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4个技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文/墨香元元
我们和孩子的对话经常会变成争吵,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总是以实际行动一遍遍地告诉孩子不要相信他们的感受。大家常开玩笑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然后孩子很生气,妈妈也很生气。
很多家长通过这样的沟通,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作为家长的我们,当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如何被对待?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要与孩子产生共情,通过语言让孩子体会到你理解他。还有,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做别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看手机,忙工作等等。
这里分享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哦… … ” “嗯… … ” “这样啊… … ”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哦… … ” “嗯… … ” “这样啊… … ”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我们来看以下这个例子。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自己弄丢的?
孩子: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还在课桌上。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要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孩子:哎呀,别烦我了!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孩子说自己丢铅笔,就挨了一顿骂。估计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也不愿意告诉家长了。如果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孩子: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孩子:从现在开始,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就不会丢了。
妈妈:你能这样想就太好了。
用关心的态度和简单的回应,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理清思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出他们的感受 ,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我的小兔子死了。
爸爸:别哭了,不就是只小兔子吗?
孩子继续哭。
爸爸:别哭,我再给你买一只。
孩子:不要,我就要这只兔子。
爸爸:你真是无理取闹!
如果能说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否定他的感受。这个对话会是这样的。
孩子:我的小兔子死了。
爸爸: 哦,是吗?真没想到。
孩子:我还教它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孩子:我还每天给让它喂食。
爸爸: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兔子的。
孩子听到父母肯定他们的感受,他们会更愿意和我们分享。作为听众,我们只要肯定孩子的感受,通过语言把听到的阐述总结出来就好了。避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和迅速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孩子就会在沟通中梳理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解决方案。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孩子:我想吃蛋糕。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孩子:不,我就要。
妈妈:你吃点饼干吧。
孩子:不,我就要现在吃。
妈妈:这个孩子,这么晚了,去哪里给你买蛋糕。真是一点都不懂事!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一般是采取解释的办法。可是越解释孩子越不听。这个时候不妨用幻想的方式去代替逻辑上的解释。也许孩子更能接受。
孩子:我想吃蛋糕。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孩子:不,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
孩子:我要吃蛋糕!
妈妈:真希望能给你变一个蛋糕出来!
孩子:我还是吃点饼干吧。妈妈,明天可以给我买吗?
有时候,孩子渴望某种东西的心情得到了理解后,就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说到底,最关键的是作为家长,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回应孩子。如果不能跟孩子共情,没有让他们觉得做家长的真正理解他们,是很难打动孩子的。这时候,孩子不但不愿意和你分享,而是会出现情绪上的抵触。这样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和我们说着说着就吵起来的原因。从愿意倾听孩子,用同理心做沟通开始,赶快行动起来吧。
我们和孩子的对话经常会变成争吵,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总是以实际行动一遍遍地告诉孩子不要相信他们的感受。大家常开玩笑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然后孩子很生气,妈妈也很生气。
很多家长通过这样的沟通,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作为家长的我们,当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如何被对待?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要与孩子产生共情,通过语言让孩子体会到你理解他。还有,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做别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看手机,忙工作等等。
这里分享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哦… … ” “嗯… … ” “这样啊… … ”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哦… … ” “嗯… … ” “这样啊… … ”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我们来看以下这个例子。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自己弄丢的?
孩子: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还在课桌上。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要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孩子:哎呀,别烦我了!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孩子说自己丢铅笔,就挨了一顿骂。估计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也不愿意告诉家长了。如果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孩子: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孩子:从现在开始,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就不会丢了。
妈妈:你能这样想就太好了。
用关心的态度和简单的回应,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理清思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出他们的感受 ,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我的小兔子死了。
爸爸:别哭了,不就是只小兔子吗?
孩子继续哭。
爸爸:别哭,我再给你买一只。
孩子:不要,我就要这只兔子。
爸爸:你真是无理取闹!
如果能说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否定他的感受。这个对话会是这样的。
孩子:我的小兔子死了。
爸爸: 哦,是吗?真没想到。
孩子:我还教它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孩子:我还每天给让它喂食。
爸爸: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兔子的。
孩子听到父母肯定他们的感受,他们会更愿意和我们分享。作为听众,我们只要肯定孩子的感受,通过语言把听到的阐述总结出来就好了。避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和迅速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孩子就会在沟通中梳理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解决方案。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孩子:我想吃蛋糕。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孩子:不,我就要。
妈妈:你吃点饼干吧。
孩子:不,我就要现在吃。
妈妈:这个孩子,这么晚了,去哪里给你买蛋糕。真是一点都不懂事!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一般是采取解释的办法。可是越解释孩子越不听。这个时候不妨用幻想的方式去代替逻辑上的解释。也许孩子更能接受。
孩子:我想吃蛋糕。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孩子:不,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
孩子:我要吃蛋糕!
妈妈:真希望能给你变一个蛋糕出来!
孩子:我还是吃点饼干吧。妈妈,明天可以给我买吗?
有时候,孩子渴望某种东西的心情得到了理解后,就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说到底,最关键的是作为家长,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回应孩子。如果不能跟孩子共情,没有让他们觉得做家长的真正理解他们,是很难打动孩子的。这时候,孩子不但不愿意和你分享,而是会出现情绪上的抵触。这样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和我们说着说着就吵起来的原因。从愿意倾听孩子,用同理心做沟通开始,赶快行动起来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