西方文化没有的概念,一个是“礼”,一个是“族”;西方用风俗差异来区分文化,中国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但“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就家庭而言,“‘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者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家族的形成是与“礼”所规定的准则从家庭成员延伸到所有亲戚相联系的,“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换言之,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称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的准则。”(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由于作为全民族社会关系准则的“礼”,首先是以家庭为原点,然后扩展到家族和民族,所以,中国传统的家教把礼仪放到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旧时书香人家的门上,往往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以标榜门风家教;人们也往往用“知书达礼”来评价有家教的孩子。这样的家教传统在《论语》中就已经存在了(见《季氏》、《泰伯》)。
二、传统家庭礼仪是以培养德性为内核的'。
《礼记》说“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外在的礼仪训练以内在的德性培养为目的,传统的家庭礼仪也是如此。道德规范是当然之则,道德教育是要人们懂得这些当然之则的义理,即为何必须如此。但是这对于儿童显然是不太容易明白的。而从行为准则入手,对于儿童来说,更能达到遵守道德规范的目的。因为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习惯,遵守这些习惯仿佛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引自《颜氏家训》)于是,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似乎并不刻意而为,但却合乎礼仪,于是这些礼仪蕴含的道德规范就化为了人们的德性。如《礼记·曲礼》说:“邻有伤,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古人舂米,喜欢唱送杵的号子,当邻里有殡伤之事时,应该默舂,不在巷中歌唱。这样的家礼包含着同情他人的同哀之心。宋代朱熹的《家礼》、《童蒙须知》、明代屠羲英的等《童子礼》,对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等的行礼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此作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衣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朱熹:《童蒙须知·衣服冠履第一》)“走,两手笼于褒内,缓步徐行,举足不可太阔,毋得左右摇摆,致动衣服”。(屠羲英:《童子礼·行》)这里表现的是约束自我的道德自律精神。再如,“凡弟子须要早起晏眠”,“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自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这都表达了尊敬长辈的道德品质。因此,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的家庭,如果有效地进行了礼仪教育,就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
三、今天如何进行家庭的礼仪教育。
自“五四”以来,传统礼仪在家教中基本上已经退出了。这有着很多原因,如传统礼仪的形式化和繁琐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还有对于传统礼教的封建性的批判,导致人们完全把传统礼仪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因此,人们对于传统礼仪已经很生疏,甚至完全遗忘了。其情景犹如当年朱熹面对中国传统礼仪遭受佛教巨大冲击时所感叹的:“呜呼!礼废久矣。士大夫幼而未尝习于身,是以长而无疑行于家。长而无以行于家,是以进而无以议于朝廷,施于郡县,退而无以教于闾里、传之子孙”(《朱子文集》八十三《跋三家礼范》)。那么,今天应当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再如强调礼仪的“节文”作用,即对情感、欲望起到有所节制和美化的作用。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家庭的礼仪教育中发扬光大。其次,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首先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礼仪,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还可以借鉴宋、明、清的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能够琅琅上口的进行家庭礼仪教育的读本。再次,家庭和社区联手,在举办青少年的活动中,融入传统的礼仪。这方面韩国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2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
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
2、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1996年以630分的“托福”成绩直接考入美国大学的原哈尔滨三中学生陈磊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时深有感触——“见过陈磊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打陈磊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我们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从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总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⑥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4、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包括具体清晰的指导、规观和训练。事实上,“无论是在被称为‘冒除家的乐园’的西方社会,还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当代中国,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一夜之间突然暴富,虽是难得,但也绝不是天方夜谭,但是要让那些举止粗野,俗不可耐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温文尔雅的绅士,成为优雅的淑女,则是绝不可能的事。因为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是长期训练之后形成的。”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
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家庭礼仪教育注重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尊重环境对人的作用,把改造培育宜人环境与日常的良好礼仪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家庭对子女成人成材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从而为家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之,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