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强调编曲中编写乐器要符合实际演奏,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如果是作为特殊的音色设计,确实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乌克丽丽,用采样器把音高调制到贝斯的音域,会获得一个比较空灵和有趣的新的贝斯的音域。但是,我做过两小段同样的音色,同样的音源,只是所谓演奏手法不一样,去给我身边懂音乐和不懂音乐的人听,大部分人都觉得真人无法演奏的那一版,听着假。
人是这样的,你无论再怎么创新,再怎么追求新奇,很多根本逻辑还是要遵循的。
这话说得很对,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吃过的很多食物中,很少有蓝色的,是因为技术不到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自然界中能吃的食物中,就几乎没有蓝色的,所以当你做出蓝色的食物时,别人直接就本能的反感,就别提后面的好吃与否了。所以音乐也是一样,当你做完了以后,无论从演奏技法也好,和弦解决也罢,违反听众心理预期的时候本能的就会认为很难听,根本不会理性地去分析。
真实的演奏情况是受限制于乐器和人体的结构的,比如尤克里里没办法演奏低音,小提琴连弓无法超过一定时长。但是一些目前在真实演奏中无法出现的音响在我看来是由于乐器设计或人体的缺陷而无法达成(比如人如果有三只手我想可以演奏出更完美的音响效果),并不意味着不好听
电脑技术给了我们突破物理世界的限制的可能,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强调编曲要考虑真实演奏情况呢?一件乐曲的音色,正常来讲从头至尾有统一性才是听众一贯的审美口味。无论你玩大众音乐还是专业音乐,即使是实验音乐,也常见这个规律,所以要酷炫,不如交给电子音色,那你就有无限炫酷的可能。
所以有创新意识是好事,但如果你还没到大师的水平,真的就别轻易的谈所谓的创新,太容易打击自信心。要跳出原声乐器的根本逻辑,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声音设计,做合成器音乐,此时任何可能性都成为新的根本逻辑了。
所以,最终还是得依据曲目风格来确定你的制作方向和制作风格。
我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