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独处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

 我来答
呆萌小怪兽17
2022-06-13 · TA获得超过901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8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92.7万
展开全部
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独处和热闹都能适应的人,骨子里更偏独处安静一些,相比热闹,我喜欢独处。但,十年前,由于职业关系,我担任办公室主任,天天不得不“热闹”,让我感到身心疲惫,人格分裂。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是喜欢扎堆的,我就显得格格不入,比如,我参加酒场,也能推杯换盏,但我最多愿意坐一个小时。但是朋友们居然可以从五点喝到九点然后再去吃烧烤喝啤酒,一直折腾到凌晨两三点。

我觉得实在太浪费时间,一天到晚,就是喝酒吹牛,反反复复就那些屁事,怎么就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一般一个小时之后,就走了,不参与第二场第三场。朋友们觉得我不合群,或者不愿意与他们玩,其实,我只是想独处,安安静静地看看书、写写字。十年后,我换了工作,相对来说,不需要那么热闹。但是我还是养成了减少社交的习惯,因此也被同事们背后说我比较清高比较孤傲,其实,他们都不懂我,我与人为善,不但不清高,相反还有点自卑,我只是喜欢独处,独处让我更快乐、心灵更自由。

要论什么心理?我觉得,首先不能说独处的人,就是心理不 健康 。其次,不能说独处的人就是不善于交际。再次,不能说独处的人,不够自信。恰恰相反,我觉得我很自信,不需要在乎别人的肯定,更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我只是减少无效社交,并不是不社交,也不是不善于社交,需要社交的时候,我依然大大方方。我认为,独处是一个人的选择方式,选择更加适合自己、让自己充实而愉悦的方式而已。独处,不是心理,而是选择。

从我的观察和认知来看,喜欢独处的人,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天生喜欢独处,性格比较自立,内心比较自信,能力足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靠别人来刷存在感的人。他觉得独处,让他充实,让他的思想可以自由的飞翔,可以让他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作家、画家、设计师、工匠,等等。这些工作,需要寂寞,需要独处。而这个人恰恰又适应独处,就能相得益彰。

第二种,就是大彻大悟的人。有一些人经过了风雨,除却巫山不是云,看透人间百态,经历过世态炎凉,不说是大彻大悟,也算是“不惑”了。喜欢热闹,又有何意义?有一堆狐朋狗友,有什么意义?天天交际圈里转,有什么意义?想清楚这些事情,他就明白了,如果独处更舒服,为何不独处?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何必为难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第三种,就是聪明智慧的人。这种人目标性很强,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就像豹子一样盯着目标,有用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他就做,不会做无效社交的事情。比如,一位当前的相声名家,看他在台上说笑话,现实中他是一位基本不社交的人。因为他知道无效社交没有用,还惹许多麻烦。他的舞台艺术来自学习,除了演出和必要的出镜,基本都在家里看书写段子。我们看到许多人似乎比较孤独,没朋友,其实他的生活很丰富,很充实,他的精神世界精彩美妙。

独处是一种心理状态,有的人虽处在人群,但内心仍是孤独的,有的人虽是独自一人,但心早已跑至高谈阔论的交谈中。

独处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选择的处世方式不同,其实独处有很多好处。

世之先贤往往是孤独的,在独处时人的思想非常冷静,四维效率很高,很多重要决策是在独处时做出的,独处成就了很多人。

喜欢独处的人在独处时是一种享受,一本书,一杯茶,一个人可以任思想任意驰骋。

喜欢独处的人,要么是经历过艰难困苦与挫折之人,大彻大悟后,大智若愚的智者;要么生来就是一个孤独者;要么他们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潜心研究,全心全意埋头奔波的人,最后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比如老子、司马迁、牛顿、叔本华等)。他们都是 健康 的独处者。

而不 健康 的独处者是:不能够接纳自己的性格或颜值以及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害怕别人对自己的的评价,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将自己“自我监禁”,让自己闭目塞听,隔离与 社会 的联系,活在所谓他自己幻想的生活中,掩饰自己真实的感情,害怕他人说长道短,还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他们总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心愿,听取自己对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他依然认为这就是他的性格与生活,而且他也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也过着他这样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另类的独处。在医学方面就可以定义为心理不 健康 或有心理疾病

超凡脱俗,个性发展,天马行空独往来。一花一木一世界。

很多人通常都认为喜欢独处的人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来往,其实这才是对喜欢独处的人最大的误解。

有些人的行为我们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千万不要轻易的下判断,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做。

比如说我之前有一个朋友,平时的时候和人交流,看上去能说会道,特别的开朗,可是有一天他跟我说其实他最喜欢的是独处,因为独处的时候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时我听他说这话的时候感觉特别有才也没有理解明白。只要有一天他跟我详细的聊一聊他读书的经历,我才发现原来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原来他从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婚了,年少的他从小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分别,而且正是因为那个时候其母亲带她一个人过日子,生活比较辛苦,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他,很多时候他遇到了问题也没有人能够给他答案,于是他只好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思索,渐渐的养成了这种喜欢独处的性格。

他说独处没有什么不好,有的时候很多问题找别人也不见得有答案,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好好思考,总会有一些出路。

而到了 社会 上的这种性格并不是特别的受欢迎,于是为了能够营造出和别人打成一片的印象,于是他开始积极的与别人去交往,虽然没有人能够看出来,原来他是一个特别喜欢独处的人,但是他的骨子里这种基调却一直存在着。独处没有什么不好,有时候反而会有另一番意境。

喜欢独处是一种勇气,也是享受宁静的生活的一种 健康 的心里。

一,独处的人,往往比较独立。这是难能可贵之处。从不喜欢吆五喝六的和许多真假难辨所谓的朋友在一起浪费时间,宁可给自己泡杯茶,看看球赛,或者是出去散散步也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很充实。

二,喜欢独处的人,都比较喜欢简单。不愿意和那些聪明伶俐的人打交道。心智单纯,或许是避免受到伤害,所以多半时间都是留个自己,单独去享受生活中的安静惬意。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功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很喜欢这几句话的含义 ,也喜欢安安静静的做自己,仅此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呼朋唤友欢聚一堂也好,清清淡淡独处一室也罢,只要你觉得是真正的快乐,那就值得一赞!

如果喜欢独处的人都算是患有心理问题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心理有问题的人或者是心理不 健康 的人就多的去了。其实喜欢独处的人和喜欢在外面和别人一起玩乐的人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一样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不一样而已。所以,首先你要告诉自己喜欢独处并不是心里不 健康 的表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不 健康 的人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出现情绪障碍,或者是由于经历了某种事情之后,所引发的人格障碍等等,要判定一个人是否心理 健康 所需要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仅仅凭你自己说愿意独处就说自己心里不 健康 那是完全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时,很多喜欢独处的人都十分享受独处期间那种与世无争、能够自己想自己事情的时间。而且独处可以让一个人静下心来去思考某些问题,往往越是在这个时候思路会越清晰,有很多事情想想就通了,也明白了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样去做。基于这一些情况来说,喜欢独处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能够让你捋清思路的事情。另外,假设你或者身边有人真的老是一个人呆着,而且行为出现古怪的现象,那么你可能就需要留意一下了,因为人始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而且在 社会 环境的要求一下,个体和个体之间需要有适当的交流才可以更加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不然一个人老是独处的话也会出现胡思乱想的现象,这也是不利于一个人心理 健康 的发展的。

想要清楚一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首先要清楚一个人选择独处的原因。包括:

◆ 有些人走上 社会 、经过磨练,却发现那些平常满嘴漂亮话、总是口头喊着哥们姐们的人,往往靠不住,遇到事的时候就不见人影了,所以这部分的人的独处是因为要舍弃低质社交。

◆ 有些人原本性格较为内向,更喜欢一个人逛街、买东西、旅行、看电影、看书等等,感觉一个人的时候更舒服自在。

◆ 有些人则是会给自己找一个周期性的时间进行独处,一个人静坐并冥想在近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所遇到的人和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各种想法,这种独处是为了找回一种清明的状态,独处之后可以让自己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凡事都需要有个度,独处也是,独处可增长智慧,是心灵净化的方式,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社交的重要性,毕竟人类属于社交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尚在成长的孩子。

1、在孩子三岁前,孩子的抚养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家人,都可以尽量地多与孩子聊天,即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成熟,但是大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并随着时间而形成他内心的一种观念。

2、当孩子3岁左右,父母要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开启孩子的社交大门,带孩子适度参加好友的聚会。这是孩子社交的启蒙期,正如当年戴安娜王妃,在威廉三岁的时候站在孩子群中,他很想和大伙玩在一起却不知该如何玩,那时候戴安娜就打破英国王室传统坚持让威廉上平民的幼儿园。

3、在孩子5岁左右,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培养孩子一项兴趣爱好,让孩子感受圈子的正能量,帮助孩子建立社交自信,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

4、在孩子12岁前,是性格的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孩子能与同龄孩子有良好的互动的话,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也会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内向和社交焦虑经常会被划上等号,或者社交焦虑是内向的一种极端状况。但真实情况是与内向不同,社交焦虑的人内心可能非常渴望参与社交活动,但他们又担心别人不希望自己出现,所以一旦有社交机会,有社交焦虑的人会确保有他人陪伴或是选择直接回避社交场合。社交焦虑的人常常会因担心说错话,而回避和他人的交往。对于独处这个问题,内向和社交焦虑有着以下的区别:

对于一个内向的人来说,独处呆着让你觉得很舒服;然而,对于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独处只是为了减少焦虑。换句话说,内向的人能从独处中或是一对一的小范围交往中得到能量。一个人呆着会让内向的人感到神清气爽,类似充电的感觉。相反,有着社交焦虑的人被恐惧情绪主导。社交焦虑的人在独处时可能会感觉不那么焦虑,感觉也还不错,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不是快乐的感觉。社交焦虑的人可能会告诉自己“我猜不在乎去不去那个party呢”或者“我才不在乎去不去和那个谁吃饭呢”。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回避与他人的交往会让他们觉得十分孤独或是不安。但是回避焦虑的动机又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社交焦虑的人为了避免自己尴尬或者看起来很蠢,而回避其实本来很想去的社交场合甚至是很渴望的约会。

我也算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热闹的场面也会天天面对,最多时两千多人面前演讲过,但是,还是喜欢一个人每天有一段时间能够独处!

独处时往往能够深度思考一些问题!静下来的时光里,热闹的场合往往显得过于浮躁、轻薄……并不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声音,看待问题也容易浮躁、轻薄……独处时,可以把一件事、一个问题往最深的地方、最广的视角里去思考,去玩味……

独处时往往能够对当下的事情产生一些灵感!静下心来的时光,往往会产生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想法,那种闪光的想法也特别容易让自己有成就感。一旦发现这些灵感成熟,不妨在人多的时候拿出来分享,深入论证与探讨!

独处时往往能够用文字记录与描述一篇文章……经常发现,好的思想,好的评论,好的观点,并不是已经存在头脑里!往往是因为安静独处的时候,本没有观点,本没有思想,本没有新发现,但文字一开始点击进入,观点就开始逐步形成,思想也具备一定形状,新发现有可能自发而来……

这种独处,有时候并不表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比如,一个人飞机上,左右的人都不认识;地铁或者高铁上,周围没有熟悉的人!我的好多文字都是在这种时候完成的!最近一年多来,我突然发现,少开车,往往多了好多篇文字出来,很是喜悦,这种财富居然来自于一个个原本要开车看路的碎片时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