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谁
中国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童第周。
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胚胎学是什么学科
胚胎学又称发生学,是研究个体发生来源及发育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命的孕育,胚胎的演发过程,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生理演变特征,发育过程中对于生活条件的适应、变异和遗传以及个体发育与种系发育的统一法则等问题。
人体胚胎学是以研究人体发生发育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广义来说,它包括从精、卵结合(受精)后生命的开始孕育,胚胎期及胎儿期在子宫内的生前发育和从初生儿、婴儿、儿童、青春期到成年期直至衰老死亡的全部生后发育历史。从受精卵发育为成年的个体,然后进入衰老和死亡的全过程称为个体发育。
它包含下列两个发育阶段
1、生前发育:①精卵受精、卵裂至植入,为期2周:②胚胎期:第2~8周;③胎儿期:第3月至分娩出生。
2、产后发育:①初生儿:从出生至生后2周;②婴孩期:从生后第3周至躯体直立(一岁左右);③儿童期:从生后15个月至13岁,其中乳齿期2~6岁,恒齿期7~10岁,青春前期10~13岁,④青春期:14-20岁,由14~16岁开始青春发育至成熟;⑤成年期:25岁前骨胳系统骨化,生长基本完成,以后生长极慢;⑤衰老和死亡。
人体胚胎学通常是以生前的子宫内发育的内容为主,包括由一个简单的受精卵演发为复杂的多细胞胚胎的形态形成、组织器官的分化和生理功能的建立;躯体各部分解剖位置在发育过程中的构建及其演变的相互渊源关系,及如何导致正常发育的紊乱,产生畸形和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等。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前的子宫内发育阶段为期共约40周。
胚胎发育开始于精卵的结合,受精卵演发成为个体,意味着精、卵内携带的遗传物质的充分表达和包括了个体生命史中的生长、分化和成熟的全过程。
从物种的生物学意义来说,有限的个体生命史仅仅是物种世代绵延历史中的一个小片段。生物通过繁殖把生命代代绵延下去,既有遗传,又有变异,接受自然选择的淘汰。物种这一生命史的延续称为种系发育或系统发育。
物种的遗传性状以密码形式编排在生物大分子的DNA链上而储存于生殖细胞中,通过生殖细胞结合而开始生命史的发育。精、卵把从父、母双方传来的遗传信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在发育过程中予以表现。
事实上遗传与发育是个体发育二个不可分割的方面,遗传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则是遗传密码(基因型)表达为表现型的过程。因此,发育过程一方面是在本物种遗传物质的基础上生长分化以维持本物种的遗传特征;另一方面,遵循生物进化规律,在胚胎期重演种系发育的一些共同结构特征的同时,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产生变异或基因突变而得以进化,其中个体发育过程是自然选择作用的主要环节。
具有来自双亲全套遗传信息的细胞如何有选择地表达不同的基因以实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什么物质或机理调控基因的活动及其表达的时间、空间顺序,送传密码在转录、转译上的误差如何导致遗传疾病及异常分化的产生,这些问题是目前胚胎学和细胞遗传学上具有重大医学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个体发育可因种属不同而在生前或生后的具体发育细节中互有区别,然而在发育程序上则遵循共同的规律,即都经过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轴胚、体节期、胎儿期和生后各期的相同发育阶段。
而且从单细胞受精卵演变的多细胞机体及其以后进一步发育为具有复杂器官个体的过程中,也都同样要通过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形态形成、新陈代谢和生长等几种基本发育方式。这是个体生前和生后赖以生长发育所必须经过的途径。
中国胚胎学创始人是童第周
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童第周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早年,他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有过独特的发现。
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又特别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上提供了系统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又和牛满江等人一起,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
3、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4、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实验胚胎学的成就:
实验胚胎学首先在海胆类和两栖类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至50年代中探讨过的问题。
包括受精、受精卵的胚区定位、细胞质与细胞核在发育中的作用、卵裂过程中裂球间的相互关系、形态建成运动与胚层形成、胚层间的相互关系、组织中心或组织者的分析、器官发生的分析以至关于器官再生的研究。
随着哺乳类离体受精,卵和胚胎的移植等技术的进步,过去在两栖类等较低等动物胚胎上行之有效的实验分析方法,如裂球的分离、融合等也成功地应用到哺乳类早期发育的分析,并证明在发育原理上是同两栖类一致的。
中国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童弟周。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中国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1930-1934年,童第周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
胚胎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医学领域:胚胎学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先天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生殖医学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胚胎植入与移植以及生殖遗传咨询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动物繁殖和畜牧业:胚胎学研究为畜牧业的改良和动物繁殖技术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 生物科学研究:胚胎学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发育的基本规律、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机制,以及体轴建立和器官形成的过程等都起着关键作用。
4、药物和毒理学:通过胚胎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胚胎毒性、胚胎发育的影响因素和评估环境对胚胎的影响,对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中国胚胎学领域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中国胚胎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称呼中国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时,童弟周教授往往是其中之一,但不一定是唯一的人。
中国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童第周。
中国胚胎学是研究人类胚胎发育和相关生物学过程的学科领域。是研究个体发生来源及发育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命的孕育,胚胎的演发过程,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生理演变特征,发育过程中对于生活条件的适应、变异和遗传以及个体发育与种系发育的统一法则等问题。
近年来,中国在胚胎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中国的科学家成功进行了胚胎干细胞研究,探索了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对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及在胚胎植入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现代胚胎学研究目前,胚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研究基因的发展过程中控制关键因素,其链接到细胞信号传导,对某些疾病的研究有重要性的突变。
童第周的人物风格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身兼数职,他的身份是复杂的,他的工作是多面的,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立身之本--科研,即使百务压身,即使病魔纠缠,他都要使劲地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坚持到他心爱的实验室去干上一会儿。
他明白科学是老老实实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自己不动手做实验的科学家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是个科学政客。显微镜前端坐的身影,显微镜下灵巧的双手,几乎成了所有同事和学生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中国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童第周
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902年5月出生,浙江省鄞县人,是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扩展资料:
人物风格
童第周身兼数职,他的身份是复杂的,他的工作是多面的,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立身之本--科研,即使百务压身,即使病魔纠缠,他都要使劲地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坚持到他心爱的实验室去干上一会儿。
因为他明白科学是老老实实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自己不动手做实验的科学家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是个科学政客。显微镜前端坐的身影,显微镜下灵巧的双手,几乎成了所有同事和学生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