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急急急,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上向伯乐,千里马一样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写一段给我就行,要能概括故事内容的像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也不一定能发挥他的作用,像这种事例的,总结好...
历史上向伯乐,千里马一样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写一段给我就行,要能概括故事内容的像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也不一定能发挥他的作用,像这种事例的,总结好的有加分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战国初年,魏文侯派将军乐羊出兵讨伐中山国,正巧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两国交战,中山国利用乐羊之子,想迫使魏国退兵。为争取民心,乐羊对中山国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消息传到魏国,一些官员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儿子。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相信,当即决定做两件事:一、派人到前线慰问部队;二、为乐羊将军修建新的住宅。
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国君眼看已无破敌之计,便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说:“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中山国灭,国君ZS。
乐羊得胜回朝后,沾沾自喜。文侯命人拿来了两只箱子,让乐羊看。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乐羊什么都明白了,激动地对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大王排除各种杂音,彻底相信我,所以这份功劳,应该算在大王您的头上啊。”
魏文侯高兴地对乐羊说:“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国,我就必须支持你、相信你,不管怎么说,这次攻下中山国你的功劳无人能比。”
随后,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启示:
我们不谈乐羊的大义灭亲,但看魏文侯用人不疑的气魄。就足以让我们的领导们从中有所借鉴。如果领导对所用的下属疑神疑鬼,不放手大胆使用,被任用的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这样不要说开创新局面,就是维护现有的局面,也是很困难的。
信任他人,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信任下属和员工,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去完成任务的一种道德心理素质。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都应具备这种素质。现代社会,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不可能单靠领导,任何工作的圆满完成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领导者,只有具备充分信任下属的素质,才能发挥组织内部每一个人的作用。信任下属,依赖下属会产生极佳的领导效果,只要动机纯正,真心相待,下属一定会报之以礼,待之以诚。反之,纵有大才也会湮灭。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把工作分出去做,他的责任不是事必躬亲,而是训练下属和自己一起做。不把工作分给下属做,就是对他们的不信任。若一件工作变成了领导者个人的"独脚戏",那离失败就不远了。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可贵的感情,用人就要信任人,就要尊重下属的人格。否则不可能使其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下属要多信任,勿猜疑,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先秦时期的苟况就认为“知莫大于弃疑”。高度信任下属, 是满足下属的精神需要, 是激励其行为的有效方式。如果领导高度信任下属, 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就会激励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表现极大的工作热情。可以说, 领导给下属多少信任, 下属就还给领导多少干劲。
愿领导者们能慎重地对待其他声音,在你用人之时毫不犹豫地信任他、支持他。
太宗用人
故事: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内因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荛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启示: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优秀的管理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让它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每个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识长中之短,短中之长,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要知人之长和短,一是用辩证的观点看人。要看到人的长与短是相互储存、相互渗透的,同时又是相对社会需要而言的。如果一位下属适应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社会所承认,那么便是发挥了“长”处。反之,长期激发不起工作热情,表现平平庸庸,那么可以说他的“短”处抑制或掩盖了他的长处。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领导者识人之长短,还应看到,每个人的“长”与“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仅发展变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互相转化。清代一位诗人说过:“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用之才,只看是否用得适当,是否用其所长,扬其所长。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我们常说的“全才”,那也是相对的。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的,只能在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要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互补互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协作,通过这样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弥补人才的不足,以求达到人才的最佳效能。
消息传到魏国,一些官员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儿子。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相信,当即决定做两件事:一、派人到前线慰问部队;二、为乐羊将军修建新的住宅。
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国君眼看已无破敌之计,便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说:“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中山国灭,国君ZS。
乐羊得胜回朝后,沾沾自喜。文侯命人拿来了两只箱子,让乐羊看。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乐羊什么都明白了,激动地对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大王排除各种杂音,彻底相信我,所以这份功劳,应该算在大王您的头上啊。”
魏文侯高兴地对乐羊说:“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国,我就必须支持你、相信你,不管怎么说,这次攻下中山国你的功劳无人能比。”
随后,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启示:
我们不谈乐羊的大义灭亲,但看魏文侯用人不疑的气魄。就足以让我们的领导们从中有所借鉴。如果领导对所用的下属疑神疑鬼,不放手大胆使用,被任用的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这样不要说开创新局面,就是维护现有的局面,也是很困难的。
信任他人,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信任下属和员工,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去完成任务的一种道德心理素质。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都应具备这种素质。现代社会,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不可能单靠领导,任何工作的圆满完成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领导者,只有具备充分信任下属的素质,才能发挥组织内部每一个人的作用。信任下属,依赖下属会产生极佳的领导效果,只要动机纯正,真心相待,下属一定会报之以礼,待之以诚。反之,纵有大才也会湮灭。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把工作分出去做,他的责任不是事必躬亲,而是训练下属和自己一起做。不把工作分给下属做,就是对他们的不信任。若一件工作变成了领导者个人的"独脚戏",那离失败就不远了。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可贵的感情,用人就要信任人,就要尊重下属的人格。否则不可能使其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下属要多信任,勿猜疑,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先秦时期的苟况就认为“知莫大于弃疑”。高度信任下属, 是满足下属的精神需要, 是激励其行为的有效方式。如果领导高度信任下属, 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就会激励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表现极大的工作热情。可以说, 领导给下属多少信任, 下属就还给领导多少干劲。
愿领导者们能慎重地对待其他声音,在你用人之时毫不犹豫地信任他、支持他。
太宗用人
故事: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内因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荛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启示: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优秀的管理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让它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每个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识长中之短,短中之长,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要知人之长和短,一是用辩证的观点看人。要看到人的长与短是相互储存、相互渗透的,同时又是相对社会需要而言的。如果一位下属适应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社会所承认,那么便是发挥了“长”处。反之,长期激发不起工作热情,表现平平庸庸,那么可以说他的“短”处抑制或掩盖了他的长处。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领导者识人之长短,还应看到,每个人的“长”与“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仅发展变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互相转化。清代一位诗人说过:“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用之才,只看是否用得适当,是否用其所长,扬其所长。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我们常说的“全才”,那也是相对的。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的,只能在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要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互补互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协作,通过这样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弥补人才的不足,以求达到人才的最佳效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伯牙子期: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追问
再来点,尽量写长点,还有就是要向伯乐和千里马那种故事的
追答
李世民与魏征: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建议李建成采用“勤王”的手段消除敌人,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不同意,李建成时候,魏征本不肯服从于李世民,但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感念李世民知遇之恩,一直辅佐李世民精心治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3-07
展开全部
不知道你要哪个时期的以下几个你自己选择吧 1 项羽 项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史上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 2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1][2]、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死后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难道没有吗)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还有一种说法为“赐毒酒”而死和被吊死。正史中对岳飞之死没有详细记载。时年三十九岁。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留有《岳武穆集》。存词3首。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岳飞被诬害后金国人举国喝酒庆祝。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 3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4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安徽定远人。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 ----------- 5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于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明绍宗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又建设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当时台湾因为处于热带再加上卫生条件比较差,郑成功到了台湾没多久就染上了疫病,并于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3-07
展开全部
唐太宗 魏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