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哪个城市当前属于资源型转型城市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案例背景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1940年建市。民国和日伪时期就开始煤炭开采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开采。“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4个安排在阜新,三个煤矿、一个电厂,奠定了煤电工业基础,阜新就有了“煤电之城”的美誉。阜新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能源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发电2000亿千瓦时,全国每人可享受170度。1952年9月17日,我国第一台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在阜新发电厂安装成功,毛泽东主席亲自发来嘉勉电。阜新海州矿是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也是新中国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1960年版伍元人民币背面和1954年版的邮票都是以海州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映证了阜新昔日的辉煌。
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阜新也无法摆脱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个共同生命逻辑和难题——得之于资源开发,失之于资源枯竭。2000年,经济跌人低谷。
(一)煤炭资源逐渐减少,经济实力弱小。到2001年,矿区仅剩3 . 3 亿吨可采储量。按过去的速度,只够开采25年。2001 年,阜新市GDP仅占辽宁省的1.4% ,这与其占全省人口4.64%的比例极其不相称。横向比较,2001年,阜新在辽宁14个地级市中GDP处于末位。[1]
(二)下岗失业人员多,居民生活贫困。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7.6% ,居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的倒数第二。从绝对数来看,2001 年底,下岗失业人员高达15.6 万人,其中,下岗职工12.9万人,占阜新职工总数的36.7 % 。[2]2001年,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156元的城市特困群众占城市总人口的25.3%;农民人均年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群众占农村总人口的55%,城乡同时困难的情况在全国极为少见。
(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2000年,阜新矿区采煤形成的沉陷盆地和露天坑占阜新面积的1/100。海州露天矿破产关闭留下长4 公里、宽2 公里、深310 米的矿坑,面积相当于1120个标准足球场,比杭州西湖还大、比吐鲁番盆地还低21米。矿坑周边地表沉陷;矿坑内残煤自燃,热气腾腾,烟雾缭绕,有害气体日平均浓度超过标准值。
(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四废”上。(1)废坑。2000年,阜新矿区采煤形成20 个沉陷盆地和2 个露天坑,总面积101 . 4 平方公里,受灾建筑面积达145 . 2 万平方米。海州露天煤矿的破产关闭留下长4 公里、宽2 公里、深310 米的矿坑,有112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矿坑,比杭州西湖还大、比吐鲁番盆地还低21米的大坑。海州露天煤矿形成的巨大矿坑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的安全。矿坑周边出现过大面积的变形、地表沉陷、塌陷和地裂缝等严重的问题。(2)废气。转型前,阜新市有一道“独特景观”:夏季热气腾腾,冬季烟雾缭绕。这主要是由于煤研石的自燃、露天采矿场自燃发火、煤矿开采排放的瓦斯及工业燃煤所产生的废气造成的。(3)废渣。长期的煤炭资源开发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2001年,阜新矿区有各种类型的研石山240 多座,占地总面积288 . 5 万平方米,总堆积量达12 . 1085 亿立方米。(4)废水。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有悬浮物浓度高、酸度高和金属含量高等特点,同时废水中还掺入过量的煤灰、油类和矿井中腐烂的坑木,在废水排出以后,直接污染农田、河道以及河道附近的浅层地下水。
(五)地方财政依赖补贴,收支严重失衡。2001 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4 . 54 亿元,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 . 23 %。财政收入人均236 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4 . 5 %。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阜新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处在最后一位。阜新市在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中,是唯一一个市级和七个县区全部享受辽宁省补贴的地级市。2001 年,阜新市地方财政收入是4 . 54 亿元,财政支出18 . 27 亿元,缺口极大。
二、主要做法
面对“矿竭城衰”的全面“塌陷”,2001年12月,国务院将阜新确立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从此,阜新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转型“突围”之路。
(一)以产业转型启动经济转型。采用的是“产业创造”和“产业升级”两种动力。实施“产业转换+产业延伸”复合模式,这种启动机制的具内容是: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将该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煤化工和各类电力产业,延伸以煤为基础的深加工产业和旁侧产业,继续巩固原有的基础产业。
(二)以项目注入推进经济转型。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十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250亿元,为“九五”时期的5.3倍。“十一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383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二是争取国家项目。科技部在阜新实施了13个现代化农业科技专项,在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3]
(三)以促进就业稳定经济转型。一是创造就业岗位。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农业与第二产业相比,投资少,见效快,安排人员多。工业项目每安排一个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在20万元以上;而搞农业,每个劳动力只需3~5万元,而且可以当年见效。另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县区每输出一名下岗职工,市政府配备50元工作经费,超额一人奖100元。二是搞好就业服务。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免费培训“4050”人员(就是40岁、50岁以上人员)、“零就业家庭”子女。另一方面健全劳动力体市场体系,形成了以市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县区劳动力市场为骨干、街道和乡镇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网络。
(四)以环境建设体现经济转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封山育林、科学造林。进行城市环境建设,突出街道建设、河道治理。进行生活环境建设,突出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进行矿区环境建设,突出土地复垦、矿坑治理。
三、主要成效
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使阜新获得了新生。
(一)经济长足发展。阜新转型开始之前,GDP 总量停滞不前,1996~2000年始终在65亿元左右徘徊。转型开始的2001年GDP总量迅速增加,持续上升到2009年288亿元。 转型开始之前,经济增长率始终在10%以下,甚至在1997 年和1999 年出现负增长。但是从全面启动转型的2002年开始,经济都在10%以上增长 ,最低的2006 年也达到了11 %,2002~2004年、2007~2009年这6年经济增长都在20 %以上,大大快于全国与辽宁同期的速度。[4]
(二)社会稳定加强。阜新转型以来的失业率下降和收入增加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8.7%逐年下降到2009 年的4.3 %。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自转型开始以后持续快速上涨。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1年的2.57倍和5倍。[5]
(三)环境明显改善。一是“三废”利用能力提高。“三废”再利用的产值由2005年的4149.5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7784万元,提高到辽宁所有城市的中上游水平。二是城市绿化面积增大。由2005年的1928公顷上升到2009年的230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1年的4平米上升到2009 年的10平米。[6]阜新已由重度污染城市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
2011年6月,阜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从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到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可谓华丽转身,吸引眼球。由“试点”到创建“示范”,仍是转型试点工作的探索过程,其过程本身就具有示范意义。创建转型示范市,是转型试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
四、分析与启示
阜新转型的经验给资源型地区转型以深刻的启示。
(一)“适时”推进经济转型
“时”就是时机、契机或机会。推进经济转型,必须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要善于抓两种时机,一是最佳时机,二是有利时机。有利时机包括政策时机和形势时机。
对于煤炭资源型地区来说,抓最佳时机,就是要在资源型产业成熟阶段着手转型,不要等资源枯竭了再转型。一般来说,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成长和衰退的过程。在产业成熟阶段启动转型具有较大的主动性:一方面,原有资源产业有做大做强的深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这时也是资源型地区财力强盛的时期,可以结合资源型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与发展趋势,选择和培育对整个资源型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非资源主导产业。如果在产业衰退以后才启动转型,在此情况下,原有资源产业已经衰退,新兴产业还没有成长起来,就会出现产业断裂,造成经济 “塌陷”,转型必然艰难。
阜新曾经失去了机遇。1985年12月12日,时任阜新市委书记的马波以一封公开信的方式,发出了转型的呼唤。他说,按照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律,阜新矿务局在20年后将进入萎缩期,如果现在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把其他工业发展起来,阜新20年后将陷入严重的困难。而马波的信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多的阜新人还在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沉浸在“北方煤都”的辉煌里,最终没能抓住20世纪80年代产业成熟时转型的最佳时机。实践的发展印证了马波的话,早在2000年,还没到马波说的20年后即2005年,阜新就已陷入全面困境。资源型地区应该深刻吸取阜新的教训,特别是当前处于产业发展成熟阶段的资源型地区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赶快启动转型。
阜新虽然没有抓住最佳时机,但是抓住了被国务院确立为转型试点市的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成功转型,获得了“再生”。
从目前来看,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有两大机遇。一是党十八大的一系列新部署,特别是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发展机遇期的大好时机,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必然对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和制造有大量的需求,这都给转型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和空间。当然,各个资源型地区的情况不同,除了抓好普遍的机遇外,还需要抓住自身特有的机遇。如作为典型煤炭资源型地区的山西,还有其他几个难得的机遇。一是有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政策;二是山西有50个边远山区县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4个老工业城市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三是当前山西正处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功的大好时机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1940年建市。民国和日伪时期就开始煤炭开采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开采。“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4个安排在阜新,三个煤矿、一个电厂,奠定了煤电工业基础,阜新就有了“煤电之城”的美誉。阜新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能源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发电2000亿千瓦时,全国每人可享受170度。1952年9月17日,我国第一台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在阜新发电厂安装成功,毛泽东主席亲自发来嘉勉电。阜新海州矿是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也是新中国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1960年版伍元人民币背面和1954年版的邮票都是以海州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映证了阜新昔日的辉煌。
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阜新也无法摆脱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个共同生命逻辑和难题——得之于资源开发,失之于资源枯竭。2000年,经济跌人低谷。
(一)煤炭资源逐渐减少,经济实力弱小。到2001年,矿区仅剩3 . 3 亿吨可采储量。按过去的速度,只够开采25年。2001 年,阜新市GDP仅占辽宁省的1.4% ,这与其占全省人口4.64%的比例极其不相称。横向比较,2001年,阜新在辽宁14个地级市中GDP处于末位。[1]
(二)下岗失业人员多,居民生活贫困。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7.6% ,居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的倒数第二。从绝对数来看,2001 年底,下岗失业人员高达15.6 万人,其中,下岗职工12.9万人,占阜新职工总数的36.7 % 。[2]2001年,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156元的城市特困群众占城市总人口的25.3%;农民人均年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群众占农村总人口的55%,城乡同时困难的情况在全国极为少见。
(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2000年,阜新矿区采煤形成的沉陷盆地和露天坑占阜新面积的1/100。海州露天矿破产关闭留下长4 公里、宽2 公里、深310 米的矿坑,面积相当于1120个标准足球场,比杭州西湖还大、比吐鲁番盆地还低21米。矿坑周边地表沉陷;矿坑内残煤自燃,热气腾腾,烟雾缭绕,有害气体日平均浓度超过标准值。
(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四废”上。(1)废坑。2000年,阜新矿区采煤形成20 个沉陷盆地和2 个露天坑,总面积101 . 4 平方公里,受灾建筑面积达145 . 2 万平方米。海州露天煤矿的破产关闭留下长4 公里、宽2 公里、深310 米的矿坑,有112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矿坑,比杭州西湖还大、比吐鲁番盆地还低21米的大坑。海州露天煤矿形成的巨大矿坑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的安全。矿坑周边出现过大面积的变形、地表沉陷、塌陷和地裂缝等严重的问题。(2)废气。转型前,阜新市有一道“独特景观”:夏季热气腾腾,冬季烟雾缭绕。这主要是由于煤研石的自燃、露天采矿场自燃发火、煤矿开采排放的瓦斯及工业燃煤所产生的废气造成的。(3)废渣。长期的煤炭资源开发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2001年,阜新矿区有各种类型的研石山240 多座,占地总面积288 . 5 万平方米,总堆积量达12 . 1085 亿立方米。(4)废水。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有悬浮物浓度高、酸度高和金属含量高等特点,同时废水中还掺入过量的煤灰、油类和矿井中腐烂的坑木,在废水排出以后,直接污染农田、河道以及河道附近的浅层地下水。
(五)地方财政依赖补贴,收支严重失衡。2001 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4 . 54 亿元,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 . 23 %。财政收入人均236 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4 . 5 %。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阜新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处在最后一位。阜新市在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中,是唯一一个市级和七个县区全部享受辽宁省补贴的地级市。2001 年,阜新市地方财政收入是4 . 54 亿元,财政支出18 . 27 亿元,缺口极大。
二、主要做法
面对“矿竭城衰”的全面“塌陷”,2001年12月,国务院将阜新确立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从此,阜新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转型“突围”之路。
(一)以产业转型启动经济转型。采用的是“产业创造”和“产业升级”两种动力。实施“产业转换+产业延伸”复合模式,这种启动机制的具内容是: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将该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煤化工和各类电力产业,延伸以煤为基础的深加工产业和旁侧产业,继续巩固原有的基础产业。
(二)以项目注入推进经济转型。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十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250亿元,为“九五”时期的5.3倍。“十一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383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二是争取国家项目。科技部在阜新实施了13个现代化农业科技专项,在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3]
(三)以促进就业稳定经济转型。一是创造就业岗位。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农业与第二产业相比,投资少,见效快,安排人员多。工业项目每安排一个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在20万元以上;而搞农业,每个劳动力只需3~5万元,而且可以当年见效。另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县区每输出一名下岗职工,市政府配备50元工作经费,超额一人奖100元。二是搞好就业服务。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免费培训“4050”人员(就是40岁、50岁以上人员)、“零就业家庭”子女。另一方面健全劳动力体市场体系,形成了以市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县区劳动力市场为骨干、街道和乡镇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网络。
(四)以环境建设体现经济转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封山育林、科学造林。进行城市环境建设,突出街道建设、河道治理。进行生活环境建设,突出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进行矿区环境建设,突出土地复垦、矿坑治理。
三、主要成效
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使阜新获得了新生。
(一)经济长足发展。阜新转型开始之前,GDP 总量停滞不前,1996~2000年始终在65亿元左右徘徊。转型开始的2001年GDP总量迅速增加,持续上升到2009年288亿元。 转型开始之前,经济增长率始终在10%以下,甚至在1997 年和1999 年出现负增长。但是从全面启动转型的2002年开始,经济都在10%以上增长 ,最低的2006 年也达到了11 %,2002~2004年、2007~2009年这6年经济增长都在20 %以上,大大快于全国与辽宁同期的速度。[4]
(二)社会稳定加强。阜新转型以来的失业率下降和收入增加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8.7%逐年下降到2009 年的4.3 %。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自转型开始以后持续快速上涨。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1年的2.57倍和5倍。[5]
(三)环境明显改善。一是“三废”利用能力提高。“三废”再利用的产值由2005年的4149.5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7784万元,提高到辽宁所有城市的中上游水平。二是城市绿化面积增大。由2005年的1928公顷上升到2009年的230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1年的4平米上升到2009 年的10平米。[6]阜新已由重度污染城市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
2011年6月,阜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从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到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可谓华丽转身,吸引眼球。由“试点”到创建“示范”,仍是转型试点工作的探索过程,其过程本身就具有示范意义。创建转型示范市,是转型试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
四、分析与启示
阜新转型的经验给资源型地区转型以深刻的启示。
(一)“适时”推进经济转型
“时”就是时机、契机或机会。推进经济转型,必须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要善于抓两种时机,一是最佳时机,二是有利时机。有利时机包括政策时机和形势时机。
对于煤炭资源型地区来说,抓最佳时机,就是要在资源型产业成熟阶段着手转型,不要等资源枯竭了再转型。一般来说,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成长和衰退的过程。在产业成熟阶段启动转型具有较大的主动性:一方面,原有资源产业有做大做强的深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这时也是资源型地区财力强盛的时期,可以结合资源型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与发展趋势,选择和培育对整个资源型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非资源主导产业。如果在产业衰退以后才启动转型,在此情况下,原有资源产业已经衰退,新兴产业还没有成长起来,就会出现产业断裂,造成经济 “塌陷”,转型必然艰难。
阜新曾经失去了机遇。1985年12月12日,时任阜新市委书记的马波以一封公开信的方式,发出了转型的呼唤。他说,按照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律,阜新矿务局在20年后将进入萎缩期,如果现在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把其他工业发展起来,阜新20年后将陷入严重的困难。而马波的信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多的阜新人还在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沉浸在“北方煤都”的辉煌里,最终没能抓住20世纪80年代产业成熟时转型的最佳时机。实践的发展印证了马波的话,早在2000年,还没到马波说的20年后即2005年,阜新就已陷入全面困境。资源型地区应该深刻吸取阜新的教训,特别是当前处于产业发展成熟阶段的资源型地区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赶快启动转型。
阜新虽然没有抓住最佳时机,但是抓住了被国务院确立为转型试点市的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成功转型,获得了“再生”。
从目前来看,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有两大机遇。一是党十八大的一系列新部署,特别是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发展机遇期的大好时机,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必然对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和制造有大量的需求,这都给转型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和空间。当然,各个资源型地区的情况不同,除了抓好普遍的机遇外,还需要抓住自身特有的机遇。如作为典型煤炭资源型地区的山西,还有其他几个难得的机遇。一是有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政策;二是山西有50个边远山区县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4个老工业城市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三是当前山西正处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功的大好时机
中智咨询
2024-08-28 广告
2024-08-28 广告
中智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规划方法从蓝图设计到实施落地,将重点场景各个击破!(一) 中智人力数字化转型“咨询+系统+实施”一站式服务中智咨询按照“咨询+系统+实施”一站式服务模式,围绕人力资源“向哪转、转什么、如何转、如何建”四个核心主题,为中...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智咨询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