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是怎么形成的
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水在低温下凝结为冰(一般在零度以下形成冰,如果水里杂质多的话零度也能结冰),或在相当高的高压的情况下也可形成温度很高的热冰。当水在低于0度以下的环境下就会形成冰。
冰块厚度达到一百至一百五十英尺时,便起变化。晶状冰在冰川深处遭受到重大压力时,变为半可塑性,再受到地心引力,便开始流动。
目前,大多数冰川每天只移动一英寸或一两英尺(有些冰川全不移动),但也有打破记录的、移动速度惊人的冰川,它们有规律地向前冲行,所向披靡,一切东西都被它们冲毁带走。
扩展资料
覆冰的发展过程:
严冬或初春季节,当气温下降至-5℃~0℃,风速为5m/s~15m/s时,如遇大雾或毛毛雨,首先将在导线上形成雨凇,若气温升高,天气专情,雨凇则开始融化。
覆冰过程随温度升高而终止。若天气继续变冷气温下降,出现雨雪天气,冻雨或雪则在黏结强度很强的雨凇冰面上迅速增长,形成密度大于0.6g/cm3的较厚冰层。
若温度继续下降至-15℃~-8℃,原有的冰层外侧积覆雾凇。这种过程将导致导线表面形成雨凇—混合淞—雾凇混合冰层。若在这种过程中,天气变化,出现多次晴—冷天气,则融化加强了冰的密度,如此往复发展形成雾凇和雨凇交替重叠的混合冻结物,即混合淞。
导线覆冰首先在迎风面上生长,若风向不发生急剧变化,迎风面上覆冰厚度就会继续增加,当迎风面覆冰增加到一定厚度,其重量足以使导线扭转时,导线发生扭转现象,导线再扭转,覆冰就会继续增长变大,最终在导线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覆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