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两军对垒,武将对决绝非常态
古代军事战争中,两军对垒,武将对决绝非常态
《三国演义》,《杨家将》,《隋唐英雄传》,银幕上的古装英雄剧是越来越多,经久不衰。要说好看在哪里,恐怕大家都会说,看英雄单挑。从听评书,到玩游戏,最精彩的内容,恐怕就是英雄之间的较量。两军阵前,一对一,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古代战争中,武将之间真的会频繁地单挑吗?单挑真的能和评书戏曲里说的那样决定真正的胜负吗?
首先,这个武将一对一单挑发生的频率高吗?答案是不高。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到晚明的崇祯年间,史书上记载过多少次武将单挑呢,不过20多次大部分发生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虽然找不到什么三英战吕布,许褚斗马超可是孙策单挑太史慈,关羽斩颜良,可都是史书上能找到的真实事件。
接下来呢,在隋末乱世,也就是评书《隋唐英雄传》描述的时代。像著名的好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也有过类似单挑的举动。就是单枪匹马,奔着敌人的阵地和主将所在地,就是猛冲。过了这个时段,基本单挑,就在史书里绝迹了。
为什么古代战争发展到了中后期就不兴单挑了呢?早期的战争呢,规模小,士兵数量少,而且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职业武士很少,而且贵族社会,都注重个人荣誉感,这时候就时兴单挑。你一个贵族武将,出马把对方身份跟你差不多的大将,打败了,或者杀了,其他手下的乌合之众,一看形势不好,就都跑了。这一仗就算赢了,你个人的名声,和荣誉也得到了提升。
可到了后来呢,就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了,士兵的职业化素质也越来越高,远距离杀伤性武器也发展起来了。对于将军的素质要求就全面了,武艺好固然很重要,但是你还得懂兵法,你要运筹帷幄。手底下成千上万的士兵,需要你去指挥,调动,哪部分进攻,哪部分防御,哪部分迂回包抄。
而且战场大了,双方的武将都被一重一重的自家士兵保护的好好的,他不出来你几乎没办法接近他,而且弓箭,弩这种兵器的射程和杀伤力也越来越远。你来叫阵,刚喊一嗓子,人家远距离一个齐射,你就成刺猬了。所以说,到了后来,单挑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东西,就从战场上绝迹了。
那为什么像评书,戏曲这种艺术作品里,武将英雄的这种单挑一直存在,经久不衰呢?首先,这个艺术作品的核心,就是写人,尤其要突出主角。这个英雄个人的作用,这是第一。第二呢?中国的官方正史,历史著作,对于战争过程的叙述,特别简略,一句话两句话带过了,缺乏具体的过程,这老百姓就容易想当然,觉得史书上那些大英雄,大人物,起的作用就特别大。
然后说评书的人,为了好看,精彩,就顺着老百姓的喜好,不断夸张。自从元代有了戏曲之后,更是对这种虚构的英雄单挑不断强调,也有了具体的叙述规范。你看这个武将一出场,跟戏台上的亮相一样,先说他的面貌,身材,盔甲和兵器的颜色,形状,再说这个坐骑,亮相亮够了,再互相通名报姓,开打。
这个打斗的招数,也都是来自戏曲舞台表演中,这种舞蹈化的武术动作,都是虚的,表演化的。什么苏秦背剑,犀牛望月,举火烧天,金刚铁板桥之类。有人统计了,三国演义里,马超斗张飞,书上用了一千字左右,评书里恨不得能讲半个小时。说白了,这是艺术创作,必须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结果,跟历史现实中的战争,完全是两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