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给孩子立规矩到底有什么意义 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这个社会是有规矩有法律的,不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孩子早早知道这些是有必要的。
问题二:该不该给孩子立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矩并不独属孩子,它应该成为一个家庭共同遵守的法则。 立规矩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带头遵守规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人之前,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还是家长,上行下效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家长立的规矩一定要带头执行。家长天天玩麻将,如何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对年迈父母不闻不问,如何让孩子对你尊敬有加?家长谎话连篇,如何让孩子诚实做人?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做出的规矩,比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规矩更有说服力。
其次,给孩子立规矩要分年龄段。给一个三岁的孩子和一个中学生立规矩是不能等同的,三岁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要用最浅显的道理让小孩子理解。
第三,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四,立下的规矩必须是可行的。给孩子立规矩时,不能脱离孩子的生活,也不能脱离孩子的能力水平,要使用在他那样一个年龄段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之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制定的这个规矩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否限制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规矩合情合理了,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否则适得其反。
第五,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多看一会儿动画片、上网打会儿游戏、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甚至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第六,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及时。比较小的孩子的长期记忆一般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到了晚上,家长也没必要再絮絮叨叨的重提,在立规矩之前最好就明白地告诉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而且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我们家长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家长说什么他(她)们都听不进去。家长说他(她)们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愿所有的父母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渐渐与孩子们建立有序的规则,实现共赢。
问题三: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也就是说,孩子会从父亲这里知道什么是规则,孩子会观察爸爸怎样面对出言不逊的人,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然后进行模仿。第二,形成性别意识。父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影视娱乐节目会对孩子的性别意识造成影响,“伪娘”和“假小子”会让孩子分不清男女。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认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表现比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小学阶段,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初期,爸爸的作用最为关键。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多鼓励男孩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对女孩来说,爸爸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对女孩今后的社交能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问题四:什么时候给孩子立规矩最管用 孩子从2岁左右起,便进入了自主探索的时期。这时,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初步具备了判断能力。孩子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妈妈要求我做什么”,此时,家长可以准备给孩子立规矩了
问题五: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太讲究了 让孩子学《弟子规》吧,都是规矩。
传统国学确实让孩子们知道些礼节礼貌,一些做人的道理。
问题六:家庭教育: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孩子不是不乖,而是在探试父母的底线在哪里。你的宝宝也许出现过很多另人抓狂的行为,很多时候她只是在照样学样,并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为,做父母的更需要通过立规矩去为幼儿建筑这么一道坚固的围墙,告诉她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她得到安全感。 规矩不需要太多 如果规矩立得太多,每条都要求小人来遵守,小人自然会排斥。记得一本管教的书中提过, 如果家长一天说20遍以上诸如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管教的有效性就失去了。对那些非改不可的原则性问题,就要设定界限/规则,监督孩子一定要遵守,像是不能咬人、打人、丢东西、踩书撕书、拿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无故大叫等等。而非原则的问题,最好不要和小人太计较。只要小人不是故意的,有破坏性或是带有情绪的去做某些事情,这类的小事是可以适当妥协的,比如冬天里 *** 袜子;没下雨却要穿雨鞋;有些饭菜就是不想吃。好多情况下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从同理心的角度想一想就释然了,这也是小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可以通融的情况下, 不强迫,尽量放手让她自己来,让她在探索中建立自信。在不可以通融的情况下, 就要及时制止,舍得让孩子哭和接受适当的惩罚,在挫折里学到规则。 立规矩要明确和坚定 一旦立了规矩之后就要狠心坚持,只要有一次破例,就全盘皆输,还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比如女儿去街区的游乐场,回家时不肯走,还要继续玩儿。这时就要果断走进车里等,书里有说,家长的眼神不可以跟小朋友交流,其实我忍不住时还会偷看她几眼,只见她就一直坐在草坪上哭,过了一会儿,看见我不让步,她不得不自己跑过来。我会去安抚她,告诉她:妈妈爱你,可是不能胡来。这样坚持了几次,他就好多了。所以大人立规矩时,更需要向孩子传递一种坚定的态度,孩子会慢慢感受到,慢慢地去认可它。 保持规矩的一致性 做规矩时,更需要父母教养原则之间的一致,准则态度一致的话,孩子会认为本来就应如此。反之父母执行的不一样,孩子会无所适从。女儿玩一个游戏,爸爸和她讲好只玩一次。结果完了之后她还想要,看到爸爸直摇头,带着哭腔跑来找我,看起来可怜兮兮的,虽然这不是原则问题,既然她爸爸只说了一次,就要和他的观点保持一致,当时跟女儿说可以明天再玩,今天就一次。父母一贯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的,绝不能前后矛盾。我和孩子爸就达成过这样一种共识,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因为妥协而说:“你妈妈/爸爸说不可以。”孩子会混淆,等于是向孩子传递-原来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孩子爸不同意我的育儿观念,最好彼此协商好, 但是不可以孤军奋战,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多一个帮手,就少了一份阻力。 拿捏好尺度 如果小人破坏了规矩,先是警告,没用的话,再实施TIME OUT,就是让孩子积极的暂停,幼儿很多时候的行为是在考验父母的容忍度,透过暂停的方式让她知道,底限在哪里,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继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我也有用过TIME OUT,感觉二三岁之后的效果更好一些,孩子大一点,反倒能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但也要拿捏好尺度,不能过度使用,别让她产生负面的情绪。一次叫她把玩具捡起来,连叫几声故意不答,最后竟用哑语中“我讲不了话”这个手势来充数,这时有必要TIME OUT,让她在房间里做“冷处理”,目的是让她明白坏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同时给我一个冷静和缓冲的时间。如果她哭得很厉害,我会陪她一起到房间里,关上门,我在旁边不说话,提醒自己要淡定。等她平静之后,我会蹲下来,跟她平视,看着她的眼睛,和她讲清楚为什么会被处罚,处罚的是她的行为举止,而不是她这个人,建立对事不对人的概念,不造成她情绪上的敌对。
问题七:想要给孩子立规矩 什么时候开始 3岁的时候开始,3岁之前啥都不懂,3岁之后开始学习周边的人说话的语气和性格,会闹情绪了,如果不好好教导,将来肯定让你操心@!
问题八:宝宝多大开始立规矩比较适宜 两岁的宝宝就应该开始立规矩了,这时的宝宝可以简单进行沟通,需要让他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
问题九:孩子多大给他立规矩 10分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教育孩子就是要从小开始,宝宝能听懂话了,就不要凡事都依着宝宝顺着宝宝,要告诉宝宝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哦。慢慢的,宝宝就知道规矩了。您的宝宝已经懂得道理了哦。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问题十: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规矩重了,自己心疼;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每次出国,我都会感受到很多“没规矩”。譬如,我们乘坐火车卧铺从米兰到巴黎,从进入火车站,到上车进入车厢,一直到越过国界抵达巴黎,一路上不仅没有人查护照,连车票都没有查一次。同样,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超市里,很多蔬菜水果,也是顾客自己拿袋子、自己称重、自己封口的,很多超市还可以自己付款结账,整个过程没有人监督。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还不乱了套了。可是,我所见到的欧洲车站和超市,并没有乱了套,反而提高了效率,让生活的体验更加舒适。
我很喜欢这种基于信任的社会管理方式。这种信任首先认为每个人是好人,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坏事的人,是应该被尊重的人。因为被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反而很少有人会故意去占便宜、做坏事。
制定规矩的前提,大多是针对少数行为的。如果为了这些少数的东西,破坏了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其实是得不偿失。所以,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享有尊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不是相反。
对于孩子的成长,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信任的,是能够自我学习的,是能够自我成长的,是能够修正自己行为习惯的,就知道哪些行为应该立规矩,如何立规矩了。
是的,吃饭用手抓,做事很拖拉,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放学回家不马上写作业,见人不打招呼,看电视时间太长,痴迷看漫画、玩游戏,玩完玩具不收拾,不爱洗澡,不爱喝水,经常吃零食,和别的小朋友争东西……都是问题,都需要管束。
但是,凡事都要立规矩的话,天呐,得立多少规矩啊!规矩永远是立不完的。孩子在成长,行为在成熟,爱好在变化,如果家长要给每一项事情都立上规矩,到后来,家长自己都会乱了套。
而且,家长怎么监督执行这些规矩呢?规矩越多,监督就越困难,很容易乱作一团麻。可如果不监督执行,那规矩根本就没有权威性,孩子也不会尊重规矩,最后,连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没有了。你往往会发现,孩子最不服从的,往往是那些立规矩最多、管教最严厉的家长。所以说,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身上。
那么,面对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内心认可我们想告诉给他的道理,让孩子能够改正某项行为,甚至是让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能够应对其他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目的,我们就不能从家长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去立规矩。好的做法,是在不损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规矩要尽量少,简单,易执行,还要有趣。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也要被规矩约束,不能超然法外。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的好处,就是不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不能说不好好吃饭就是不乖,不好好收拾东西就是太懒,不好好写作业就是厌学,爱打游戏就是坏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小偷……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早早就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压力,无异于把刚刚站在岸边的孩子推下水。
别紧张,别害怕,别急躁,别武断,平等地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自制力以及修正自己行为的模式也都不同。作为家长,不要先着急,后发火,然后就规定一二三。要知道,任何在气头上所立的规矩,都不是理性的。不如先平静下来......>>
问题二:该不该给孩子立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矩并不独属孩子,它应该成为一个家庭共同遵守的法则。 立规矩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带头遵守规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人之前,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还是家长,上行下效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家长立的规矩一定要带头执行。家长天天玩麻将,如何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对年迈父母不闻不问,如何让孩子对你尊敬有加?家长谎话连篇,如何让孩子诚实做人?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做出的规矩,比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规矩更有说服力。
其次,给孩子立规矩要分年龄段。给一个三岁的孩子和一个中学生立规矩是不能等同的,三岁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要用最浅显的道理让小孩子理解。
第三,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四,立下的规矩必须是可行的。给孩子立规矩时,不能脱离孩子的生活,也不能脱离孩子的能力水平,要使用在他那样一个年龄段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之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制定的这个规矩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否限制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规矩合情合理了,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否则适得其反。
第五,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多看一会儿动画片、上网打会儿游戏、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甚至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第六,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及时。比较小的孩子的长期记忆一般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到了晚上,家长也没必要再絮絮叨叨的重提,在立规矩之前最好就明白地告诉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而且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我们家长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家长说什么他(她)们都听不进去。家长说他(她)们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愿所有的父母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渐渐与孩子们建立有序的规则,实现共赢。
问题三: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也就是说,孩子会从父亲这里知道什么是规则,孩子会观察爸爸怎样面对出言不逊的人,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然后进行模仿。第二,形成性别意识。父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影视娱乐节目会对孩子的性别意识造成影响,“伪娘”和“假小子”会让孩子分不清男女。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认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表现比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小学阶段,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初期,爸爸的作用最为关键。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多鼓励男孩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对女孩来说,爸爸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对女孩今后的社交能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问题四:什么时候给孩子立规矩最管用 孩子从2岁左右起,便进入了自主探索的时期。这时,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初步具备了判断能力。孩子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妈妈要求我做什么”,此时,家长可以准备给孩子立规矩了
问题五: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太讲究了 让孩子学《弟子规》吧,都是规矩。
传统国学确实让孩子们知道些礼节礼貌,一些做人的道理。
问题六:家庭教育: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孩子不是不乖,而是在探试父母的底线在哪里。你的宝宝也许出现过很多另人抓狂的行为,很多时候她只是在照样学样,并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为,做父母的更需要通过立规矩去为幼儿建筑这么一道坚固的围墙,告诉她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她得到安全感。 规矩不需要太多 如果规矩立得太多,每条都要求小人来遵守,小人自然会排斥。记得一本管教的书中提过, 如果家长一天说20遍以上诸如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管教的有效性就失去了。对那些非改不可的原则性问题,就要设定界限/规则,监督孩子一定要遵守,像是不能咬人、打人、丢东西、踩书撕书、拿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无故大叫等等。而非原则的问题,最好不要和小人太计较。只要小人不是故意的,有破坏性或是带有情绪的去做某些事情,这类的小事是可以适当妥协的,比如冬天里 *** 袜子;没下雨却要穿雨鞋;有些饭菜就是不想吃。好多情况下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从同理心的角度想一想就释然了,这也是小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可以通融的情况下, 不强迫,尽量放手让她自己来,让她在探索中建立自信。在不可以通融的情况下, 就要及时制止,舍得让孩子哭和接受适当的惩罚,在挫折里学到规则。 立规矩要明确和坚定 一旦立了规矩之后就要狠心坚持,只要有一次破例,就全盘皆输,还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比如女儿去街区的游乐场,回家时不肯走,还要继续玩儿。这时就要果断走进车里等,书里有说,家长的眼神不可以跟小朋友交流,其实我忍不住时还会偷看她几眼,只见她就一直坐在草坪上哭,过了一会儿,看见我不让步,她不得不自己跑过来。我会去安抚她,告诉她:妈妈爱你,可是不能胡来。这样坚持了几次,他就好多了。所以大人立规矩时,更需要向孩子传递一种坚定的态度,孩子会慢慢感受到,慢慢地去认可它。 保持规矩的一致性 做规矩时,更需要父母教养原则之间的一致,准则态度一致的话,孩子会认为本来就应如此。反之父母执行的不一样,孩子会无所适从。女儿玩一个游戏,爸爸和她讲好只玩一次。结果完了之后她还想要,看到爸爸直摇头,带着哭腔跑来找我,看起来可怜兮兮的,虽然这不是原则问题,既然她爸爸只说了一次,就要和他的观点保持一致,当时跟女儿说可以明天再玩,今天就一次。父母一贯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的,绝不能前后矛盾。我和孩子爸就达成过这样一种共识,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因为妥协而说:“你妈妈/爸爸说不可以。”孩子会混淆,等于是向孩子传递-原来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孩子爸不同意我的育儿观念,最好彼此协商好, 但是不可以孤军奋战,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多一个帮手,就少了一份阻力。 拿捏好尺度 如果小人破坏了规矩,先是警告,没用的话,再实施TIME OUT,就是让孩子积极的暂停,幼儿很多时候的行为是在考验父母的容忍度,透过暂停的方式让她知道,底限在哪里,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继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我也有用过TIME OUT,感觉二三岁之后的效果更好一些,孩子大一点,反倒能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但也要拿捏好尺度,不能过度使用,别让她产生负面的情绪。一次叫她把玩具捡起来,连叫几声故意不答,最后竟用哑语中“我讲不了话”这个手势来充数,这时有必要TIME OUT,让她在房间里做“冷处理”,目的是让她明白坏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同时给我一个冷静和缓冲的时间。如果她哭得很厉害,我会陪她一起到房间里,关上门,我在旁边不说话,提醒自己要淡定。等她平静之后,我会蹲下来,跟她平视,看着她的眼睛,和她讲清楚为什么会被处罚,处罚的是她的行为举止,而不是她这个人,建立对事不对人的概念,不造成她情绪上的敌对。
问题七:想要给孩子立规矩 什么时候开始 3岁的时候开始,3岁之前啥都不懂,3岁之后开始学习周边的人说话的语气和性格,会闹情绪了,如果不好好教导,将来肯定让你操心@!
问题八:宝宝多大开始立规矩比较适宜 两岁的宝宝就应该开始立规矩了,这时的宝宝可以简单进行沟通,需要让他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
问题九:孩子多大给他立规矩 10分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教育孩子就是要从小开始,宝宝能听懂话了,就不要凡事都依着宝宝顺着宝宝,要告诉宝宝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哦。慢慢的,宝宝就知道规矩了。您的宝宝已经懂得道理了哦。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问题十: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规矩重了,自己心疼;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每次出国,我都会感受到很多“没规矩”。譬如,我们乘坐火车卧铺从米兰到巴黎,从进入火车站,到上车进入车厢,一直到越过国界抵达巴黎,一路上不仅没有人查护照,连车票都没有查一次。同样,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超市里,很多蔬菜水果,也是顾客自己拿袋子、自己称重、自己封口的,很多超市还可以自己付款结账,整个过程没有人监督。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还不乱了套了。可是,我所见到的欧洲车站和超市,并没有乱了套,反而提高了效率,让生活的体验更加舒适。
我很喜欢这种基于信任的社会管理方式。这种信任首先认为每个人是好人,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坏事的人,是应该被尊重的人。因为被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反而很少有人会故意去占便宜、做坏事。
制定规矩的前提,大多是针对少数行为的。如果为了这些少数的东西,破坏了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其实是得不偿失。所以,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享有尊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不是相反。
对于孩子的成长,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信任的,是能够自我学习的,是能够自我成长的,是能够修正自己行为习惯的,就知道哪些行为应该立规矩,如何立规矩了。
是的,吃饭用手抓,做事很拖拉,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放学回家不马上写作业,见人不打招呼,看电视时间太长,痴迷看漫画、玩游戏,玩完玩具不收拾,不爱洗澡,不爱喝水,经常吃零食,和别的小朋友争东西……都是问题,都需要管束。
但是,凡事都要立规矩的话,天呐,得立多少规矩啊!规矩永远是立不完的。孩子在成长,行为在成熟,爱好在变化,如果家长要给每一项事情都立上规矩,到后来,家长自己都会乱了套。
而且,家长怎么监督执行这些规矩呢?规矩越多,监督就越困难,很容易乱作一团麻。可如果不监督执行,那规矩根本就没有权威性,孩子也不会尊重规矩,最后,连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没有了。你往往会发现,孩子最不服从的,往往是那些立规矩最多、管教最严厉的家长。所以说,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身上。
那么,面对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内心认可我们想告诉给他的道理,让孩子能够改正某项行为,甚至是让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能够应对其他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目的,我们就不能从家长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去立规矩。好的做法,是在不损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规矩要尽量少,简单,易执行,还要有趣。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也要被规矩约束,不能超然法外。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的好处,就是不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不能说不好好吃饭就是不乖,不好好收拾东西就是太懒,不好好写作业就是厌学,爱打游戏就是坏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小偷……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早早就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压力,无异于把刚刚站在岸边的孩子推下水。
别紧张,别害怕,别急躁,别武断,平等地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自制力以及修正自己行为的模式也都不同。作为家长,不要先着急,后发火,然后就规定一二三。要知道,任何在气头上所立的规矩,都不是理性的。不如先平静下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