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分界线
人口密度分界线
人口密度分界线,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下面来看看人口密度分界线。
人口密度分界线1
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县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此线又名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42.9%国土居住着94.4%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主;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以游牧为主。正是由于气候地形的不同,相关学者猜测,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在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历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长江流域。明清两代,政府虽然大力经营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自给已成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近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近代气候特征。王铮等学者研究还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学者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而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先前所说线的西北部一般以草原、沙漠、高原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而线的东南部降水充沛,地理、气候迥异,农耕发达。
“胡焕庸线”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由于人口分布的特点,从现代来看“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密度分界线2
“胡焕庸线”最初叫“瑷珲-腾冲线”,1935年由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后来被美国学者称为“胡焕庸线”,随着地名的变迁又被改名为“黑河-腾冲线”。这条连接中国版图上黑河与腾冲两地的直线是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但背后也是中国农牧经济的分界线和自然景观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深层次代表的是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正是降水的差别造成了这条地理分界线两边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两边自然景观的不同,也使得两边在农耕和游牧之间有了不同的选择。那么正好处在这条线上的那些地区,有着什么样的景观和人文风情呢?
黑龙江黑河与齐齐哈尔
作为“胡焕庸线”东北起点的黑河原名瑷珲,这座黑龙江南岸的小城和俄罗斯隔江相望,市区周边有多个和近代相关的历史遗存,辖区内的火山遗址五大连池是黑河最著名的景点;齐齐哈尔西部和“胡焕庸线”擦身而过,这座叫鹤城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最不可错过的景区是被称为“中国鹤家乡”的扎龙湿地。
内蒙古 | 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与乌兰察布
离开黑龙江进入内蒙古,“胡焕庸线”两边的自然风貌差别更为明显: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呼伦贝尔一派草原风光,往南的.兴安盟则分布着广袤的森林,从阿尔山到柴河,森林间一座座火山湖分外耀眼;锡林郭勒虽然以草原为主,但也不乏洪善达克这样的沙漠景观;原名集宁的乌兰察布南边已和晋冀长城接壤,农牧文化交汇特征明显。
陕西 | 榆林与延安
“胡焕庸线”进入陕西后部分与长城相伴,也几乎在晋陕蒙交界区域和老牛湾等景区擦过。龙洲丹霞和雨岔大峡谷堪称陕北丹霞双壁,沙漠中的淡水湖红碱淖生活着世所罕见的遗鸥,荒野中的统万城在诉说着赫连勃勃“君临万邦”的野心,而横空出世的石峁遗址则在一层层揭开华夏上古文明的面纱。
甘肃 | 庆阳,平凉,天水与陇南
“胡焕庸线”穿过甘肃的四座城市往往会颠覆人们对甘肃的印象:黄土高原上的庆阳和平凉更像陕西,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石油和梯田;陇上江南天水以“麦积烟雨”自豪,坐拥甘肃第二大城市却低调地如一座睡城;陇南地区属长江流域,这里是西北真正的江南,万象洞只有南方才有,官鹅沟则有一丝九寨的风韵。
四川 | 绵阳,成都,雅安与凉山
如果说“胡焕庸线”的东北段多数与长城重合,那么进入四川后则仿佛浑然天成--从绵阳到雅安和四川盆地西缘重合,白马王朗与九寨黄龙互依,西山晴雪和蜀山之王相映,蒙顶山的茶园云雾缭绕,碧峰峡的林木四季常青。这条线从大凉山斜切而过,也串起了一个叫做“大香格里拉”的超级景观圈。
云南 | 丽江,大理,保山与德宏
川滇边界的泸沽湖是云南境内“胡焕庸线”上最北的景观,它的静和虎跳峡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胡焕庸线”三次横切金沙江后继续往南与澜沧江和怒江相交,沿线的纳西族、白族、怒族和傈僳族等民族风情不容错过。腾冲是滇西南旅游的头牌城市,自然和人文俱佳,但其西南边有一座更值得造访的小城--几乎与“胡焕庸线”擦身而过的瑞丽。
人口密度分界线3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要算这条线的“岿然不动”。
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然而,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这条线如今被称为“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