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有权威性的解释吗? 5

 我来答
赵大掌柜
2005-10-07 · TA获得超过8.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4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4325万
展开全部
  《忆江南》赏析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1-10-1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
  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
  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
  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
  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
  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柯杞
2005-10-08 · TA获得超过58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2万
展开全部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1-10-1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
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
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
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
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
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5-10-13
展开全部
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5-10-12
展开全部
作者】
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
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
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
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
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
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