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在哪里
展开全部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曾引起不少学者对该词的争议,其中就有“贺兰山”地理方位的确定问题。有些学者认为,贺兰山在南宋时属西夏国,而岳飞抗金的路线是直指金国大本营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内)。词中贺兰山和西夏实是南辕北辙,地理方位不相符合,甚至有人怀疑并非岳飞所作,而是明人托名所作,依此而言岳飞确实未曾到达过这个地方,提出质疑看似不无道理。还有人认为贺兰山是泛指而非实指,是文学上惯用的比喻手法。“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究竟是实指还是虚指?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词中要表达的主旨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先来回顾一段神话,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突袭天国京都。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共工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他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可见共工之怒,震天动地,日月星辰换位,江河百川东流归海,其怒不可不谓是怒中之极。
《满江红》词中贯穿始终围绕一个怒发冲冠的“怒”字,与“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恰好相同。词人想借用“贺兰山缺”引出上古大神共工之怒,向世人表达自己愤怒到了极点,已经达到了发怒的最高级别----“不周山之怒”。无独有偶,后人在描写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词曲中,“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引用《满江红》中“怒发冲冠”之意,表示愤怒的级别已经可比名将岳飞的冲冠之怒。
词人处于“靖康耻,犹未雪”,徽、钦二圣被金人掳走,大片国土沦丧,同胞被欺凌的大背景下,身为一名大宋臣子,爱国战将,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受此奇耻大辱,满腔怒火不言而喻,此刻之怒可比当年共工争帝兵败,怒触不周山的心境,恨不得“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踏平贺兰山缺,誓与金兵血战到底,抒发了作者收复黄河以北领土的强烈愿望,词中意境恰与岳飞名句“还我河山!”相吻合,表达了作者迎回二圣的决心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态度。
然而,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到底在何方?这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广泛争论的话题,《山海经》中“大荒西经”里的描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正与贺兰山有可以连接荒凉漠北和富庶内地的险要山峡相印证。贺兰山地处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山谷内多岩画,年代无法考证,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诸多岩画图案与《山海经》中所描述出产的珍禽异兽相吻合,可以断定贺兰山在远古时代就是华族的圣山——天柱不周山。
综上所述,《满江红》中贺兰山的真实含义并非抗金路线上的实体坐标,在南宋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贺兰山就是共工怒触的天柱不周山,由此揭开了困扰诸多学者的“不周山”之谜。
我们先来回顾一段神话,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突袭天国京都。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共工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他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可见共工之怒,震天动地,日月星辰换位,江河百川东流归海,其怒不可不谓是怒中之极。
《满江红》词中贯穿始终围绕一个怒发冲冠的“怒”字,与“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恰好相同。词人想借用“贺兰山缺”引出上古大神共工之怒,向世人表达自己愤怒到了极点,已经达到了发怒的最高级别----“不周山之怒”。无独有偶,后人在描写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词曲中,“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引用《满江红》中“怒发冲冠”之意,表示愤怒的级别已经可比名将岳飞的冲冠之怒。
词人处于“靖康耻,犹未雪”,徽、钦二圣被金人掳走,大片国土沦丧,同胞被欺凌的大背景下,身为一名大宋臣子,爱国战将,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受此奇耻大辱,满腔怒火不言而喻,此刻之怒可比当年共工争帝兵败,怒触不周山的心境,恨不得“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踏平贺兰山缺,誓与金兵血战到底,抒发了作者收复黄河以北领土的强烈愿望,词中意境恰与岳飞名句“还我河山!”相吻合,表达了作者迎回二圣的决心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态度。
然而,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到底在何方?这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广泛争论的话题,《山海经》中“大荒西经”里的描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正与贺兰山有可以连接荒凉漠北和富庶内地的险要山峡相印证。贺兰山地处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山谷内多岩画,年代无法考证,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诸多岩画图案与《山海经》中所描述出产的珍禽异兽相吻合,可以断定贺兰山在远古时代就是华族的圣山——天柱不周山。
综上所述,《满江红》中贺兰山的真实含义并非抗金路线上的实体坐标,在南宋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贺兰山就是共工怒触的天柱不周山,由此揭开了困扰诸多学者的“不周山”之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