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南京的“绒花”和“白局”分别是什么,要很详细,好的加分!谢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即为贡品。清末民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二零零六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零一零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工艺特色
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赵树宪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赵树宪的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凤冠、龙船、丹顶鹤、万年青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传承历史
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这里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绒花的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制作绒花的工业主要分布于城南门东、门西地区,以马巷铜作坊、上浮桥等地段为多,全城约有四十多户,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业户:“柯恒泰”、“张义泰”、“马荣兴”。其中,出身绒花世家,六代从事绒花工艺的吴长泉最早就是“张义泰”的学徒,著名的绒花老艺人周家凤12岁时从乡下(江宁县龙都镇东家村)来到南京学艺,也是在“张义泰”拜师于吴长泉。与周家凤同时有名的绒花艺人还有来自扬州绒花世家的王家太。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市绒花厂倒闭。目前仅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绒花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一方面非遗传承人面临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生存压力大,大学生即使对制作绒花有兴趣,也终究会因故放弃这一理想,绒花技艺后继乏人。由于赵树宪目前没有一个徒弟,故申报国家级传承人落选。
未来展望
二零零九年,赵树宪花四个半月时间完成龙船造型的制作,后期还将制作一个凤凰涅槃的造型。赵树宪有意开设国内首家绒花博物馆,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为绒花博物馆留下更多的精品,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所在地区
赵树宪的“绒花工作室”位于甘熙故居内,面积约十平方。
工艺作品
胸花类,头饰类(包括发髻、饰品、戏剧头饰等),动物类(如熊猫、丹顶鹤、猴子、小鸡等),发冠类,装饰类等。可以定制绒花。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 南京白局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工艺特色
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赵树宪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赵树宪的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凤冠、龙船、丹顶鹤、万年青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传承历史
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这里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绒花的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制作绒花的工业主要分布于城南门东、门西地区,以马巷铜作坊、上浮桥等地段为多,全城约有四十多户,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业户:“柯恒泰”、“张义泰”、“马荣兴”。其中,出身绒花世家,六代从事绒花工艺的吴长泉最早就是“张义泰”的学徒,著名的绒花老艺人周家凤12岁时从乡下(江宁县龙都镇东家村)来到南京学艺,也是在“张义泰”拜师于吴长泉。与周家凤同时有名的绒花艺人还有来自扬州绒花世家的王家太。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市绒花厂倒闭。目前仅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绒花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一方面非遗传承人面临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生存压力大,大学生即使对制作绒花有兴趣,也终究会因故放弃这一理想,绒花技艺后继乏人。由于赵树宪目前没有一个徒弟,故申报国家级传承人落选。
未来展望
二零零九年,赵树宪花四个半月时间完成龙船造型的制作,后期还将制作一个凤凰涅槃的造型。赵树宪有意开设国内首家绒花博物馆,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为绒花博物馆留下更多的精品,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所在地区
赵树宪的“绒花工作室”位于甘熙故居内,面积约十平方。
工艺作品
胸花类,头饰类(包括发髻、饰品、戏剧头饰等),动物类(如熊猫、丹顶鹤、猴子、小鸡等),发冠类,装饰类等。可以定制绒花。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 南京白局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