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和京剧媲美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什么?
一、黄梅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开始只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一种比较正统的民间小戏。其发源地是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清末时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二、黄梅戏形成初期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娱自乐的文艺形式。而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三、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两种。其中花腔以演小戏为主,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较多;而平词经常作为正本大戏的主要唱段,特点是善用大段的叙述,抒情性较强、韵味丰富。另外,黄梅戏还特有“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彩腔表达兴高采烈的喜庆之情;仙腔脱胎于当地的道教音乐,而其中的男仙腔有着舒展潇洒的气度,但是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着能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属于专门表达沉郁的腔体,用于亡灵或者将死之人抒发悲伤情感之时。
2024-12-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