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回答
2013-03-27
展开全部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1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诞生的,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等疾病治疗的临床试验。如美国Carroll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可破坏头颈部癌的基因工程腺病毒,可能有效地治疗诸如卵巢癌、胰腺癌、口腔癌及某些肺癌。采用这种暂称为0NYX-015的病毒进行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推测。研究人员认为,该病毒能在癌细胞中繁殖并破坏癌细胞。同时,0NYX-015的E1b基因能使P53基因失效,而P53基因失效后,才能在这种细胞中复制。如果将E1b基因去除,P53基因就发挥作用,则该病毒便不可能在正常细胞中复制,从而保护了正常细胞。来自日本的Onashi报告,他们分折了人胃癌细胞株MKN1、MKN7、MKN28、MKN45和TMK-1在体外对用野生型P53基因编码的重组腺病毒(AdCA P53)的反应,发现有两种在体外观察到P53特异性的生长抑制,流式细菌仪分析和DNA片段的检测表明,AdCA P53引起胃癌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是细胞凋亡。体外研究也显示,直接注射AdcAP53可显著抑制P53基因突变型MKN1细胞株皮下种植瘤的生长。
国内有关研究也与此相近,如国内一家医学院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抑癌基因P16及P53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发现,将这两种抑癌基因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的效果。他们将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接种于裸小鼠背部皮下,建立起异种肿瘤移植裸鼠肺癌模型,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抑癌基因P53及P16以及两种基因联用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单独转染P53、P16基因或共转染这两种抑癌基因均能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增长,其中P16基因较P53抑制作用强,而两种基因联合应用作用最强。他们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P53与顺铂联用,可使肺癌肿块局部出现大片细胞凋亡。这样既可使肿瘤细胞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又可避免病人因大剂量服用顺铂带来的毒副反应,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教授等人应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肝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对大鼠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IL-12明显延长大鼠的生存时间,同时应用带有重组IL-1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株直接注射脾脏,其疗效与肝癌局部注射的疗效相似,且较为安全。已有研究表明,肿瘤发生时,人体内多个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特定的形状,从而引发机体“致”癌。这些致癌蛋白质的特殊形状是靠一种叫Hsp90的分子(也称分子伴侣)的帮助形成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常志等设计出一种专门针对Hsp90作用的药物枣HA90。它能阻碍Hsp90的使用,使5种以上的癌基因失去致癌作用,对肺癌细胞、官颈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对实体瘤生长抑制率在50%以上,且具有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小,安全、可静脉注射、使用方便等特点,是迄今国内外第一次推出的可抑制多种癌基因的新药,在癌症的基因治疗中,对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研究最为广泛,Yoshihisa 等将β-半乳糖普酶-阳性脂质体复合物腹腔注射到荷PC-1的裸鼠体内,于第3天测定转染活性,发现β-半乳苷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干正常组织,人类卵巢癌悬液陵腔注入小鼠,可形成腹水癌。腹腔注射脂质体椫柿�NApUC19复合物进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脂质体桪NA复合物的小鼠不会形成腹水癌,而出现实体型肿瘤,其存活时间较空白组明显延长。基因治疗面临的障碍,有转基因效率低和缺乏有效的治疗基因等。现阶段期望过高、苛求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把重点放在载体研究上,侧重基础研究,认定导向、高效和可控是最终目标。
我国肿瘤分子水平的研究已接近国外同类研究水平,抗人膀胱癌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制备,为膀胱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型抗体。
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教授与一家制药公司杨志博士合作,发现一个肝癌功能性新基因,并证实其具有控制肝癌扩散与转移功能,此基因被命名为“HAb18G”。他们制备出与肝癌细胞有高亲和性、高特异性的抗肝癌抗体(HAb18),并以此作为载体,相继在肝癌的实验诊断研究中发现,该抗体能将直径0.5厘米病灶区的癌细胞杀灭,而正常组织细胞不受损害。
浙江省肿瘤医院吕桂泉主任医师等研究表明,P53 、P16基因突变是食道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分子遗传事件,并与食道癌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有关。他们采用现代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组化方法、PCR-SS-CP方法、PCR桼FLP方法及ID-PCR等方法),检测P53与P16基因的蛋白表达、基因突变、P53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P16基因缺失等项目。结果显示,P53及P16基因变异是食道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遗传事件之一。因为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它可诱导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即凋亡,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到NA序列,通过抑制或激活其它基因的转录从而降低肿瘤细胞对程序性死亡刺激的抵抗力,而失去正常功能的突变。缺变型P53基因则相反,它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翟晓波等医师用MTT法测定了17种抗癌药对86例恶性肿瘤的抑制率,并用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基因的状况。结果表明,统计比较抗癌药在P53基因正常组和P53基因异常组中的抑制率后发现,多数抗癌药抑制率前者显著大于后者,从而得出结论:当P53基因突变或缺变而失去正常功能时,可增加癌细胞对抗癌药诱导程序性死亡的耐受力,从而使抗癌药药效降低,即抗癌药耐药性显著增加。同样,他们用同法测定了17种抗癌药对84例恶性肿瘤的抑制率大小,同时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其中的17种基因缺失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与P53基因状况相似,大部分抗癌药的P16基因正常组抗癌药抑制率大于P16基因缺失组,进一步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国内有关研究也与此相近,如国内一家医学院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抑癌基因P16及P53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发现,将这两种抑癌基因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的效果。他们将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接种于裸小鼠背部皮下,建立起异种肿瘤移植裸鼠肺癌模型,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抑癌基因P53及P16以及两种基因联用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单独转染P53、P16基因或共转染这两种抑癌基因均能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增长,其中P16基因较P53抑制作用强,而两种基因联合应用作用最强。他们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P53与顺铂联用,可使肺癌肿块局部出现大片细胞凋亡。这样既可使肿瘤细胞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又可避免病人因大剂量服用顺铂带来的毒副反应,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教授等人应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肝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对大鼠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IL-12明显延长大鼠的生存时间,同时应用带有重组IL-1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株直接注射脾脏,其疗效与肝癌局部注射的疗效相似,且较为安全。已有研究表明,肿瘤发生时,人体内多个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特定的形状,从而引发机体“致”癌。这些致癌蛋白质的特殊形状是靠一种叫Hsp90的分子(也称分子伴侣)的帮助形成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常志等设计出一种专门针对Hsp90作用的药物枣HA90。它能阻碍Hsp90的使用,使5种以上的癌基因失去致癌作用,对肺癌细胞、官颈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对实体瘤生长抑制率在50%以上,且具有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小,安全、可静脉注射、使用方便等特点,是迄今国内外第一次推出的可抑制多种癌基因的新药,在癌症的基因治疗中,对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研究最为广泛,Yoshihisa 等将β-半乳糖普酶-阳性脂质体复合物腹腔注射到荷PC-1的裸鼠体内,于第3天测定转染活性,发现β-半乳苷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干正常组织,人类卵巢癌悬液陵腔注入小鼠,可形成腹水癌。腹腔注射脂质体椫柿�NApUC19复合物进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脂质体桪NA复合物的小鼠不会形成腹水癌,而出现实体型肿瘤,其存活时间较空白组明显延长。基因治疗面临的障碍,有转基因效率低和缺乏有效的治疗基因等。现阶段期望过高、苛求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把重点放在载体研究上,侧重基础研究,认定导向、高效和可控是最终目标。
我国肿瘤分子水平的研究已接近国外同类研究水平,抗人膀胱癌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制备,为膀胱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型抗体。
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教授与一家制药公司杨志博士合作,发现一个肝癌功能性新基因,并证实其具有控制肝癌扩散与转移功能,此基因被命名为“HAb18G”。他们制备出与肝癌细胞有高亲和性、高特异性的抗肝癌抗体(HAb18),并以此作为载体,相继在肝癌的实验诊断研究中发现,该抗体能将直径0.5厘米病灶区的癌细胞杀灭,而正常组织细胞不受损害。
浙江省肿瘤医院吕桂泉主任医师等研究表明,P53 、P16基因突变是食道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分子遗传事件,并与食道癌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有关。他们采用现代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组化方法、PCR-SS-CP方法、PCR桼FLP方法及ID-PCR等方法),检测P53与P16基因的蛋白表达、基因突变、P53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P16基因缺失等项目。结果显示,P53及P16基因变异是食道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遗传事件之一。因为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它可诱导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即凋亡,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到NA序列,通过抑制或激活其它基因的转录从而降低肿瘤细胞对程序性死亡刺激的抵抗力,而失去正常功能的突变。缺变型P53基因则相反,它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翟晓波等医师用MTT法测定了17种抗癌药对86例恶性肿瘤的抑制率,并用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基因的状况。结果表明,统计比较抗癌药在P53基因正常组和P53基因异常组中的抑制率后发现,多数抗癌药抑制率前者显著大于后者,从而得出结论:当P53基因突变或缺变而失去正常功能时,可增加癌细胞对抗癌药诱导程序性死亡的耐受力,从而使抗癌药药效降低,即抗癌药耐药性显著增加。同样,他们用同法测定了17种抗癌药对84例恶性肿瘤的抑制率大小,同时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其中的17种基因缺失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与P53基因状况相似,大部分抗癌药的P16基因正常组抗癌药抑制率大于P16基因缺失组,进一步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