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阴极保护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是向被腐蚀金属结构物表面施加一个外加电流,被保护结构物成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
金属—电解质溶解腐蚀体系受到阴极极化时,电位负移,金属阳极氧化反应过电位ηa 减小,反应速度减小,因而金属腐蚀速度减小,称为阴极保护效应。
利用阴极保护效应减轻金属设备腐蚀的防护方法叫做阴极保护 。由外电路向金属通入电子,以供去极化剂还原反应所需。
从而使金属氧化反应(失电子反应)受到抑制。当金属氧化反应速度降低到零时,金属表面只发生去极化剂阴极反应。
扩展资料:
阴极保护使用的场合较多,它通常由一个电源变压器和一个桥型整流器组成。阴极保护的电压是可以调节的,使用的电源负荷较大。它把交流220 V电源通过变压器和整流电路变成直流。
将负电极接至金属外皮,正电极接地,确保线缆外皮对地保持适当的负电位,这样线缆的金属外皮就不容易受到腐蚀了。阴极保护设备如果不用交流电,也可以用直流电池供电。
阴极保护准则:
为了便于实际应用,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判断结构是否得到充分保护得判断准则。NACE RP 0169 建议“在通电的情况下,埋地钢铁结构最小保护电位为-0.85V CSE或更负。
在有硫酸盐还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最小保护电位为-0.95V CSE,该电位不含土壤中电压降(IR降)”。实际测量时,应根据瞬时断电电位进行判断。
目前流行的通电电位测量方法简便易行,但对测量中IR降的含量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其后果是很多认为阴极保护良好的管道发生腐蚀穿孔。
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如:某气田南干线,认为阴极保护良好,但实际内检测发现腐蚀深度在壁厚的10-19% 的点多达410处; 个别位置的点蚀深度达到50%。
进行断电电位测量发现,很多点保护电位(断电电位)没有达到-0.85V CSE。有效的方法是实际测量几点的IR降,保护电位按0.85 + IR 降来确定。
IR 降可以通过通电电位减去瞬时断电电位来获得,也可以用瞬时通电电位减去结构自然电位来获得。瞬时断电电位与自然电位电位之差不得小于100mV。
在有些情况下,在断开电源0.2-0.5秒内测量断电电位,待结构去极化后(24 或48 小时后)再测量结构电位(自然电位),其差值应不小于 100mV。
也可以用通电电位(极化后)减去瞬时通电电位来计算极化电位。最大保护电位的限制应根据覆盖层及环境确定,以不损坏覆盖层的粘结力为准,一般瞬时断电电位不得低于-1.10V CSE。
由于受旧规范的影响,很多人还认为阴极保护最大电位不能低于-1.5V CSE。事实上这种观念使错误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判断阴极保护电位是否过大应以断电电位为判断基础,只要断电电位不低于-1.1V CSE(西欧为-1.15V CSE),通电电位再大也没有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极保护
2024-11-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