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猎为什么叫“田猎”?
田猎,又称“狩猎”,俗称打猎。在古籍中作“畋(音田)”或“畋猎”。
一、打猎称作“田猎”的原因是因为打猎由田猎演变而来,田猎的作用最初一是指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故称作“田猎”;二是供给宗庙祭祀。三是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军事训练。
二、周代四时田猎制度
四时田猎制度包括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田猎有一定的礼规,不按礼法狩猎是暴殄天物。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
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不可能真正严格实行。
三、示例印证
1、《三国志·吴志·张昭传》:“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孙权每次打猎,经常骑马射杀老虎)
2、《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
扩展资料
古代田猎受到追捧的原因
一、统治者们极力地推崇
《老子·道德经》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一个“狂”字道出了田猎的娱乐性。所以中国古代许多帝王都对田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梁惠王、汉武帝、唐太宗等。
二、古代文人雅士们的向往
我国古代的一些大文学家更喜欢在田猎中陶冶性情,启发灵感,因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田猎的佳作。如王维《观猎》这首诗描述了将军打猎时的情况,和将军满载猎物归营的豪迈神情,神情毕现,栩栩如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一个田猎迷,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从中想到当时田猎的盛况。
三、田猎的军事意义
田猎是统治者练兵习武的手段,也是统治者让士兵适应战场,训练各种武器使用和车马的驾控的方法,作为一种军事演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田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猎 (娱乐方式)
田是象形字,一看就是表示田地、土地,为什么打猎称为“田”呢?这是个问题,我也没有弄明白。《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何休注:“田者,蒐狩之总名也。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谓之田。”何休的意思时说:古人以肉为主食,穿动物的皮毛,狩猎就像种田一样,所以管打猎叫做“田”。《白虎通》则说:“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这两种说法有点儿附会,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关于“猎”,繁体作“猎”,《说文》解释道:“猎,放猎逐禽也。”而最早的“猎”,就是良犬的意思。从《说文》的解释上来看,也可以看出狩猎时候架鹰唆犬、搭弓引箭的模样来。
关于田猎,在不同的时节还有不同的名字。具有不同的名字,这是共识;可是到底应该是什么名字,在什么时节,那就众说纷纭了。《左传•隐公五年》说的是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此春、夏、秋、冬皆是夏正,下同)。《尔雅•释天》、《周礼•夏官大司马》与此同。《榖梁传》则说是春田、夏苗、秋蒐、冬狩。这些都是说一年打猎四次。《礼记•王制》则说:“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年打三次猎,观点很鲜明。《公羊传》也说:“春苗,秋蒐,冬狩。”为什么“夏不田”呢?因为夏天不是农隙(农隙,详见下文),一年中打猎的时间只能在其他三个季节。
我们的祖先,对于田猎无疑是重视的。而对被田猎的动物,则是持有一种爱护和保护的心理。“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对于当时丰富的动物资源,不是一网打尽,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适当利用,恰当利用。可以说,这些举措,这种悲天悯人、敬惜生命的心理,是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师法的。
田猎这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随着汉族思想的儒化、以及军队变为常设武装力量、农田的广泛开垦,渐渐被社会主流所摒弃,并长时间被儒家文人斥为“淫逸之举”,予以贬斥。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却定期的举行田猎活动,以保持本民族的特性,维持剽悍尚武的民族气质。像契丹的钩鱼、蒙古的那达慕、满清的木兰围场,都是这样的例子。
2013-03-03
2018-04-10
田猎的目的是劫掠奴隶。因为,在井田中劳作的都是耕奴。
所以,田猎根本就不是打猎。祭祀杀的人。都打哪儿来的。
后世因为政治错误,误导为耕牧猎同意,田原同意,混淆打猎,演习。
欲灭其族,先灭其史。史书不可信,还是信考古,中国考古学家不可信,信中立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