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地位??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
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数字作篇名。
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 7篇之外,尚有外书 4篇。
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认为“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敬而托之者也”,现存的《孟子外书》又非《汉书》所载,更是伪中之伪,不可靠。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
《孟子》在 《汉书·艺文志》中列于诸子略。
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
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说“道统”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
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
但《孟子》的地位并不巩固。
李觏等的《常语》、司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
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主要有赵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义》。
《十三经注疏》采用赵岐注,其疏则旧本题宋孙奭 (962~1033)撰。
朱熹认为疏乃邵武士人假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进一步考订,认为“其不出于奭手,确然可信”。
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义理,反映了宋代理学对《孟子》的看法。
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仍用赵岐注,其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释详博,是一部较好的参考书。
近人杨伯峻著有《孟子译注》,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