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文 5
是说在军营中,根据人的性格秉性不同,可以让他们做不同的职位: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不是诸葛亮《将苑》里的内容。...
是说在军营中,根据人的性格秉性不同,可以让他们做不同的职位: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不是诸葛亮《将苑》里的内容。
展开
展开全部
周武王《牧誓》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一般认为什伍制是从商代开创的,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也就是驷,驷是四匹马驾一车的轻型马战车,用于装载士兵攻击敌人车辆,一驷和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配属的步兵的具体数量,参考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每5乘(150人)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300人)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1500人)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3000人)编为“师”,由“师氏”指挥。周代是以“师”为基本单位,据说西周有14个师,估算其约共计42000人。
春秋时期每乘步兵从25名逐渐增加到50名、75名,其中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100名。战国时期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各国编制也不尽相同。据一般认为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25人)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100人),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500人),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2500人),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12500人),由“军将”指挥。管仲在齐国组建军队时,以"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具体内容,把社会组织作为军队编制的依据,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社会组织中实行五个家家庭为轨,设一轨长;十轨为里,里有司长;四里为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对应军事编制,五家为一轨,一家出一名壮丁,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一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由此可以看出其一个军的总人数约一万多人。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秦国的步兵编制,为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春秋战国时期的步兵通常都以5人为一个战斗单位,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编制通常为七级:军,12500人;师,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偏,50人;两,25人;伍,5人。每军有5个师,每师有5个人旅,每旅有5个卒,每卒有2个偏,每偏有2个两,每两有5个伍,多数诸侯国编成左、中、右3个军,每个军有正、副指挥官2人,称为军师或军佐,全军最高指挥官由中军师出任,或由国君亲自担任。军队中编有驷,驷就是四匹马驾一车的轻型马战车,用于装载士兵攻击敌人车辆,每车还要配备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计75人。所以,千驷就是75000的作战力量。
另外,在部队后勤编制里还有革车,所谓革车顾名思义,是因为它具有皮革缝制蓬,主要用于后勤补给,也叫重车、辎车,每两车配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人员各5人,炊事员10人,共计25人。千乘就是共有官兵25000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主要是车战,往往以兵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常说的带甲十万,通常就是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共计10万官兵。
然而,到了秦朝时,秦军的指挥官还配有短兵,短兵具有卫队性质,如果将官战死,短兵要受刑罚;如果短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每个五百主可以有“短兵”五十人,统率二个五百主的主将有短兵一百人。拥有短兵的数目是和俸禄多少相适应的,八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八十人,七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七十人。国尉有短兵一千人,大将有短兵四千人。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诸候国王的手中,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武装力量结构单一,很多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军队。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一般认为什伍制是从商代开创的,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也就是驷,驷是四匹马驾一车的轻型马战车,用于装载士兵攻击敌人车辆,一驷和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配属的步兵的具体数量,参考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每5乘(150人)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300人)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1500人)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3000人)编为“师”,由“师氏”指挥。周代是以“师”为基本单位,据说西周有14个师,估算其约共计42000人。
春秋时期每乘步兵从25名逐渐增加到50名、75名,其中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100名。战国时期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各国编制也不尽相同。据一般认为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25人)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100人),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500人),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2500人),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12500人),由“军将”指挥。管仲在齐国组建军队时,以"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具体内容,把社会组织作为军队编制的依据,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社会组织中实行五个家家庭为轨,设一轨长;十轨为里,里有司长;四里为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对应军事编制,五家为一轨,一家出一名壮丁,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一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由此可以看出其一个军的总人数约一万多人。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秦国的步兵编制,为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春秋战国时期的步兵通常都以5人为一个战斗单位,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编制通常为七级:军,12500人;师,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偏,50人;两,25人;伍,5人。每军有5个师,每师有5个人旅,每旅有5个卒,每卒有2个偏,每偏有2个两,每两有5个伍,多数诸侯国编成左、中、右3个军,每个军有正、副指挥官2人,称为军师或军佐,全军最高指挥官由中军师出任,或由国君亲自担任。军队中编有驷,驷就是四匹马驾一车的轻型马战车,用于装载士兵攻击敌人车辆,每车还要配备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计75人。所以,千驷就是75000的作战力量。
另外,在部队后勤编制里还有革车,所谓革车顾名思义,是因为它具有皮革缝制蓬,主要用于后勤补给,也叫重车、辎车,每两车配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人员各5人,炊事员10人,共计25人。千乘就是共有官兵25000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主要是车战,往往以兵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常说的带甲十万,通常就是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共计10万官兵。
然而,到了秦朝时,秦军的指挥官还配有短兵,短兵具有卫队性质,如果将官战死,短兵要受刑罚;如果短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每个五百主可以有“短兵”五十人,统率二个五百主的主将有短兵一百人。拥有短兵的数目是和俸禄多少相适应的,八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八十人,七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七十人。国尉有短兵一千人,大将有短兵四千人。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诸候国王的手中,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武装力量结构单一,很多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军队。
追问
很感谢您的帮助
不过上述回答没能凸显出不同品性这一点
追答
我也这么认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