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后感

 我来答
随心所欲意纷飞
2013-03-21 · TA获得超过7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7.7万
展开全部
给你一篇范文,可以借鉴一下,不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更好读《史记》之感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史学开拓之先者,汇文学精华之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结合,使《史记》得以位列于二十五史之首。鲁迅先生给予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读完这部史记之后,我终对它绽放出的文学光芒有所涉猎。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指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了解了如此之高的评价,不禁给我们有了几分好奇。究竟《史记》是本怎样的书。它的精华在哪?

个人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精湛的语言文字

《史记》中的语言文字非常精湛和准确。例如《鸿门宴》中。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语言的精湛更加突显.其中有一些称谓和语言都显现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且《史记》书中多次项羽部下对项羽称呼大王,连刘邦的部下也对项羽称王。” 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所以项羽失掉本唾手可得的天下并不是历史对我们开玩笑,而是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项羽的自以为是和宅心仁厚,还有倔强。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杜牧的《题乌江亭》。若说此诗则就联系到<垓下之围>。在垓下之围,逞个人英雄主义,将决战演绎成快意恩仇的“个人秀”,被刘邦打败。最终所幸逃至乌江。但至于乌江,他,面对滔滔江水,感慨万分。最终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天要亡己。于是自刎而死。而次诗则是杜牧惋惜项羽的才能所作的诗。

从诗中联系《史记》中的记录,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军事能才。但是他不适合当君主。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不是骁勇善战,而是能够运筹帷幄。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由人物的性格结合史事来记述事件。所以语言就自然流畅合理。

⒉独特的写作方式

阅读《史记》最大的一种感触类似在读一本对历史的读后感。里面流露着司马迁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⒊敢于批评世风

若不是因为李陵事件,或许司马迁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因为汉武帝的一个问答,司马迁发表了自己一个见解,就被戴上为李陵辩护的罪名被处于犯上的罪名。

而按照当时汉代律令,犯上的罪。有三种处罚:①用钱赎人。②宫刑③死。当时被戴上罪的时候司马迁正在开始写《史记》自然不会选择死,而他家世代是史官。根本没有多余的积蓄来赎他.那么最后只得接受宫刑……

对于我们来讲,看到这。不禁感慨万千,为他而悲哀。其实若不是这次李陵事件。或许就没有今后司马迁的成就,更没有辉煌灿烂的〈〈史记〉〉一书。而我们由此也可以感受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纯一面,都是双刃剑。因此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

〈〈史记〉〉更像一本在传授我们历史知识时又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总结前人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以他的无畏精神传递后世们要引以为前车之鉴。时刻记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每一位学者对史记都有不同的见解。作为学生的我们,了解的或许只是皮毛的知识。对于这部巨作,现在的了解和认识远远不够。它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仅仅如此。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我们的知识面和了解广度,开放我们的视野。
追问
少一点,150字的,50字读后感,100字主要内容
一粥美食
高能答主

2021-02-22 · 专注为您带来别样视角的美食解说
一粥美食
采纳数:7295 获赞数:46339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写作思路: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听过《史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巨作——《史记》。

司马迁是个饱学之士,他在接受宫刑之前,一直生活得平平淡淡,说不上幸福也说不上悲惨,小日子过得舒坦,如果没出意外,他将一直是一个小小的史官,一直到老,到死。

可命运注定不会让他平凡下去,于是,命运派来了他的使者——磨难。在他四十七岁那年,他一生的转折——“李陵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被判了死刑,有三种选择:

(1)死

(2)拿钱赎

(3)接受宫刑。在没有钱的境地里,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了屈辱地活下去。

很多人都说,四十七岁是司马迁一生最痛苦的一年,我不否认;但同时,这也是一种选择:是继续屈辱的活下去,还是,在黑暗之后转身,迎接光明。

但是,无可非议的,他的身份改变了,变成了一位不是太监的太监,男人的另类,以及文化人的另类。

然后,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接着,他的金钱观改变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改变了,他用手中的笔,将对自己的内心之中最真实的声音抒发出来,那个作为男人,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了,但作为文化人的司马迁却获得到了新生。

不知道为什么,读司光迁的传记时想到了一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上天几尽折磨他,打压他,但他并没有放弃,所以,《史记》问世了。

不公的人生,却打造出了璀璨的精神,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司马迁成功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被我们永颂。可是,又有谁看到他身负黑暗,在数十年里,历经煎熬与磨难,只是因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呢?

凤凰只有经历过涅槃,才能获得新生。人不是也一样吗?只有在经历过苦难之后,才能感慨:原来我这么强大。

我突然想起了鲁滨逊,在什么都没有的境地里,创造了生活27年的记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只因为他挑战了自己。

我会学着和鲁滨逊、司马迁一样,挑战自己,将自己的生命打造得更加璀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执浊
2013-03-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56
展开全部
史记我没看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