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的特点和优势
水雷的特点和优势
水雷
水雷是海军武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布设在水中用来炸毁敌潜艇和水面舰艇、或用来阻止其航行的一种水中武器。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隐蔽性好、攻击突然、易布难扫、破坏力大,可对敌形成长期威胁,素有“水下伏兵”之称。
中国是水雷的故乡。早在我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49年),明军为打击倭寇侵扰,首次发明和使用了人工操纵的“水底雷”,随后又制造出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和以绳索为碰线的“水底鸣雷”。1637年,明末时期又研制出一种带有发火装置的“混江龙”式水雷。这些古老的水下武器曾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
国外使用水雷武器比我国要晚200多年。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时,南军为反对北军舰队的封锁,沿江河和城市港湾布设了大量的触发水雷和触发锚雷,炸沉了北军的许多航舰艇,从而揭开了美洲水雷战的序幕。欧洲在19世纪初才将水雷用于战场,1805年左右,普鲁士人与奥地利人都使用了水雷。1854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自制的触发锚雷运用于港湾防御中,击沉一艘土耳其巡洋舰。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海军布雷2500枚,击沉日本海军一半以上的舰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水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交战双方共布设水雷31万枚,击沉600吨以上的舰艇148艘,占沉舰总数的27%。击沉潜艇54艘,占沉没总数的20%。击沉商船586艘,计111.4万吨。其中最大的水雷阵发生于1918年5月。
为了对付拥有140余艘潜艇的德国海军舰队,英国和美国决定在宽250海里、水深124~199米的设得兰群岛和挪威西南角之间布设大型雷障,以封锁北海北部海域。
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共布设锚雷56571枚、触线雷13546枚,阵障长230公里,由24条雷线构成反潜网障,史称“北海大障碍”。由于被德军侦破,半年内仅炸毁6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共布设80万枚水雷,击沉水面舰艇223艘,击沉潜艇35~45艘,击伤舰船总数达2700艘。其中最著名的水雷封锁战役是美国对日本的“饥饿战役”,从1945年3月27日至8月15日,美国出动1424架次的B—29轰炸机,在日本海上航道布设了12053枚水雷,击沉击伤其舰船670艘,遏住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使之处于极度饥饿和贫困之中。
战后的多次战争中也广泛地使用了水雷这一重要武器。1950年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为抗击美军在元山登陆,曾在元山港布设了大量水雷,使美军载有5万人的250艘舰船,在海上滞留8天之久。1972年5月,美军在越南大量布设水雷,封锁越南港口和航线,使航运被迫停运8个月之久。
1984年7月,曾出现过红海水雷事件,有18艘商船被炸。1991年1月,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在波斯湾布设了1300多枚水雷,迟滞了美军的登陆行动。
水雷的型号很多,按布放方式分,可分为舰布水雷、潜布水雷、空投水雷和箭布水雷;按在水中的状态分,可分为漂雷、沉底雷、锚雷和特种水雷;按发火方式分,可分为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摇控起爆水雷。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研制出高技术水雷,布雷手段也更加先进。
比如,漂雷、锚雷和沉底雷一般都没有动力,由飞机,潜艇或水面舰艇布放后只能守株待兔,无法主动对敌目标发动选择性攻击。而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用飞机和舰艇到敌人禁区布雷危险太大,于是美苏都研制了自航式水雷。以鱼雷为载体,水雷发射后自动航行至雷位,坐阵海底待机起爆。美国的自航式水雷,其航速可达50~60节,航程9250米,航深366米,装药1451公斤。
如改用重鱼雷作载体,其航速可达55节,航程可达46公里。就是说,潜艇可在几十公里外把水雷送到对方的鼻子底下。攻击敌基地、港口和航线。
美国研制的“自动上浮水雷”,把鱼雷和水雷技术相结合,航程可达13~17海里,布设水深760米左右,引信灵敏度的作用半径在1000,米以上。
当敌舰船进入水雷攻击区后,上浮分离引信探测并确定打击目标后,引信动作,火箭发动机点火,水雷上浮,引爆并炸毁敌舰。
前苏联60年代研制的核装药水雷,装药相当于5000~20000吨TNT当量,主要攻击目标是大型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核潜艇。一枚1万吨TNT当量的核水雷,在水深150米处爆炸的话,可在2000米半径范围内击毁一艘核潜艇。如果一枚2万TNT当量的核水雷,在同样水深处爆炸,可在距爆心700米内重创航空母舰或巡洋舰。
当敌舰船进入水雷攻击区后,上浮分离引信探测并确定打击目标后,引信动作,火箭发动机点火,水雷上浮,引爆并炸毁敌舰。
前苏联60年代研制的核装药水雷,装药相当于5000~20000吨TNT当量,主要攻击目标是大型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核潜艇。一枚1万吨TNT当量的核水雷,在水深150米处爆炸的话,可在2000米半径范围内击毁一艘核潜艇。如果一枚2万TNT当量的核水雷,在同样水深处爆炸,可在距爆心700米内重创航空母舰或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