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以及原理?
将宿主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蛋DNA。宿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就被35S或32P标记上了。
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感染被35S或32P标记的细菌,并在这些细菌中复制增殖。宿主菌裂解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这些子代噬菌体也被标记上35S或32P。
接着,用分别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没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宿主菌,然后测定宿主菌细胞带有的同位素。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所感染的宿主菌细胞内很少有35S,而大多数35S出现在宿主菌细胞的外面。
也就是说,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在感染宿主菌细胞后,并未进入宿主菌细胞内部而是留在细胞外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后,测定宿主菌的同位素,发现32P主要集中在宿主菌细胞内。所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时进入细胞内的主要是DNA。
原理:噬菌体T2有一个蛋白质的外壳,DNA裹在其中。当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时,它的尾部吸附在菌体上。然后,菌体内形成大量噬菌体,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与原来感染细菌一样的噬菌体T2。
扩展资料
T2噬菌体:噬菌体的一个品系,属于T系噬菌体。
化学组成: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于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英语字母T的意思是type,即类型。
后面的数字,奇数型的噬菌体和偶数型的噬菌体结构不同。T2噬菌体属于偶数系。侵染寄主时,尾鞘收缩,头部的DNA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进而通过寄主体内的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
1952年,赫尔希(Hershey)和蔡斯(Chase)等利用T2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但并没有证明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
噬菌体注入宿主菌细胞内的物质是DNA,释放出来的是跟原先感染细菌细胞一样的噬菌体。可见在噬菌体的生活史中,只有DNA是联系亲代和子代的物质。而母本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的荚膜外。
参考资料来源:
2024-04-2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