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人格(障碍)
展开全部
主要特征
依赖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比较缺少的人格。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有一定程度的选择障碍。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砂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判断方法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形成原因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的事。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治疗方法
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人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案例
依赖性人格的自我调试
江某,26岁,任职于一家媒体公司做平面设计工作,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绩突出,深获同事们的好评。但最近他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情,部门升迁,他本来非常有希望升任为部门主管。但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却是能力有余,独立性太差,依赖性太强,无法胜任这一领导职务。毕业两年的他觉得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自己都不足够成熟。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大孩子"。他的父母从小就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凡是都帮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不用他操一点心。从读书到参加工作,父母的决策往往就是他的决定,"我已经好习惯他们替我安排一切,有时候出一次差,没有人帮我打点一切就感到非常不适应。"他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理由或者说必要去改变这一切。直到这次升职失败,他才意识到这可不仅仅是一次失败,更重要的是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将来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江某这种依赖性人格的情况在现代社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向,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在精神上缺乏独立性,依附于父母、配偶、长辈或强者,难于作出决定和选择,需要别人作出示范、赞许和指导。如果失去这种依靠,便容易感到抑郁或焦虑。缺乏自尊和自信,倾向于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甚至盲目模仿或容易接受暗示。在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完成别人交待给自己的任务,但是必需要得到比较明确的指示才行。一旦什么事情让他们自己来抉择,就会变得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或者忽左忽右。没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判断力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方向。
导致江某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缺乏稳定的有等级的价值系统。而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是一个成熟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目标,指引着人们的前进方向。而所谓稳定的价值系统的建立离不开自我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因此,最终解决"依赖"这个问题依然避不开对"价值观"的导向。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常常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知不同的价值观。怎样建立契合时代、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是使我们成熟睿智,目标明确的工作、生活的首要问题。个人的看法是:1、摆正心态,认清自己在工作生活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中的位置。2、明确目标,对自我的能力和自我的需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量力而为,既不盲目悲观,也不可盲目自信。3、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不盲从,不偏信,不轻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4、遇事果决,患得患失犹犹豫豫是没法做好工作的,无非是怕承担风险和责任。要想在心理和生活上彻底独立,有决心,敢担当,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前我国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成长中受到长辈父母过多的关心甚至于溺爱,不能放手让他们去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成了温室里娇嫩的花朵,社会生存经验不足,应付问题的方式方法十分稚。在监狱服刑中不能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导致自己改造道路不知道该怎样走。如XXX,22岁,因抢劫罪被判刑10年,服刑初期表现较好,获得行政记功两次,分监区准备为其报请减刑,而在分监区民警找其谈心时,其却说自己想脱逃,致其被送禁闭集训。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该犯从小到大一直在无微不至的关心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对自己的事作过主,一直持续到14、15岁,而此时父母又因工作需要将其带到了一个没有同龄人的环境中,可以说在其最需要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年龄中,却没有能得到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与学习,在其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空白,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自我同一性没能得到确立。在处理问题上心理很不稳定,尤其是在受到挫折而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应付时,心理上潜意识地退回14、15岁的状态,用幼稚的原始本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也就会出现有悖于常人的怪异言行。此次说自己想脱逃是因为此前未能如期收到家中父母来信,认为父母不管他了;而其间又与他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感觉到自己受到委屈却没有人能理解帮助自己,恰巧民警此时找其谈心,便在潜意识中把民警当作自己的父母,尽情地、毫无原则地发泄自己心中的委屈,根本没有在意识到自己是在监狱中服刑,是在与管理民警谈心,只认为自己是在向父母对自己的冷落进行毫无理性的报复。而一旦说后,思想意识回复到常态时,才知道自己在莫名其妙中给自己惹下了一个严重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大祸!可这一切,又有谁能相信是一个成年罪犯在用不成熟的心态在行为?只是一个成年人孩子气的表现呢?
依赖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比较缺少的人格。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有一定程度的选择障碍。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砂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判断方法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形成原因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的事。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治疗方法
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人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案例
依赖性人格的自我调试
江某,26岁,任职于一家媒体公司做平面设计工作,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绩突出,深获同事们的好评。但最近他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情,部门升迁,他本来非常有希望升任为部门主管。但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却是能力有余,独立性太差,依赖性太强,无法胜任这一领导职务。毕业两年的他觉得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自己都不足够成熟。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大孩子"。他的父母从小就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凡是都帮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不用他操一点心。从读书到参加工作,父母的决策往往就是他的决定,"我已经好习惯他们替我安排一切,有时候出一次差,没有人帮我打点一切就感到非常不适应。"他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理由或者说必要去改变这一切。直到这次升职失败,他才意识到这可不仅仅是一次失败,更重要的是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将来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江某这种依赖性人格的情况在现代社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向,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在精神上缺乏独立性,依附于父母、配偶、长辈或强者,难于作出决定和选择,需要别人作出示范、赞许和指导。如果失去这种依靠,便容易感到抑郁或焦虑。缺乏自尊和自信,倾向于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甚至盲目模仿或容易接受暗示。在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完成别人交待给自己的任务,但是必需要得到比较明确的指示才行。一旦什么事情让他们自己来抉择,就会变得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或者忽左忽右。没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判断力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方向。
导致江某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缺乏稳定的有等级的价值系统。而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是一个成熟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目标,指引着人们的前进方向。而所谓稳定的价值系统的建立离不开自我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因此,最终解决"依赖"这个问题依然避不开对"价值观"的导向。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常常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知不同的价值观。怎样建立契合时代、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是使我们成熟睿智,目标明确的工作、生活的首要问题。个人的看法是:1、摆正心态,认清自己在工作生活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中的位置。2、明确目标,对自我的能力和自我的需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量力而为,既不盲目悲观,也不可盲目自信。3、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不盲从,不偏信,不轻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4、遇事果决,患得患失犹犹豫豫是没法做好工作的,无非是怕承担风险和责任。要想在心理和生活上彻底独立,有决心,敢担当,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前我国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成长中受到长辈父母过多的关心甚至于溺爱,不能放手让他们去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成了温室里娇嫩的花朵,社会生存经验不足,应付问题的方式方法十分稚。在监狱服刑中不能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导致自己改造道路不知道该怎样走。如XXX,22岁,因抢劫罪被判刑10年,服刑初期表现较好,获得行政记功两次,分监区准备为其报请减刑,而在分监区民警找其谈心时,其却说自己想脱逃,致其被送禁闭集训。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该犯从小到大一直在无微不至的关心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对自己的事作过主,一直持续到14、15岁,而此时父母又因工作需要将其带到了一个没有同龄人的环境中,可以说在其最需要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年龄中,却没有能得到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与学习,在其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空白,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自我同一性没能得到确立。在处理问题上心理很不稳定,尤其是在受到挫折而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应付时,心理上潜意识地退回14、15岁的状态,用幼稚的原始本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也就会出现有悖于常人的怪异言行。此次说自己想脱逃是因为此前未能如期收到家中父母来信,认为父母不管他了;而其间又与他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感觉到自己受到委屈却没有人能理解帮助自己,恰巧民警此时找其谈心,便在潜意识中把民警当作自己的父母,尽情地、毫无原则地发泄自己心中的委屈,根本没有在意识到自己是在监狱中服刑,是在与管理民警谈心,只认为自己是在向父母对自己的冷落进行毫无理性的报复。而一旦说后,思想意识回复到常态时,才知道自己在莫名其妙中给自己惹下了一个严重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大祸!可这一切,又有谁能相信是一个成年罪犯在用不成熟的心态在行为?只是一个成年人孩子气的表现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