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由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
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
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总面积为273公顷。
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
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
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
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
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总面积为273公顷。
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
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
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
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