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我很想知道先祖们是通过什么?怎么会有“年”这个概念的产生?还有又是怎么算出来1年会有365天的。第2点,其它地域化分出来的年与1年的天数怎么和中国大同小意呢?我的想问是中... 我很想知道先祖们是通过什么?怎么会有“年”这个概念的产生?还有又是怎么算出来1年会有365天的。
第2点,其它地域化分出来的年与1年的天数怎么和中国大同小意呢?我的想问是中国人把1年化为365天与其它地域所化分天数怎么会达成大体体一致的呢?
展开
 我来答
feiyu飞雨chy
2013-03-14 · TA获得超过48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38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415万
展开全部
殊途同归,就是最简单的回答。至于怎样的殊途同归,我下面解释。我是从中英文翻译和中西方历法的制定这两个的角度来回答。我的回答为原创,并非粘贴。
年的概念,就是把春夏秋冬一个轮回计算为一年。算出365天为一年,农耕文明使得人们需要一个方法计算耕种时间,于是就有了诉求,古代科学家们就通过计算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各国殊途同归。举例:
冬至:英文 Winter Solstice 直译为冬季至日 意译: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
夏至:英文 Summer Solstice 直译为夏季至日 意译: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春分:英文 Vernal Equinox 直译为春季(昼夜)平分点 意译:春季,白天与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秋分:英文 Autumn Equinox 直译为秋季(昼夜)平分点 意译:秋季,白天与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以上都是以北半球为例,东西方国家,疏通同归,通过这些日子,发现一年是365天多一些。因此,隔几年会多出一天,因此也就有了闰年。按中国阳历,也就有了一个月32天的历法。
我们中国自己,也是找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特殊的日子,采用平分影长的方法,吧一个周期分为24等分,(每个等份的天数并不平均,冬至前后两个节气,即大雪和小寒之间的天数为29天,夏至前后两个节气,即芒种和小暑之间的天数为32天。即子月与午月。)并把每个等分各取了名字,用来作为农业耕作的参照时刻表,这就是24节气。并把24节气分为12节气和12中气,并以此作为历法,以12节气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在汉朝确定以立春为一年的第一天。这个历法叫天干地支纪年法,俗称八字纪年法,(这是历法,不是迷信,结合了命理等等才是迷信,就像西历,结合了12星座运势,同样也是迷信一样,不要混淆!这是阳历的一种,是中国人自己的阳历!)这套历法最有意思的就是包含夏至这个中气的月份——午月,这个月是芒种日到小暑的前一天,以2013年为例,芒种日是6月5日,是午月的第一天,午月为6月5日~7月6日(7月7日是小暑,是未月的第一天)午月共计32天,只有太阳历才会有这样的历法。同时采用太阴历,以月亮的望朔周期为一个月,并发现每经历19年需要闰7个月,就会与阳历基本重合一次,且每19年,正月初一或者是除夕这天会是立春(如1962年,1981年,2000年,2019年的立春是除夕,1905年,1924年,1943年和2038年的春分在正月初一。出现这样的误差,与2000年是世纪数闰年有一定关联。)。而闰月就用无中气闰月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八字,阴历和24节气合称为农历,24节气是中国历法的核心。
西方人,找到了这四个日子,并发现,春分经过夏至到秋分,要比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长几天,因此, 在在公元前46年儒略历取代古罗马历的时候,规定为,1、3、5、7、9、11,这几个月为31天,4、6、8、10、12,平年2月29天,闰年30天。后来发现夏季比冬季长的还要明显一些,因此,在公元前8年改变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1,3,5,7,8,10,12为31天,4,6,9,11为30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因为宗教原因,将儒略历46年定为公元元年,后来,又发现,四年闰一天,也会有一定误差,在1582年,有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改历,调整了10天的误差,并确定为400年闰97天而不是100天的历法,即世纪数,只有能够被400整除的年份才闰年,其他世纪数不再为闰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是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都不是闰年,1600年,2000年,2400年是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从此,儒略历更名为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并沿用至今,格里历原本也会有极小的误差,3333年后会有一天的误差,但是,自从1970年,原子时的发明,世界时间统一,误差以闰秒的形式来计算,自此,各国历法之间的误差换算方法也最终固定下来。新中国在1949年建国,考虑与国际接轨,放弃了国号与年号纪元的方式,采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格里高利历,并将它定名为公元。
中西方的殊途同归,就是你所说的大体一致吧,除了这四个节气是意译以外,其他节气多是根据中文直译的,如寒露的英文Cold Dew 寒冷露水,纯粹的直译。
胡说大本营
2013-03-14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72万
展开全部
“历” ,就是经历的意思。是说气候在一个变化周期里的经历。
气候的周期变化,在人类出现之初,就已经被人们注意、认识、利用了。
不管是狩猎、放牧、农耕,都离不开气候的变化规律。
这种规律,是人们对太阳、星宿的观测而逐步了解并掌握的。
利用 “日晷” ,人们轻易地知道 “时间” 的概念。也明确地掌握了 “二分” 、“二至” 。这就精确地知道了气候循环的周期是 365 天。
“年” 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的图形是一个谷穗儿。表示一年一度的丰稔。
中国人自己掌握了历法,外国人也是逐渐掌握了历法,这就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共性。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君家浓酎我狂歌
2013-03-14 · TA获得超过5.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6万
展开全部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以冬至日子夜到冬至日子夜前为一岁。一岁一般为365日,有时为366日。1岁通常包含11/12个整月及2个不完整月或12个整月及1个不完整月。冬至所在月为冬月。除冬月以外,一岁将包含11/12个整月。
包含12个整月(不含冬至月)时,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农历中,各月和中气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冬至对应冬月、大寒对应腊月、雨水对应正月、春分对应二月、谷雨对应三月、小满对应四月、夏至对应五月、大暑对应六月、处暑对应七月、秋分对应八月、霜降对应九月、小雪对应十月。冬至可以做到100%对应,其余中气不对应率仅0.4%。
民用历法中,将正月朔日(含)到下一个正月朔日(不含)中间的时间段称为一年。1年通常有12个月或13个月。包含13个月的年份为闰年。1810年到2409年间,有221个闰年。
民用历中,以正月朔日为一年的开始,称为元旦(元春旦)或正旦(正月旦)。民国成立时,废除农历的官方历法地位,同时将农历正月朔日称为春节。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夏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古六历是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的合称,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在汉武帝颁布实行《太初历》前曾使用过,其原本早已遗失,现今只能根据历史文献推算出大概情况。根据现今的研究,认为六种历法都是以365又1/4日一回归年,所以古六历皆为与四分历相近之四分法。古六历以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设置7个闰月。古六历中各历的差异主要是历元、实行地区和岁首不同。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小正》这本古代文献由“经”和“传”两个部分组成。“经”是正文,“传”是注解。《夏小正》经文全篇共400余字,按12个月份排列,记载着每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文,以及各个月份应该进行的生产事项,如渔猎、农耕、蚕桑、制衣、养马等。看来,它是一个统集关于生产活动的安排日程表和经验总结。弄清它产生的时代,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很有用的。
《夏小正》的历法十分简单,它只是把一年分成12个月,没有置闰月的方法,更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它所记载的自然界现象,以动植物的变化最多,可见这是一种较原始的观象授时的历书;它所记的生产活动,也只有农业、畜牧、渔猎、采集,而没有提到“百工”之事,手工业生产在当时还很不发达;许多迹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传下来的关地生产活动的世代经验的积累。况且,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后来“出奔南巢氏”,有人认为就在今安徽巢县一带。夏朝末年的统治中心,应该也有淮海地区。
“我国历法之发生,有谓始于尧,即以《书经·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谓‘行夏之时’。有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实则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巴伦比之历史,斑斑可考。
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书经》、《虞书》、《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注21),所言历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不始于畜牧时代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黄现璠《中国殷代社会史》)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的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时间上最早的方法,即太阴历。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
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历法。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还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比如伊斯兰教历,中国的农历,藏历等。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时间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再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
以使用方便为目的,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时间系统计量与安排属于历法范畴。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定为月。一回归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这些时间的计算单位和数字是怎么来的?是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计算时间的三个基本单位,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
这些本来是小学生都懂的常识,为什么说是一种专门学问?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问了。
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
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
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多出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日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日。这样,400阳历年闰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归年的总长度146096.8796日多2小时53分22.5秒,这就大体上符合了。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对于沿海人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这种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这个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数学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为12个月,然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的一次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将一年主观分成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日,2月为28日,2月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为此,通过增加闰月的办法加以协调。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klloolove
2013-03-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59
展开全部
我也不知道啊 你问我 我去问那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