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民风民俗的作文。谢谢你们了,最好可以快一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惠州位居广东粤、客、闽三大民系的交汇点,地理区位的特色明显,文化底蕴相当丰富,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广东东域文化一个代表性的区域;可以说“东江文化”就是以惠州文化要素为基础而构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惠州民俗文化,就是东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
惠州民俗,在岭南民俗中有它自身独有的亮点:有以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东江菜系为特色的东江饮食文化;有以东江麒麟、三大民歌、舞火狗、三大名拳为特色的游艺民俗;有以苏东坡传说、罗浮山神仙传说为特色的东江民间文学;有以道教俗化为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有以东江凉帽等为特色的东江服饰民俗等。但是,东江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和共存,使惠州民俗一直是民俗学界、语言学界产生诸多争议、难以定性的区域民俗。广东民系一般认为主要有粤、客、潮三种,其区域位置相当清晰:即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语(又称广府)区域,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区域,以潮、汕为代表的潮汕区域。以惠州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属于怎样的一种文化形态呢?不少人将之归于客家区域,但很明显,这里的方言族群构成较复杂:有分布在东江两岸包括惠州市中心区域、博罗罗阳古城等在内的人口众多、区域广泛,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也有人口相对集中,且数量很多、地域很广的“客家族群”,他们主要分布在远离东江的惠阳、惠东以及博罗县的山区等地,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大规模的客家族群;除此外,还有不少散居于东江、西枝江两岸以及东部海边的“福佬族群”。这三种族群,构成了明清以来惠州多种文化形态混杂的局面,因此,惠州民俗文化实际更是一种“兼容”的民俗文化。
惠州历史悠久,远古的文明在岭南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隋代设“循州总管府”,与当时的广州总管府鼎足,各领广东的东、西两域。循州所管辖的范围包括了整个广东的东部,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当重要。它所显现出来的民俗文化,独具一格、包容四海。《惠州民俗》一书,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展示。但是,很久以来,“客家族群”和“福佬族群”的来由和归属问题均比较明晰,学界争议也不大;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它们依东江两岸居住,是东江流域一带最早也是分布广阔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包容了来自各方的多种族群以及它们的文化,并以此开创了辉煌的东江文明,奠定了东江民俗文化的惠州地域基础,成了惠州民俗文化一个代表性符号……但是,它的归属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有“客属说”,有“粤属说”,也有“独立说”。各种争议在民俗学界和语言学界或将继续,但作为“惠州话本地族群”的独特性是不能改变的:从语言上说,客家话遍及粤、赣、闽甚至海外,“福佬话”遍及东南沿海粤、闽、台等地,唯独惠州话为惠州独有,这就是惠州民俗文化方言上的特色。这个特色是惠州民俗的一个重要亮点,也是人们了解惠州民俗文化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
二
对惠州文化形态的了解,从民俗的角度去探究往往能进入较为准确的境界。民俗涉及族群、语言、生活、信仰、文艺、仪礼、年节、行俗等方面,往往是一个地域文化准确的文化符号,因此,要写好这样一部民俗大典,难度是很大的:一是要依据大量直接的、旁证的历史文献及其他资料如历代笔记、论著、文艺作品等,这些资料,构成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基础,展示了它的发展历程。事实证明,要准确定位这一地域的文化,这些资料尤不可或缺;二是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田野调查工作的意义,一般认为,是通过田野调查工作去“找到这个潜藏于材料背后的无意识的模式,用模式帮助理解社会结构”(房学嘉、谢剑《围不住的围笼屋》)。因此,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一方面是构筑地方民俗文化大厦几乎所有构件的基础;田野调查工作越广泛、越细致,掌握的素材越多,就越能真实反映出地方民俗文化的真正面貌;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田野调查材料的理论性思考。只有眼光独到的、将具有历史深度和各种地域关联的资料信息相比照、分析,进行理性思索,才能真正揭示出这些田野调查材料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状貌。但是田野调查工作往往很难完满做到这一点,也往往局限了民俗理论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悠扬和准确性结论的建树。可喜的是《惠州民俗》一书,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可谓难能可贵,这与作者长期亲历生活,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
惠州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强势的邦域,被誉名“粤东雄郡”、“梁化旧邦”;罗浮山更是中国道教南传发展、奠定道教俗化的岭南民间宗教的重要根据地;除此以外,惠州的名人文化、贬官文化、民俗信仰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今,惠州市政府和惠州人民又在极力打造“文化大市”,《惠州民俗》一书,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圣人治天下,立化制礼,必因风俗所宜”,这就是《惠州民俗》,所具有的真正社会意义。
----------------------------
广东省社科地方文化历史项目及惠州市社科重点课题“惠州民俗研究”的结晶,由中山大学教授暨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者叶春生先生作序,惠州专家学者吴少忠先生、林慧文先生所著惠州的“民俗大典”(叶春生先生语)——《惠州民俗》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依次分序、九个分章、主要参考资料、后记等四个部分,并附有作者简介,共45.7万字。
一
惠州民俗,在岭南民俗中有它自身独有的亮点:有以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东江菜系为特色的东江饮食文化;有以东江麒麟、三大民歌、舞火狗、三大名拳为特色的游艺民俗;有以苏东坡传说、罗浮山神仙传说为特色的东江民间文学;有以道教俗化为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有以东江凉帽等为特色的东江服饰民俗等。但是,东江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和共存,使惠州民俗一直是民俗学界、语言学界产生诸多争议、难以定性的区域民俗。广东民系一般认为主要有粤、客、潮三种,其区域位置相当清晰:即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语(又称广府)区域,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区域,以潮、汕为代表的潮汕区域。以惠州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属于怎样的一种文化形态呢?不少人将之归于客家区域,但很明显,这里的方言族群构成较复杂:有分布在东江两岸包括惠州市中心区域、博罗罗阳古城等在内的人口众多、区域广泛,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也有人口相对集中,且数量很多、地域很广的“客家族群”,他们主要分布在远离东江的惠阳、惠东以及博罗县的山区等地,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大规模的客家族群;除此外,还有不少散居于东江、西枝江两岸以及东部海边的“福佬族群”。这三种族群,构成了明清以来惠州多种文化形态混杂的局面,因此,惠州民俗文化实际更是一种“兼容”的民俗文化。
惠州历史悠久,远古的文明在岭南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隋代设“循州总管府”,与当时的广州总管府鼎足,各领广东的东、西两域。循州所管辖的范围包括了整个广东的东部,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当重要。它所显现出来的民俗文化,独具一格、包容四海。《惠州民俗》一书,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展示。但是,很久以来,“客家族群”和“福佬族群”的来由和归属问题均比较明晰,学界争议也不大;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它们依东江两岸居住,是东江流域一带最早也是分布广阔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包容了来自各方的多种族群以及它们的文化,并以此开创了辉煌的东江文明,奠定了东江民俗文化的惠州地域基础,成了惠州民俗文化一个代表性符号……但是,它的归属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有“客属说”,有“粤属说”,也有“独立说”。各种争议在民俗学界和语言学界或将继续,但作为“惠州话本地族群”的独特性是不能改变的:从语言上说,客家话遍及粤、赣、闽甚至海外,“福佬话”遍及东南沿海粤、闽、台等地,唯独惠州话为惠州独有,这就是惠州民俗文化方言上的特色。这个特色是惠州民俗的一个重要亮点,也是人们了解惠州民俗文化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
二
对惠州文化形态的了解,从民俗的角度去探究往往能进入较为准确的境界。民俗涉及族群、语言、生活、信仰、文艺、仪礼、年节、行俗等方面,往往是一个地域文化准确的文化符号,因此,要写好这样一部民俗大典,难度是很大的:一是要依据大量直接的、旁证的历史文献及其他资料如历代笔记、论著、文艺作品等,这些资料,构成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基础,展示了它的发展历程。事实证明,要准确定位这一地域的文化,这些资料尤不可或缺;二是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田野调查工作的意义,一般认为,是通过田野调查工作去“找到这个潜藏于材料背后的无意识的模式,用模式帮助理解社会结构”(房学嘉、谢剑《围不住的围笼屋》)。因此,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一方面是构筑地方民俗文化大厦几乎所有构件的基础;田野调查工作越广泛、越细致,掌握的素材越多,就越能真实反映出地方民俗文化的真正面貌;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田野调查材料的理论性思考。只有眼光独到的、将具有历史深度和各种地域关联的资料信息相比照、分析,进行理性思索,才能真正揭示出这些田野调查材料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状貌。但是田野调查工作往往很难完满做到这一点,也往往局限了民俗理论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悠扬和准确性结论的建树。可喜的是《惠州民俗》一书,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可谓难能可贵,这与作者长期亲历生活,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
惠州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强势的邦域,被誉名“粤东雄郡”、“梁化旧邦”;罗浮山更是中国道教南传发展、奠定道教俗化的岭南民间宗教的重要根据地;除此以外,惠州的名人文化、贬官文化、民俗信仰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今,惠州市政府和惠州人民又在极力打造“文化大市”,《惠州民俗》一书,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圣人治天下,立化制礼,必因风俗所宜”,这就是《惠州民俗》,所具有的真正社会意义。
----------------------------
广东省社科地方文化历史项目及惠州市社科重点课题“惠州民俗研究”的结晶,由中山大学教授暨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者叶春生先生作序,惠州专家学者吴少忠先生、林慧文先生所著惠州的“民俗大典”(叶春生先生语)——《惠州民俗》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依次分序、九个分章、主要参考资料、后记等四个部分,并附有作者简介,共45.7万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