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粽子趣闻】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粽子流派】
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
【粽子形状】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粽子做法】
(一)古代
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二)现代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具体做法,详细介绍以下:
1、肉棕
A、5斤香糯米,用(不能过凉或过热,水温以手感有些热但可以接受)温水浸泡糯米2、3个小时(期间挠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个小簸箕或过滤篮滤干水分。
B、2斤去皮绿豆,以同样的温水同样的时间浸泡,滤干水分。
C、2斤半肥瘦猪肉(单是瘦肉煮出的粽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够香),把肉切成宽2cm、厚1cm、长10-15cm条状,接下来放入少许精盐、味精(鸡精)、料酒、姜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调料并用筷拌匀待用。
D、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
E、把棉线剪若干条,每条长约20cm。腿上(膝盖处)放一条毛巾以备弄湿衣物。
F、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1、2匙绿豆,接着是放肉条,放同等绿豆于肉条上,再填123克米盖住绿豆。
G、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煮爆)或过松(进水),以轻扯不移动即可。
H、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2、红枣粽子
弄清肉粽的做法后甜枣粽子并不是很难啦。最大差别:枣子温水泡好去籽剪成豆大颗粒,然后与滤干的糯米混匀,至于调料方面,喜欢甜的可放些糖
3、绿豆鸭蛋粽
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黄5个。将蛋黄切碎与糯米、绿豆、花生拌匀即成馅。取泡过的粽壳叶折成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入锅加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时后,改文火煮1小时即可。
4、陈皮牛肉粽
泡过的糯米、绿豆各1000克,牛肉、陈皮各100克,猪肉末50克,葱末、姜末、食盐适量。用猪油将葱末炒黄,依次放入牛肉、陈皮、猪肉末炒半分钟后,淋上麻油即成馅。包时先填进拌匀的糯米、绿豆,将馅料夹在中间,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5、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即成馅。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成。
6、咸香鸡肉粽
用料:糯米600克、鸡肉800克、薯仔400克、虾米80克、蒜蓉1汤匙、生抽半汤匙、葱、盐、鸡精、生粉若干、粽叶适量、粽绳适量。
做法:
(1)将鸡肉、薯仔和大葱头剁碎,加入盐、蒜、鸡精、生粉等调料拌匀。
(2)洗净糯米,浸水半小时。烧热锅,用葱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粽叶2张,折叠成漏状,放入炒香的糯米1汤匙,加入做法1中扮匀的馅料,再加入1汤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将粽绳把粽子扎好,放入高压煲中煮30分钟,即可趁热食。如果是普通煲须煮2小时左右。
7、正宗金牌裹蒸粽
用料:
(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莲子4粒、虾米10克、绿豆仁50克、栗子2粒、干荷叶1张、干竹叶6片、干碱草2条。
(2)咸蛋黄1粒、胡椒粉少许、芋头30克、排骨、肥肉约100克;五香粉、葱油、味精盐少许。
做法:
(1)将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发起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个半小时以上,然后用胡椒粉、葱油、味精、盐来腌味。芋头切块炸过,备用。
(2)将肥肉切块用五香粉腌味约30分钟。排骨切块用黑醋、酱油、盐、味精、面粉腌过备用。
(3)将荷叶对撕,粗面朝下,铺上3片竹叶,放一半的糯米。然后放入香菇、莲子、虾米、栗子、咸蛋黄、肥肉、排骨、芋头、绿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将另外3片竹叶盖上。
(4)将荷叶左右两侧对摺抓紧,再前后对摺抓紧包成四角形,用碱草包紧打结即可。5、用水煮粽子四小时即可上桌。
【注意事项】
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外国粽子】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可是您知道吗?现在粽子虽不是中国的特产,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但都起源于中国。
▲朝鲜的粽子 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成它为“车轮饼”。
▲日本的粽子 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别具一格。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国的粽子 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的粽子又叫“达玛尔”,其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馅料是肉片叫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别有一番风味。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黏性的玉米粉为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菲律宾的粽子 菲律宾的粽子有点特殊,习惯裹成长条形,味道倒和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们在过圣诞节时,把粽子当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粽子 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这大概要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来味道很香。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劳役,妇女们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叶包起来,作为干粮让亲人带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传统。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粽子趣闻】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粽子流派】
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
【粽子形状】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粽子做法】
(一)古代
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二)现代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具体做法,详细介绍以下:
1、肉棕
A、5斤香糯米,用(不能过凉或过热,水温以手感有些热但可以接受)温水浸泡糯米2、3个小时(期间挠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个小簸箕或过滤篮滤干水分。
B、2斤去皮绿豆,以同样的温水同样的时间浸泡,滤干水分。
C、2斤半肥瘦猪肉(单是瘦肉煮出的粽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够香),把肉切成宽2cm、厚1cm、长10-15cm条状,接下来放入少许精盐、味精(鸡精)、料酒、姜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调料并用筷拌匀待用。
D、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
E、把棉线剪若干条,每条长约20cm。腿上(膝盖处)放一条毛巾以备弄湿衣物。
F、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1、2匙绿豆,接着是放肉条,放同等绿豆于肉条上,再填123克米盖住绿豆。
G、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煮爆)或过松(进水),以轻扯不移动即可。
H、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2、红枣粽子
弄清肉粽的做法后甜枣粽子并不是很难啦。最大差别:枣子温水泡好去籽剪成豆大颗粒,然后与滤干的糯米混匀,至于调料方面,喜欢甜的可放些糖
3、绿豆鸭蛋粽
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黄5个。将蛋黄切碎与糯米、绿豆、花生拌匀即成馅。取泡过的粽壳叶折成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入锅加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时后,改文火煮1小时即可。
4、陈皮牛肉粽
泡过的糯米、绿豆各1000克,牛肉、陈皮各100克,猪肉末50克,葱末、姜末、食盐适量。用猪油将葱末炒黄,依次放入牛肉、陈皮、猪肉末炒半分钟后,淋上麻油即成馅。包时先填进拌匀的糯米、绿豆,将馅料夹在中间,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5、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即成馅。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成。
6、咸香鸡肉粽
用料:糯米600克、鸡肉800克、薯仔400克、虾米80克、蒜蓉1汤匙、生抽半汤匙、葱、盐、鸡精、生粉若干、粽叶适量、粽绳适量。
做法:
(1)将鸡肉、薯仔和大葱头剁碎,加入盐、蒜、鸡精、生粉等调料拌匀。
(2)洗净糯米,浸水半小时。烧热锅,用葱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粽叶2张,折叠成漏状,放入炒香的糯米1汤匙,加入做法1中扮匀的馅料,再加入1汤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将粽绳把粽子扎好,放入高压煲中煮30分钟,即可趁热食。如果是普通煲须煮2小时左右。
7、正宗金牌裹蒸粽
用料:
(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莲子4粒、虾米10克、绿豆仁50克、栗子2粒、干荷叶1张、干竹叶6片、干碱草2条。
(2)咸蛋黄1粒、胡椒粉少许、芋头30克、排骨、肥肉约100克;五香粉、葱油、味精盐少许。
做法:
(1)将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发起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个半小时以上,然后用胡椒粉、葱油、味精、盐来腌味。芋头切块炸过,备用。
(2)将肥肉切块用五香粉腌味约30分钟。排骨切块用黑醋、酱油、盐、味精、面粉腌过备用。
(3)将荷叶对撕,粗面朝下,铺上3片竹叶,放一半的糯米。然后放入香菇、莲子、虾米、栗子、咸蛋黄、肥肉、排骨、芋头、绿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将另外3片竹叶盖上。
(4)将荷叶左右两侧对摺抓紧,再前后对摺抓紧包成四角形,用碱草包紧打结即可。5、用水煮粽子四小时即可上桌。
【注意事项】
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外国粽子】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可是您知道吗?现在粽子虽不是中国的特产,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但都起源于中国。
▲朝鲜的粽子 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成它为“车轮饼”。
▲日本的粽子 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别具一格。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国的粽子 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的粽子又叫“达玛尔”,其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馅料是肉片叫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别有一番风味。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黏性的玉米粉为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菲律宾的粽子 菲律宾的粽子有点特殊,习惯裹成长条形,味道倒和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们在过圣诞节时,把粽子当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粽子 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这大概要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来味道很香。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劳役,妇女们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叶包起来,作为干粮让亲人带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传统。
2016-08-30
展开全部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端午节是春末夏初之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如果这时你来到中国,会发现满街都在出售一种奇特的食品,这种食品呈圆锥体,里面是糯米、红枣等,外面由一张深绿色宽边植物叶包扎而成,人们都叫它粽子。
端午节的起源据说和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诗人屈原有关。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起源据说和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诗人屈原有关。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9-07-30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民俗二三事
详情
- 官方电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