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为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时内期,为避讳容康熙帝的名字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扩展资料:
历史成就: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而将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谥号虽长,但其核心为“明”。按唐朝以前对帝王的称谓,可以简称为唐明帝。但是,一则,国号+谥号+帝,这种称谓在唐朝以后已经很少用。
二则,应该受到白居易《长恨歌》的深远影响力。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觉地想起其与杨贵妃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开篇即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诗中以“汉”代“唐”,汉皇即唐皇,再辅以谥号,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扩展资料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
陵区除唐玄宗和杨皇后主陵之外,还附葬宦官高力士陪葬墓。经专家考证,泰陵建制仿唐长安城,规模宏大,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现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泰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玄宗本名李隆基,他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孙子,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因此民间话本小说里他又被叫做李三郎。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是唐朝经历由盛转衰的一个皇帝。
唐玄宗之所以被称为唐明皇,是因为他死后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到了清朝,为了避开玄烨的名讳,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孝明皇帝,明皇,唐明皇等等。由此可见,唐明皇并不是官方封号,而是后世民间流行的一种说法。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在民间人们了解最多,最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他与杨贵妃不得不说的那点事儿。事实上,玄宗在早年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开明有才干的皇帝。玄宗初登皇位的时候,留给他的局面并不好,当时刚经历了太平公主的政变,官场一片混乱。兵变也让国家元气大伤。玄宗巩固皇权之后,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比如,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宋景,姚崇等等,都积极投入国家治理和建设,帮助恢复民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玄宗提倡以法治国,重视人才选拔,清理了一批贪官污吏,肃清了朝廷,也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
但取得成就之后,玄宗就开始满足,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也开始信任一些奸佞谗言,最终导致了外戚专权,朝政混乱的局面,也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玄宗晚年民怨四起,爆发了安史之乱,以至于仓皇出逃。
唐玄宗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不仅在政治生涯上经历了由乱世转为盛世,再由盛转衰的一波三折,他本人的一些生平轶事,也被很多艺术作品记录了下来,比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他和杨贵妃的故事也通过《长恨歌》《长恨歌》传等等作品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