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可惜他出名貌似并不是在他有多少的丰功伟业,也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许多功绩的人, 相反,我相信知道他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三征高高梨或者开凿大运河,甚至于在江南享乐而不去平定叛乱,最后甚至放弃了自己皇帝的职责,从而记住他的。
那么隋炀帝杨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当时讨伐他的瓦岗军说,把南山的竹子全砍了,也无法书写他的罪名,所有的海水都无法洗清杨广身上的污点。
可是后世也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的流调以及物资的运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人说隋炀帝三征高勾里也是迫不得已
那么,本篇文章的任务也正是从种种的历史文本以及众人的评说中查看出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其父杨坚是当时非常显赫的大将军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八大柱国,在当时地位和身份都非常显赫,照正常的角度来讲,杨广应该会拥有一个非常好的童年,毕竟嘛,世家大族肯定是吃喝不愁。可惜的是,我们都猜错了。
当时的杨坚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并且有拥有很大的声望,甚至于他的老婆都是八大处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掌握着非常大的权力。
于是当时的周宣帝就开始猜忌杨坚,杨坚为了不被杀,于是开始装孙子,杨广在非常小的时候就见到了这种非常险恶的政治斗争,估计也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重的打击。
当然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很久,杨坚也时来运转,因为他的女儿成为了新继任的皇帝的皇后,因此杨坚也成为了皇亲国戚,最终杨坚夺得了皇位,成为了皇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隋文帝。
孙文帝在登上了皇位以后,迅速的灭掉了北齐,最终又灭掉了南陈,将陈后主从哭行里抓了出来,统一了天下。
可是在当时虽然看似天下已经统一,可是时局仍然是非常不太平的。毕竟天下已经纷争了多年,就好比春秋战国时,秦朝统一天下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如何治理,如何统一文化等等。
最开始杨戬做的出了一些小问题,他把北方的一些比较严峻的法律推行到了南方,与南方本来非常疏松的法律形成了很大的对比,于是南方便慢慢开始不满起来,因为他们认为隋朝的法律太严苛了,于是许多人开始反起了大隋朝。
本来镇守在南方的人是杨广的弟弟,他本来想着要去南方过好日子,结果发现南方的人全反了,于是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了。
于是杨坚就把镇守南方的任务交给了杨广,主要是因为杨广在此之前的表现非常的好,比如说在杨坚当上了皇帝以后,杨广身为皇帝的儿子却并没有放荡不羁,也并没有像当时的人一样喜欢去练武(练武在当时是非常风靡的)而是非常喜欢去读书,甚至于他的爹也非常佩服他的这一点,并且杨广还表现出了不近女色不喜欢歌舞升平等等的优点。
于是杨广在接下了这一套任务以后,来到了南方,他此时面临着两个选择,第1个是用武力镇压,第2个是使用东晋时期王导的办法一样去更多的赢得当地人的信任,而并不是抱着一种征服者的态度就去蔑视他们这些被征服者。
最终阳光采取的是第2种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地的人看到了他这样的举动,除了那些非常作死而且非常有问题的人(活该欠揍),其他的全部都归顺了杨广,于是杨广便开始坐镇南方,拥有了自己的一些势力。
而当时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杨广的父亲杨坚已经非常的老了,可能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那么杨广究竟应该继续坐镇南方,还是回到朝中去争取做太子呢?
实际上继续坐镇南方很明显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太子是他的大哥杨勇,如果他的大哥杨勇成功当上了皇帝,这么矛盾也就一定会被激发出来。毕竟杨广有非常大的权力,而他的哥哥一定不会让一个有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的人在他旁边酣睡的。
于是为了自保,看起来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回到朝廷中去当上太子,这样就可以让矛盾不被激发出来。
最终杨广成功的当上了太子,在他爹死后成功的当上了皇帝,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比较宠幸杨广,并且杨广也散播了很多关于他与大哥杨勇的谣言,最终迎来了他的胜利。
在当上了皇位以后,当时杨广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非常不协调的问题,民族文化非常不统一。
除了内部问题,外部也有很大的问题,当时的西突厥在北方,可谓是边患。
当然杨广登基以后最开始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我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而是做出了一个行动,那就是迁都。杨广把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长安在关中平原,四周全都是山脉,对于出行以及巡视非常的不方便。而洛阳比长安更加靠东一些,门户处有一座山,并且有很多的路通往黄河中下游以及华北平原。往北走可以走到高句丽,往南走可以一直走到福建和广州,建造都城的人也非常厉害,他的名字叫做宇文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建造师。这位仁兄仅仅用了10个月就将洛阳建成了一座非常宏伟的都城,杨广也因此马上的搬进了洛阳,这种工作效率可以说是上无古人,下无来者(在封建社会中)
继而杨广又考虑到了国内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文化,非常不统一,于是杨广为了增加北方和南方的联络,开始建造大运河。用的民工非常的多,据说已经到了男丁不够用,进而只能使用女丁的状况。
并且杨广还从各地使劲地调粮食来建粮仓,据说粮仓里的粮食可以供隋朝几十年左右。可是问题在于,正是因为杨广争了这么多的粮食,导致老百姓们都普遍比较贫穷,而国家又这么的强大,进而形成了一种国富民穷的局势。
可是杨广却认为天下都很太平,很富足,因此也无休止地使劲地去征人干苦力,如此来讲上的税估计也不会少。
当然杨广的等等行为并不是最终导致他的大隋王朝毁灭的原因,只能说其中潜藏着一种隐患。
到了后来,杨广自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国内的所有事情,于是准备开始将视野放向国外。当时可能对他造成最大威胁的便是西突厥,那么杨广究竟该如何将其防患于未然于未然呢?也许大家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你不听我的话,我国家又这么强,那咱们就打呗,谁怕谁?!
可惜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毕竟打一场仗,那肯定是会消耗巨大的国力资源的阳光,很明显明白这一点,因此他采用的方法非常简单,他带着自己50多万的军队去西突厥的边境那里逛荡了一圈,然后就回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就这?能有啥用?
结果是真的有用。
杨广在带着自己的军队去西突厥的时候,当时的启民可汗甚至于不敢站着和杨广交谈,只能跪在地上,启民可汗手下的文武百官(可能不叫百官,不过我也不知道具体要什么。)甚至于都必须要敞着胸膛献肉给杨广吃。可见杨广在此时选择的这一个方略还是比较靠谱的,可是也因此显现出了他的一个性格,那就是好大喜功,毕竟杨广使用震慑的效果,也许不仅仅是因为消耗更少,而可能是因为带着如此多的军队去别人的国家边境上游览一圈,那不正是威风凛凛,霸气外漏吗?
当然此时并不能体现出阳光完全的好大喜功的性格,到了以后才会显现出的淋漓尽致。
在杨广去西突厥巡视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无关紧要,可是他的职位以及所属的国家却影响了许多事情,也因此引发出了隋朝与高句丽的外交的巨大变化。
这个人是一个高句丽的使者,此前来到西突厥。首先是为了联络西突厥,其次是刚好听说杨广要来,因此也来朝拜,杨广听说了以后感觉到非常高兴,于是他对使者表示希望高高离可以到自己的朝中来朝拜。
估摸着使者应该也是答应了此次的外交谈判也就此结束了,杨广领着他50多万的军队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转眼三年过去了,在大业6年的时候,杨广开了一次特大的party,史书上称是万邦来朝,胡人们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接待以及尊重,在去酒店吃饭的时候,杨广甚至命令酒店老板不许收钱,理由是:隋朝是大国,吃饭从来都不要钱。这一点让胡人们大为惊骇。
可是就是如此一番其乐融融的场面中,仍然没有见到高句丽国王的身影,杨广啊,杨广你该怎么办呢?
也许有人会说了,就一个高句丽吗?不来也就算了, 为什么非要和他斤斤计较呢?我们的隋朝是天圣之国,没必要管这么一个小国家。
可惜的是杨广的疑心貌似有点重,他认为高句丽的使者之所以不来很明显是有内在的深刻目的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这人特喜欢胡思乱想。当然我认为杨广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杨广认为高句丽之所以不来,很明显的体现出了他们图谋不轨的心理,并且他们和西突厥接壤,和北齐的故地也接壤,如果高高黎和北齐故地以及西突厥联,盟形成三角阵势,对自己很明显是大大的不利呀。
于是杨广准备去打他。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可以把它理解为选择题:
选项a:御驾亲征
好处:使士气大增
坏处:朝中无人“镇守”
选项B:使用名将
好处:效率极高。
坏处:如果名将胜利的话,功劳会算在名将身上。如果御驾亲征胜利的话,功劳会算在自己身上。
选项C:大军压境。
好处:可以对本来就愿意归翔的人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
坏处:对于不愿意归降的人,顶多可以起到一下威吓的作用,而没有实质效果。
选项D:精锐闪击
好处:效率极为高,得胜可能性最大。
坏处:不如大军压进来的威风。
请在ab中选出一个,在CD中选出一个,进行组合(如御驾亲征加精锐闪击)
相信从我的分析中,大家也能看出任用名将和精锐闪击很明显是最好的组合方式,他们针对的对象就是那种非常杠的,且不愿意投降的。效率和最终结果一定都是非常好的。
可是按照杨广的性格来分析,他肯定会选择的是大军压境和御驾亲征。为什么呢?前面说过,杨广是一个较为好大喜功的人,现在如果他御驾亲征打赢了高句丽,那必定是名流千世啊,并且大军压境多威风,要什么精锐闪击?
结果就是杨广征调了全国大约100多万人的军队,自己亲率着从陆上以及海上出发,气势倒是挺足,结果倒是挺烂。100多万军队几乎消耗殆尽,据说某一位将军领着30多万人过去的回来时候只剩下了2700人。
不仅是在国外的惨败,在国内也大失民心,为了赶工期,许多的农民老百姓都饿死或者病死在了自己的职位上。造船的人每天都不能休息,甚至于下半身已经完全被水泡烂,生出了蛆。当然,在杨广的压迫下,最终也全都被化解了。
总之杨广又第2次去打高句丽,因为大臣杨玄感造反,无功而回。第3次又去打高句丽,高高离投降又反叛,搞得大隋朝没啥话说。最终又无功而返。
杨广接着作,去西突厥的边境调查,结果被围。
这可好,杨广一路连滚带爬的回到了洛阳, 接下来的他该怎么办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整顿人马,毕竟大隋朝还是有些人的南方非常的富庶,北方也不过是有一些骚乱以及躁动,如果回到长安养精蓄锐,平定天下以后,再使用道家的方法去治理天下,必定(至少大概率)能使天下再度恢复太平。
可惜的是杨广当时已经比较年老了,他对自己的事业已经不再抱有信心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忙太久了,是时候该休息了。于是他回到了最初那个让他风光满面的地方,他回到了南方,坐镇扬州。
至此整个北方沦陷,杨广也在不久之后被杀。
纵观杨广的一生,并不能说他是一个太好的人,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太恶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非常的想要有所作为,想要是天下恢复太平之中,可是我觉得他貌似太像一个理想主义了,而没有考虑到现实中的复杂因素。
比如他认为自己在征集完粮食以后,国库中的粮草充足,必然也就国泰民安,可是他却并不知道国富民穷也是这样的状态。
他认为自己修大运河,认为自己修建洛阳宫都是有利于天下的事情,可是他却不知道此背后丧失了多少百姓的性命。
他认为自己三征高句丽,必定是为了打破高句丽和西突厥和北齐故地组成的三角联盟,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带兵的才华。
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好,为了国家好,可是在出现了严重问题且有解决方案的时候,他却不想去解决。
说到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广是想干一些事情的,可是他的能力有点差劲。杨广是一个顾及外界局势的人,这并没有想到构成这个国家的是老百姓,而不是他本人。
真是那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杨广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可惜的是当一个好人,一个可以功载千秋的人,也是需要能力的,进而能力也不够,是需要体察以及坚持的,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
那么隋炀帝杨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当时讨伐他的瓦岗军说,把南山的竹子全砍了,也无法书写他的罪名,所有的海水都无法洗清杨广身上的污点。
可是后世也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的流调以及物资的运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人说隋炀帝三征高勾里也是迫不得已
那么,本篇文章的任务也正是从种种的历史文本以及众人的评说中查看出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其父杨坚是当时非常显赫的大将军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八大柱国,在当时地位和身份都非常显赫,照正常的角度来讲,杨广应该会拥有一个非常好的童年,毕竟嘛,世家大族肯定是吃喝不愁。可惜的是,我们都猜错了。
当时的杨坚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并且有拥有很大的声望,甚至于他的老婆都是八大处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掌握着非常大的权力。
于是当时的周宣帝就开始猜忌杨坚,杨坚为了不被杀,于是开始装孙子,杨广在非常小的时候就见到了这种非常险恶的政治斗争,估计也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重的打击。
当然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很久,杨坚也时来运转,因为他的女儿成为了新继任的皇帝的皇后,因此杨坚也成为了皇亲国戚,最终杨坚夺得了皇位,成为了皇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隋文帝。
孙文帝在登上了皇位以后,迅速的灭掉了北齐,最终又灭掉了南陈,将陈后主从哭行里抓了出来,统一了天下。
可是在当时虽然看似天下已经统一,可是时局仍然是非常不太平的。毕竟天下已经纷争了多年,就好比春秋战国时,秦朝统一天下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如何治理,如何统一文化等等。
最开始杨戬做的出了一些小问题,他把北方的一些比较严峻的法律推行到了南方,与南方本来非常疏松的法律形成了很大的对比,于是南方便慢慢开始不满起来,因为他们认为隋朝的法律太严苛了,于是许多人开始反起了大隋朝。
本来镇守在南方的人是杨广的弟弟,他本来想着要去南方过好日子,结果发现南方的人全反了,于是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了。
于是杨坚就把镇守南方的任务交给了杨广,主要是因为杨广在此之前的表现非常的好,比如说在杨坚当上了皇帝以后,杨广身为皇帝的儿子却并没有放荡不羁,也并没有像当时的人一样喜欢去练武(练武在当时是非常风靡的)而是非常喜欢去读书,甚至于他的爹也非常佩服他的这一点,并且杨广还表现出了不近女色不喜欢歌舞升平等等的优点。
于是杨广在接下了这一套任务以后,来到了南方,他此时面临着两个选择,第1个是用武力镇压,第2个是使用东晋时期王导的办法一样去更多的赢得当地人的信任,而并不是抱着一种征服者的态度就去蔑视他们这些被征服者。
最终阳光采取的是第2种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地的人看到了他这样的举动,除了那些非常作死而且非常有问题的人(活该欠揍),其他的全部都归顺了杨广,于是杨广便开始坐镇南方,拥有了自己的一些势力。
而当时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杨广的父亲杨坚已经非常的老了,可能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那么杨广究竟应该继续坐镇南方,还是回到朝中去争取做太子呢?
实际上继续坐镇南方很明显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太子是他的大哥杨勇,如果他的大哥杨勇成功当上了皇帝,这么矛盾也就一定会被激发出来。毕竟杨广有非常大的权力,而他的哥哥一定不会让一个有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的人在他旁边酣睡的。
于是为了自保,看起来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回到朝廷中去当上太子,这样就可以让矛盾不被激发出来。
最终杨广成功的当上了太子,在他爹死后成功的当上了皇帝,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比较宠幸杨广,并且杨广也散播了很多关于他与大哥杨勇的谣言,最终迎来了他的胜利。
在当上了皇位以后,当时杨广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非常不协调的问题,民族文化非常不统一。
除了内部问题,外部也有很大的问题,当时的西突厥在北方,可谓是边患。
当然杨广登基以后最开始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我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而是做出了一个行动,那就是迁都。杨广把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长安在关中平原,四周全都是山脉,对于出行以及巡视非常的不方便。而洛阳比长安更加靠东一些,门户处有一座山,并且有很多的路通往黄河中下游以及华北平原。往北走可以走到高句丽,往南走可以一直走到福建和广州,建造都城的人也非常厉害,他的名字叫做宇文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建造师。这位仁兄仅仅用了10个月就将洛阳建成了一座非常宏伟的都城,杨广也因此马上的搬进了洛阳,这种工作效率可以说是上无古人,下无来者(在封建社会中)
继而杨广又考虑到了国内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文化,非常不统一,于是杨广为了增加北方和南方的联络,开始建造大运河。用的民工非常的多,据说已经到了男丁不够用,进而只能使用女丁的状况。
并且杨广还从各地使劲地调粮食来建粮仓,据说粮仓里的粮食可以供隋朝几十年左右。可是问题在于,正是因为杨广争了这么多的粮食,导致老百姓们都普遍比较贫穷,而国家又这么的强大,进而形成了一种国富民穷的局势。
可是杨广却认为天下都很太平,很富足,因此也无休止地使劲地去征人干苦力,如此来讲上的税估计也不会少。
当然杨广的等等行为并不是最终导致他的大隋王朝毁灭的原因,只能说其中潜藏着一种隐患。
到了后来,杨广自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国内的所有事情,于是准备开始将视野放向国外。当时可能对他造成最大威胁的便是西突厥,那么杨广究竟该如何将其防患于未然于未然呢?也许大家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你不听我的话,我国家又这么强,那咱们就打呗,谁怕谁?!
可惜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毕竟打一场仗,那肯定是会消耗巨大的国力资源的阳光,很明显明白这一点,因此他采用的方法非常简单,他带着自己50多万的军队去西突厥的边境那里逛荡了一圈,然后就回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就这?能有啥用?
结果是真的有用。
杨广在带着自己的军队去西突厥的时候,当时的启民可汗甚至于不敢站着和杨广交谈,只能跪在地上,启民可汗手下的文武百官(可能不叫百官,不过我也不知道具体要什么。)甚至于都必须要敞着胸膛献肉给杨广吃。可见杨广在此时选择的这一个方略还是比较靠谱的,可是也因此显现出了他的一个性格,那就是好大喜功,毕竟杨广使用震慑的效果,也许不仅仅是因为消耗更少,而可能是因为带着如此多的军队去别人的国家边境上游览一圈,那不正是威风凛凛,霸气外漏吗?
当然此时并不能体现出阳光完全的好大喜功的性格,到了以后才会显现出的淋漓尽致。
在杨广去西突厥巡视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无关紧要,可是他的职位以及所属的国家却影响了许多事情,也因此引发出了隋朝与高句丽的外交的巨大变化。
这个人是一个高句丽的使者,此前来到西突厥。首先是为了联络西突厥,其次是刚好听说杨广要来,因此也来朝拜,杨广听说了以后感觉到非常高兴,于是他对使者表示希望高高离可以到自己的朝中来朝拜。
估摸着使者应该也是答应了此次的外交谈判也就此结束了,杨广领着他50多万的军队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转眼三年过去了,在大业6年的时候,杨广开了一次特大的party,史书上称是万邦来朝,胡人们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接待以及尊重,在去酒店吃饭的时候,杨广甚至命令酒店老板不许收钱,理由是:隋朝是大国,吃饭从来都不要钱。这一点让胡人们大为惊骇。
可是就是如此一番其乐融融的场面中,仍然没有见到高句丽国王的身影,杨广啊,杨广你该怎么办呢?
也许有人会说了,就一个高句丽吗?不来也就算了, 为什么非要和他斤斤计较呢?我们的隋朝是天圣之国,没必要管这么一个小国家。
可惜的是杨广的疑心貌似有点重,他认为高句丽的使者之所以不来很明显是有内在的深刻目的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这人特喜欢胡思乱想。当然我认为杨广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杨广认为高句丽之所以不来,很明显的体现出了他们图谋不轨的心理,并且他们和西突厥接壤,和北齐的故地也接壤,如果高高黎和北齐故地以及西突厥联,盟形成三角阵势,对自己很明显是大大的不利呀。
于是杨广准备去打他。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可以把它理解为选择题:
选项a:御驾亲征
好处:使士气大增
坏处:朝中无人“镇守”
选项B:使用名将
好处:效率极高。
坏处:如果名将胜利的话,功劳会算在名将身上。如果御驾亲征胜利的话,功劳会算在自己身上。
选项C:大军压境。
好处:可以对本来就愿意归翔的人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
坏处:对于不愿意归降的人,顶多可以起到一下威吓的作用,而没有实质效果。
选项D:精锐闪击
好处:效率极为高,得胜可能性最大。
坏处:不如大军压进来的威风。
请在ab中选出一个,在CD中选出一个,进行组合(如御驾亲征加精锐闪击)
相信从我的分析中,大家也能看出任用名将和精锐闪击很明显是最好的组合方式,他们针对的对象就是那种非常杠的,且不愿意投降的。效率和最终结果一定都是非常好的。
可是按照杨广的性格来分析,他肯定会选择的是大军压境和御驾亲征。为什么呢?前面说过,杨广是一个较为好大喜功的人,现在如果他御驾亲征打赢了高句丽,那必定是名流千世啊,并且大军压境多威风,要什么精锐闪击?
结果就是杨广征调了全国大约100多万人的军队,自己亲率着从陆上以及海上出发,气势倒是挺足,结果倒是挺烂。100多万军队几乎消耗殆尽,据说某一位将军领着30多万人过去的回来时候只剩下了2700人。
不仅是在国外的惨败,在国内也大失民心,为了赶工期,许多的农民老百姓都饿死或者病死在了自己的职位上。造船的人每天都不能休息,甚至于下半身已经完全被水泡烂,生出了蛆。当然,在杨广的压迫下,最终也全都被化解了。
总之杨广又第2次去打高句丽,因为大臣杨玄感造反,无功而回。第3次又去打高句丽,高高离投降又反叛,搞得大隋朝没啥话说。最终又无功而返。
杨广接着作,去西突厥的边境调查,结果被围。
这可好,杨广一路连滚带爬的回到了洛阳, 接下来的他该怎么办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整顿人马,毕竟大隋朝还是有些人的南方非常的富庶,北方也不过是有一些骚乱以及躁动,如果回到长安养精蓄锐,平定天下以后,再使用道家的方法去治理天下,必定(至少大概率)能使天下再度恢复太平。
可惜的是杨广当时已经比较年老了,他对自己的事业已经不再抱有信心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忙太久了,是时候该休息了。于是他回到了最初那个让他风光满面的地方,他回到了南方,坐镇扬州。
至此整个北方沦陷,杨广也在不久之后被杀。
纵观杨广的一生,并不能说他是一个太好的人,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太恶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非常的想要有所作为,想要是天下恢复太平之中,可是我觉得他貌似太像一个理想主义了,而没有考虑到现实中的复杂因素。
比如他认为自己在征集完粮食以后,国库中的粮草充足,必然也就国泰民安,可是他却并不知道国富民穷也是这样的状态。
他认为自己修大运河,认为自己修建洛阳宫都是有利于天下的事情,可是他却不知道此背后丧失了多少百姓的性命。
他认为自己三征高句丽,必定是为了打破高句丽和西突厥和北齐故地组成的三角联盟,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带兵的才华。
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好,为了国家好,可是在出现了严重问题且有解决方案的时候,他却不想去解决。
说到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广是想干一些事情的,可是他的能力有点差劲。杨广是一个顾及外界局势的人,这并没有想到构成这个国家的是老百姓,而不是他本人。
真是那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杨广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可惜的是当一个好人,一个可以功载千秋的人,也是需要能力的,进而能力也不够,是需要体察以及坚持的,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