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岛》读后感
读了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一本书 —— 《岛》,虽然意味平平,但是在这谈虎色变的话题下,也能看到希望,在那个不祥之地,也能寻到灿烂的鲜花,作者从生活被毁又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伤。
吉奥吉斯每次不顾大风大浪,去给麻风病人送东西,而且总要见伊莲娜一面,说明他工作十分尽职尽责,而且对自己的家人十分十分关心和想念,事后不在了, (谁不在了?) 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他们运送货物。“他用毯子将她裹住,让她不受风吹,虽然她是一个麻风病人,但他还是不怕被传染,对他负责,照顾好她,不让她受伤,为她付出了一切。
安娜是个贪图虚荣,喜欢对象不专一的人,她嫁给安德烈斯只是为了他的钱,但心里喜欢的人是马诺里。
虽然马丽娅只比安娜小一岁,但玛丽娅心地善良,并且遵守自己的承诺,而且十分爱自己的爸爸,拿自己父亲得利益放在第一位,什么都会想父亲。
玛利亚和安娜虽然是亲姐妹,但是却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质,两人都是漂亮美丽的姑娘,但一个朴素简约,诚实善良。一个是贪图富贵,爱慕虚荣。把他们两个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玛利亚的善良。
通过阅读《岛》的前一半,我懂得了我要有乐观,坚强,快乐的品质。并且做事要踏实,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完成。
读了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一本书 —— 《岛》,虽然意味平平,但是在这谈虎色变的话题下,也能看到希望,在那个不祥之地,也能寻到灿烂的鲜花,作者从生活被毁又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伤。
吉奥吉斯每次不顾大风大浪,去给麻风病人送东西,而且总要见伊莲娜一面,说明他工作十分尽职尽责,而且对自己的家人十分十分关心和想念,事后不在了, (谁不在了?) 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他们运送货物。“他用毯子将她裹住,让她不受风吹,虽然她是一个麻风病人,但他还是不怕被传染,对他负责,照顾好她,不让她受伤,为她付出了一切。
安娜是个贪图虚荣,喜欢对象不专一的人,她嫁给安德烈斯只是为了他的钱,但心里喜欢的人是马诺里。
虽然马丽娅只比安娜小一岁,但玛丽娅心地善良,并且遵守自己的承诺,而且十分爱自己的爸爸,拿自己父亲得利益放在第一位,什么都会想父亲。
玛利亚和安娜虽然是亲姐妹,但是却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质,两人都是漂亮美丽的姑娘,但一个朴素简约,诚实善良。一个是贪图富贵,爱慕虚荣。把他们两个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玛利亚的善良。
通过阅读《岛》的前一半,我懂得了我要有乐观,坚强,快乐的品质。并且做事要踏实,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完成。
展开全部
如果有一本以麻风病为背景的小说书,你会愿意看吗?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岛》,就是以此作为小说的背景。岛,即斯皮纳龙格岛,1903年至1957年间是希腊主要的麻风病隔离区。如果不是女儿推荐,如果还有其它的书可以选择,我想这个国庆长假我也不会走进《岛》的世界。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故事虽然沉重而忧伤,然而小说的叙述基调却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温情,正是这打动着我,让我的阅读体验无比美好。6日那天早上吃早饭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然后几乎就进入了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直到女儿喊我倒杯茶,我才从书中走出来,才恍然发现衣服没洗,床铺没整理,而此时,时针已指向了”10“。大概只有年轻时候阅读言情小说才能达到如此忘我的境界吧。
女主人公玛丽娅和她的母亲相隔十四年,先后因麻风病被送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母亲不幸病逝,而玛丽娅却因新药试验成功而获救。仅管在阅读之初,斯皮纳龙格岛在我的心里建构起一个冰冷和恐怖的意象:五十年间只有上岛的人,没有离开的人,岛上的人因病毁容、残疾,最终凄凉、孤独、绝望、痛苦地死去……那种画面沉重得简直让人窒息。然而随着叙述的展开和深入,尤其是看着一群虽然身患绝症,但却不气馁、不放弃,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麻风病人,那种冰冷恐怖的意象竟然一点点的消解融化了。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忘了这座岛的使命,忘了它是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甚至会有种来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我怕我的这种感觉缺乏同情心,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玛丽娅生活的布拉卡村与斯皮纳龙格岛仅一水之隔,一箭之地,甚至隔海相望可以看到那边的人在忙些什么,但却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她会有怎样锥心的绝望与凄凉?可是忧伤中我还是看到了温情,哀婉中依然读到了希望。我想这就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故事虽然沉重而忧伤,然而小说的叙述基调却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温情,正是这打动着我,让我的阅读体验无比美好。6日那天早上吃早饭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然后几乎就进入了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直到女儿喊我倒杯茶,我才从书中走出来,才恍然发现衣服没洗,床铺没整理,而此时,时针已指向了”10“。大概只有年轻时候阅读言情小说才能达到如此忘我的境界吧。
女主人公玛丽娅和她的母亲相隔十四年,先后因麻风病被送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母亲不幸病逝,而玛丽娅却因新药试验成功而获救。仅管在阅读之初,斯皮纳龙格岛在我的心里建构起一个冰冷和恐怖的意象:五十年间只有上岛的人,没有离开的人,岛上的人因病毁容、残疾,最终凄凉、孤独、绝望、痛苦地死去……那种画面沉重得简直让人窒息。然而随着叙述的展开和深入,尤其是看着一群虽然身患绝症,但却不气馁、不放弃,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麻风病人,那种冰冷恐怖的意象竟然一点点的消解融化了。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忘了这座岛的使命,忘了它是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甚至会有种来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我怕我的这种感觉缺乏同情心,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玛丽娅生活的布拉卡村与斯皮纳龙格岛仅一水之隔,一箭之地,甚至隔海相望可以看到那边的人在忙些什么,但却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她会有怎样锥心的绝望与凄凉?可是忧伤中我还是看到了温情,哀婉中依然读到了希望。我想这就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一座绝望的岛, 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从那里回望,可以望见家乡,就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这种味道,是一个心愿,是那些人百般纠缠,难以了结的心愿。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座岛上。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四起。战争,毁灭,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腊的爱琴海边,一座与陆地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荒凉竟也平和,仿若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这本书里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有深厚的克里特岛文化,还有“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处境,更有夫妻、姐妹、母女、恋人之间的深情厚爱,或沉郁顿挫,或节制从容,历经战争与病痛洗礼,抗争着不公的命运,真爱与勇气以及包容闪现在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人们身上,代代相传。我们都会有属于我们的时代,和这个时代里属于我们的书。
读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的间隙,不时会想到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的论述: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的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而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很乐于享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在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每个人都会被迫承认我们也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公民。在我看来,希斯洛普的《岛》完全以此作为小说的背景和分界,书名孤零零的一个字,已经预先建立起了读者心目中与世隔绝的形象。唯一让我没料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预先建构起的冰冷和恐怖的意象随着叙述的展开和深入竟然一点点的消解融化了。最终的阅读体验反而是如此地美好。
岛,是斯皮纳龙格岛;病,是麻风病。小说中有段文字介绍说,1903年该岛成为麻风病隔离区。1941年德国人入侵克里特岛,占领到1945年,斯皮纳龙格岛因麻风病人的存在而幸免。1957年该岛被废弃。而麻风病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疾病,甚至可以与《圣经》一样古老。当无法治愈这种病症的时候,人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遵循《旧约》中对待麻风病人的残酷指示:让他们与社会隔离。通常而言,在麻风病肆虐的时期,它很容易引起社会性的恐慌。在桑塔格的论述中,在麻风病盛行的中世纪,麻风病人经常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种劝谕,也是腐化的一个象征”。但在这部小说中,似乎是特意规避了这种对麻风病人的历史性叙述。麻风病人作为小说背景存在的时候,似乎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不安。但有理由相信,这种不安的情绪是作者特意营造出来的,为的是给小说的氛围制造出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小说的叙述基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温情,一步步不动声色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家族的秘史,一个因为麻风病的肆虐而分崩离析的家族,后同样因为这种令人恐怖的病症重新找寻到了失去的希望和生活的动力的故事。
按照巴尔扎克的说法,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不是正因为如此,家族叙事才成为小说中恒久的母题?追寻一个家族的历史,寻找遥远的过去似乎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出路。这种奇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延续在了这部小说中。年轻的姑娘阿丽克西斯回到了克里特岛,寻找母亲很少提及的家族。老人佛提妮给她开始讲述家族故事的时候说,“我得说,‘我要从最开始讲起’,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因为“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宿命,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迷信决定的宿命,而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决定的宿命,“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遭那些人的行为,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之前的人的行为”。所有我们不断地寻根的欲望都与这种寻根的宿命相连。这种迷人的叙事让我沉浸其中,也让阿丽克西斯沉浸在老人佛提妮的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小说的这种迷人的魅力在此刻彰显开来。
显然,复述小说中的故事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不仅仅是涉及剧透,而是因为复述只会破坏小说原汁原味营造出的动人氛围。我更为在意的是书中不断提及到作为重要线索的麻风病。当疾病作为文学的一部分的时候,疾病显然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而存在的。而疾病作为一种文学的隐喻,无一例外地会被赋予一种道德方面的含义,比如这种疾病会与某种道德上的惩戒相关,比如疾病会带来内心深深地恐惧,并且这种恐惧感会逐渐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在小说中,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因为麻风病被隔离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最终死去;随后阿丽克西斯的姨外婆玛丽娅同样因为麻风病隔离到了这个岛上的时候,最终却收获到了她在安全之地无法得到的爱情,并治愈了麻风病离开了这个无形的监狱。而阿丽克西斯的外婆安娜,这个自始至终健康无恙的人,从来没有踏上过岛的人,却因为永不满足的情欲,任性,狂躁,反叛,嫉妒,最后偷情死于丈夫的枪口之下。也许,疾病作为文学的隐喻在这里彰显出了它悖论性的一面: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扭曲,哪一种疾病更为严重?
小说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岛,本来是作为隔离麻风病人的恐怖的象征而存在的。但在小说的叙述中,玛丽娅离开时想到在岛上的生活反而觉得无比的留恋。她把它比作门上没有锁,没有铁条的监狱。她这样想的时候,又想到了从家里来到岛上的那些日子,当然可以肯定在麻风病隔离区生活绝不是她所喜欢的,但是如果当初嫁给了那个一发现她身患病症就退避三舍的爱人马诺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会不会是另一座监狱?”“与马诺里共同生活也许是另一种终生监禁,不会比她现在被判到斯皮纳龙格岛好多少”。这是一座令人恐怖的孤岛,但在岛上生活的麻风病人拥有释放心灵的自由和井然的秩序,他们有条不紊地安稳生活,甚至逃离了战争和杀戮,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身患绝症,也许这就是一座世外桃源。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孤岛之外的世界,那是一个贪婪、杀戮、情欲、争斗、嫉妒、流言和尔虞我诈的世界。
《岛》是一座充满了温暖的爱,明亮的忧伤的孤岛,放逐隔绝了一群没有“病”的麻风病人。孤岛之外,天翻地覆,填满了失序和无常的人生。
思郁
2009-5-5书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一座绝望的岛, 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从那里回望,可以望见家乡,就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这种味道,是一个心愿,是那些人百般纠缠,难以了结的心愿。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座岛上。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四起。战争,毁灭,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腊的爱琴海边,一座与陆地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荒凉竟也平和,仿若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这本书里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有深厚的克里特岛文化,还有“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处境,更有夫妻、姐妹、母女、恋人之间的深情厚爱,或沉郁顿挫,或节制从容,历经战争与病痛洗礼,抗争着不公的命运,真爱与勇气以及包容闪现在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人们身上,代代相传。我们都会有属于我们的时代,和这个时代里属于我们的书。
读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的间隙,不时会想到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的论述: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的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而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很乐于享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在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每个人都会被迫承认我们也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公民。在我看来,希斯洛普的《岛》完全以此作为小说的背景和分界,书名孤零零的一个字,已经预先建立起了读者心目中与世隔绝的形象。唯一让我没料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预先建构起的冰冷和恐怖的意象随着叙述的展开和深入竟然一点点的消解融化了。最终的阅读体验反而是如此地美好。
岛,是斯皮纳龙格岛;病,是麻风病。小说中有段文字介绍说,1903年该岛成为麻风病隔离区。1941年德国人入侵克里特岛,占领到1945年,斯皮纳龙格岛因麻风病人的存在而幸免。1957年该岛被废弃。而麻风病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疾病,甚至可以与《圣经》一样古老。当无法治愈这种病症的时候,人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遵循《旧约》中对待麻风病人的残酷指示:让他们与社会隔离。通常而言,在麻风病肆虐的时期,它很容易引起社会性的恐慌。在桑塔格的论述中,在麻风病盛行的中世纪,麻风病人经常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种劝谕,也是腐化的一个象征”。但在这部小说中,似乎是特意规避了这种对麻风病人的历史性叙述。麻风病人作为小说背景存在的时候,似乎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不安。但有理由相信,这种不安的情绪是作者特意营造出来的,为的是给小说的氛围制造出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小说的叙述基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温情,一步步不动声色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家族的秘史,一个因为麻风病的肆虐而分崩离析的家族,后同样因为这种令人恐怖的病症重新找寻到了失去的希望和生活的动力的故事。
按照巴尔扎克的说法,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不是正因为如此,家族叙事才成为小说中恒久的母题?追寻一个家族的历史,寻找遥远的过去似乎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出路。这种奇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延续在了这部小说中。年轻的姑娘阿丽克西斯回到了克里特岛,寻找母亲很少提及的家族。老人佛提妮给她开始讲述家族故事的时候说,“我得说,‘我要从最开始讲起’,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因为“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宿命,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迷信决定的宿命,而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决定的宿命,“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当然事件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但真正决定什么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周遭那些人的行为,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之前的人的行为”。所有我们不断地寻根的欲望都与这种寻根的宿命相连。这种迷人的叙事让我沉浸其中,也让阿丽克西斯沉浸在老人佛提妮的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小说的这种迷人的魅力在此刻彰显开来。
显然,复述小说中的故事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不仅仅是涉及剧透,而是因为复述只会破坏小说原汁原味营造出的动人氛围。我更为在意的是书中不断提及到作为重要线索的麻风病。当疾病作为文学的一部分的时候,疾病显然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而存在的。而疾病作为一种文学的隐喻,无一例外地会被赋予一种道德方面的含义,比如这种疾病会与某种道德上的惩戒相关,比如疾病会带来内心深深地恐惧,并且这种恐惧感会逐渐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在小说中,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因为麻风病被隔离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最终死去;随后阿丽克西斯的姨外婆玛丽娅同样因为麻风病隔离到了这个岛上的时候,最终却收获到了她在安全之地无法得到的爱情,并治愈了麻风病离开了这个无形的监狱。而阿丽克西斯的外婆安娜,这个自始至终健康无恙的人,从来没有踏上过岛的人,却因为永不满足的情欲,任性,狂躁,反叛,嫉妒,最后偷情死于丈夫的枪口之下。也许,疾病作为文学的隐喻在这里彰显出了它悖论性的一面: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扭曲,哪一种疾病更为严重?
小说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岛,本来是作为隔离麻风病人的恐怖的象征而存在的。但在小说的叙述中,玛丽娅离开时想到在岛上的生活反而觉得无比的留恋。她把它比作门上没有锁,没有铁条的监狱。她这样想的时候,又想到了从家里来到岛上的那些日子,当然可以肯定在麻风病隔离区生活绝不是她所喜欢的,但是如果当初嫁给了那个一发现她身患病症就退避三舍的爱人马诺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会不会是另一座监狱?”“与马诺里共同生活也许是另一种终生监禁,不会比她现在被判到斯皮纳龙格岛好多少”。这是一座令人恐怖的孤岛,但在岛上生活的麻风病人拥有释放心灵的自由和井然的秩序,他们有条不紊地安稳生活,甚至逃离了战争和杀戮,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身患绝症,也许这就是一座世外桃源。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孤岛之外的世界,那是一个贪婪、杀戮、情欲、争斗、嫉妒、流言和尔虞我诈的世界。
《岛》是一座充满了温暖的爱,明亮的忧伤的孤岛,放逐隔绝了一群没有“病”的麻风病人。孤岛之外,天翻地覆,填满了失序和无常的人生。
思郁
2009-5-5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豆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