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终结“人生的意义”之惑 第二版
人在无聊或者痛苦的时候,就会追问人生的意义,一旦追问这个问题,而没有得到自己认同的解答,便会迷茫。过段时间,又会思考这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也就是人生的价值,对自己的价值(愉悦),对他人的价值(利益他人或者伤害他人)。牛顿爱因斯坦毛主席的人生肯定有意义,不用去怀疑。人生的意义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实干出来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什么价值,就是浪费时间。人一辈子做了哪些事,自然会有对应的价值,所以人应该想想这辈子要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然后去做就行了。
人生的意义是实干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如果希望这一生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一辈子那么长,如果不做点事情,你的人生将一片空白,白来世间走一趟。你的行为决定你的经历,你的经历就是你的人生轨迹,就是你的命运,命由己造。
普通平民,好好活着,守法公民,愉悦自己本身,也是可以的!不要因为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就觉得自己是个废物,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建功立业,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废物?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统治者资本家喜欢这种思想,这样方便奴役!科学家和伟人所做的事情终究是为普通人服务,如果普通人无意义,那么科学家和伟人有什么意义呢?要么承认所有人都有价值,要么承认所有人都没价值。也许需要站在更高的层级才能解答。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站在人的视角,养殖场里的猪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安排,猪自问猪生意义何在?它该得出什么结论?能得出正确结论吗?这个例子类比延伸就引向灵魂宗教了,不知生焉知死,不讨论这些虚无缥缈,尚未证实的事情。
钱有意义,因为钱能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能获得别人的羡慕尊重。生活物资和服务、尊重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脱离主体,这些东西无意义。主体本身就有意义!其他事物因为主体的存在而有意义。生活物资和服务是由普通人创造的,如果认可生活物资和服务的价值,那么也要承认普通人的价值。如果认为搬砖工人搬砖没有意义,那房子如何建立起来?为什么搬砖还要发工资呢?在职业上不要有那么多的高下贵贱之分,都是为了生存,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一样的,把你放在那个起点,你的人生可能也差不多。不要去秀你的优越感,令人厌恶。
马克思主义者的追求是创造物质财富(生存必需),精神财富(知识真理智慧、人性中的积极正面的事物)。改造生存环境,无论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工具发明)还是生产关系(劳动合作组织、政治法律法治)层面,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更多的财富支撑他们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人民服务!
人作为主体,只活一世,在创造物质财富(赚钱)、精神财富的时候好好经历(酸甜苦辣人生滋味),好好体验(丰富的美好体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是建功立业才叫自我实现)。既要追求赚钱,又要求成长,能实现哪个算哪个,最好两者都有。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普通人可以选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在登峰造极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成长,经验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运用。程序员可以把软件技艺做到极致;上升不了的底层公务员可以把研究个体心理、人际关系、组织运行、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终身追求;教师可以把人的心理,人的发展,学习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工作上的事情不足以承载太多的热情精力,可以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普通人把工作技术练到极致,也是安身立命之本。
人的成长,人的发展。在道教叫做性命双修,得道成仙(积极主动的教义)。在佛教叫做脱离苦海,寂静涅磐(消极的人生观)。在王阳明那里叫做在事上磨,心上练。在马克思那里叫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人遇到的问题,都是对自己的考验,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解决了就进一步,经验阅历、能力、信心增加。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人的成长、人的发展过程。
如果不希望年老时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那么就应该选择奋斗一生;如果不希望年老时仍然懵懂无知,就应该选择终生成长。奋斗过程中学习思考,自然会成长;奋斗一生,自然导致终生成长。终生成长,比较好的一个结局是登峰造极,拓展人类能力边界,这个很难,但是可以作为目标牵引,避免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奋斗不能以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自己过得开心也很重要!
谈谈价值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指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虚无主义在人生态度的上的表现为随意,无所谓,可有可无,不努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人终有一死,所有都化为灰烬、无意义,所以在生活中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心灵没有成长,技能没有提升。
人类的存在无意义!在思维层面很难反驳这个观点,可以在内心深处接受这个观点。但是在生活实践中,不能因为人类的存在无意义就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今日三餐吃与不吃对今日的你一样吗?现在开心与郁闷对当下的你是一样的吗?一辈子见识短浅与一辈子阅历丰富对你来说是一样的吗?
可以在内心深处认为一切都无意义,但是在生活中还是要追求进步、成长,不要那么消极。
但这时就不禁想到另一个问题,也是长久以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问题,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渺小又普通的我们,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这个问题我在2020年年底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个答案既是去年思考的延续,也是今年读的书的启发。
启发我的两本书是《活着回来的男人》和《被统治的艺术》,它们看似毫无关联,前者是一个日本二战老兵的口述史,后者是明代军人世家的研究。类似的书以前也读过,但当时只关注它们重点在讲什么,如今我突然发现了两本书的共同点:它们的素材都是来自普通人。
二战老兵没钱没权,还因病被割掉了一个肺,前半生都是社会底层。对明代军人世家的调查主要来自于家谱,家谱保存最完好的则在于广大农村,这些保留家谱的农民很普通,而家谱中记载的军人祖先也大多是普通士兵。
两书作者从普通人出发,看到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共性和身处其中小人物的个性。
所以从历史研究角度来说,小人物身上并存着共性和个性,他们的故事是留给历史学家的恢弘遗产,在共性中窥见个性,在个性中总结共性。
这时就会自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只有在过完一生甚至去世之后才有吗?活着好像没有意义?我又不是为了历史学家而活。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反推,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王朔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表面的相似”。这话不对,无论内心是否丰富,人与人永远只有表面的相似,你我看似都接受相似的教育,成为相似的打工人,过着相似的一天。但深入剖析每个人,就会发现大家的生日、老家、爸妈、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全都不一样,每个阶段我们都在不停地遇见和告别,没有人和我们有着一模一样的人生轨迹,人始终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也造就了人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