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家》中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走进他的《家》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参考资料: 里面有,麻烦你慢慢找吧
展开全部
我们走进他的《家》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