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全楷明 全哲星 全彬璋 全江秋 全泽义 全智帆 全睿棋 全柯勉 全昌荣 全圣辰 全柯依 全涛翔 全博欢 全玮诚 全青平 全昊宇 全杰恩 全玮琦 全星柯 全文志 全德翔 全善诚 全棋观 全劲宇 全棋宇 全展佑 全君星 全鸿城 全弘瑾 全智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3-28
展开全部
铜鹅馆血酱鸭馆武冈米花武冈卤菜馆武冈板鸭三红馆或武冈三红——————————武冈第一特色菜·血酱鸭武冈第一特色菜自然是血酱鸭了,我想在外地的武冈人只要听到这道菜名就肯定会口水直流,并会引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血酱鸭是武冈的一种传统饮食。典故来自某个朝代一王爷落难后被官兵追杀到武冈,躲进了山里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拿不出好饭好菜,但为了能让王爷吃好,就杀了唯一的一只鸭子,并从地里挖回子姜、大蒜,摘来辣椒,然后就着鸭血一通炒了。王爷避难回府后,对那餐救命饭最是感激,对那做得希奇古怪、但吃味奇特的鸭子更是回味无穷,就安排厨子们再做,无奈没有一个能做出的。之后,王爷只得再次亲临武冈,手把手教人做,武冈的血酱鸭就从此开始蔓延到千家万户。
武冈血鸭也确是名不虚传,其美味让品尝过者无不赞赏,其味特点为香、辣、酥、鲜、嫩,就连平常只做配料不吃的姜片也是美味无比,尤其是那些血酱沫沫,更是让人留恋咂嘴。。。笔者曾试过让不吃辣椒的广东朋友试吃过,这朋友硬是边吃边喊辣,边喊又边吃,还一个劲的竖大拇指,硬是好吃,孰不知其第二天开始便去抓中药吃,被辣的不行。
外地人初次吃血酱鸭,多少心里要犯点迷糊。这血酱鸭,乌黑乌黑,外观委实不易让人接受。但,和长沙的臭豆腐一样,不经看,但经吃,香甜、酸辣、嫩脆、味鲜。吃过以后才知道,这香味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香,香而不闷;这辣味是一种有别于别样辣味的辣,辣而不揪心。平常无人问津的肥膘肉,掺杂其中跟着经过一番油炸、血酱后,就变成抢手货了,塞进口里,怎么也嚼不出油腻来,冒出的只是满嘴的香,油而不腻。还有里面的子姜,经过一番油爆,裹着稠稠的血酱,掺合了鸭肉的香,这时候也已不再仅仅承担香料的职责,却成了“众矢之的”,被一片一片收拾干净,片“姜”不留。
武冈人把做血酱鸭当作逢年过节的盛宴款待自己,美其名曰自己贵气自己,说明武冈人很实在。往日平常,这样的待遇很是罕见,除非有贵客临门,远客回乡,左邻右舍才会听见鸭子在某一家绝望的惊叫,约莫半个时辰以后,血酱鸭的酱香开始扑鼻而来,左邻右舍就会闭门不出了,怕这原本不属于自家的香气搅乱了自家生活的宁静。
当然,这是过去已久的年代了,是那个物质远远匮乏、生活远远没有保障的年代。谈到闭门不出,很多人都把它当作今天下饭的笑料。如今这个物质极其富裕的年代,做血酱鸭早已成了武冈人的家常便饭,是没有人把吃血酱鸭当作逢年过节的盛宴的了。��
不是盛宴,请外地来的宾朋好友吃血酱鸭却倒成了武冈人待客的一种非官方性礼节,总觉得如果不让客人在武冈尽兴地吃一回,主人心里空落落的,像欠了什么。在外地的武冈人在家里招待贵宾也是一样,血鸭必是首推之菜,热火朝天的炒一只血鸭看着客人吃了才是心武冈美食·铜鹅宴 里最舒服的,血酱鸭首当其冲地冒着腾腾热气走上餐桌,餐桌离灶屋有多远,血酱鸭飘出的香味就有多长。
武冈美食·铜鹅宴 “天上飘落云千朵,银星点点挤满河,风吹雨打聚不散,农家遍地是铜鹅。”这首当地民歌,正是武冈铜鹅之多的真实写照。武冈铜鹅饲养历史悠久,据史料载,5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武冈铜鹅就被誉为“世之名鹅”,列为“贡品”家家户户都饲养,武冈被称誉为“铜鹅之乡”。
武冈铜鹅,是湖南一种优良的地方鹅种,其喙、足庶、蹼呈橙黄色似黄铜,或青灰色似青铜。它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在武冈立为绪王时带来的,朱王最喜爱食鹅,每年要农家朝贡铜鹅。有说是唐朝以前,铜宝山一位和尚捕捉到一对“天鹅”,把它饲养起来,逐渐退化成了现在的铜鹅,民间传说,给饲鹅的历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更加引人注目。事实上,武冈境内有龙江、滔江等资江支流横贯其间,水面广阔,牧草丰富,具有养鹅的天然条件,加以铜鹅适应性强,抗病耐寒,容易饲养,促进了武冈养鹅事业的发展。
武冈铜鹅鹅肉质鲜美细腻,深受国内外食用者的欢迎,亦为湘菜制作丰富了原材料。它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板鹅、腊鹅、清黄鹅、红烧鹅、黄焖鹅、粉蒸鹅、血浆鹅、炒鹅杂等,样样清香可口,独具风味。曾有“湘菜技术摇篮”之称的长沙又一村大酒店,就曾与该地区签订合同,以武冈鹅为原料,推出武冈铜鹅系列菜20多个品种,深受星城食客欢迎。武冈铜鹅系列菜,尤以特设的“全鹅席”更具特色,采用鹅身各个部位,进行蒸、炖、烧、卤、烩、炒、焖、烤,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咸、辣、甜、酸,芳香四溢,营养丰富。
武冈米花分外香 在我的家乡湘西南武冈市,千百年来一直盛行着一种风味别致的待客美食——米花,客人食之无不交口称绝。据说当年清帝乾隆微服下江南,游览楚南胜地武冈云山,在山中胜力寺品尝到米花后,“龙颜”大悦,当即御书“武冈米花分外香”七个大字。上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王震等视察城步南山牧场,途经武冈市,也慕名品尝武冈米花,并特意带了一些米花回京让亲友品尝。
武冈米花是用糯米饭制成的,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淘洗数次,放置清水中浸泡发胀后,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拌上食品红,一并置于甑内(中间用隔板间开)蒸熟。然后取出摊在一个碗口大小的篾箍内,使之粘合平整均匀。每个米花约1cm厚,由红、白两层组成,上层为红米饭。将做好的米花摆在篾垫或木板上,放在阳光下晒干。白色底层若碎玉铺就,红色面层如玛瑙嵌成,远远看去,像艳丽的花朵,故称之为“米花”。
据《武冈州志》载,早在西汉,武冈民间就有逢年过节制作米花的风俗,因为米花如满月形状,又与“发”谐音,意即万事圆满,兴旺发达,因而年年除夕,家家户户都炸制米花,喜迎新春。
米花的食法有三种:一种是油炸米花,即将米花炸至膨大、脆松即可,趁热吃起来,香喷喷、脆酥酥,其味鲜美;另一种是泡米花油茶,即用油炸好的米花配上食糖、茶叶、芝麻,用开水冲成,喝起来甜津津、油滋滋,芳香可口,回味无穷;还有一种是米花丸子,即将米花回锅蒸软,拌上瘦肉泥、胡椒粉,做成米花丸子蒸熟,再配上肉汤、葱花,更是柔糯鲜嫩、清香爽口,令人大快朵颐。
武冈米花意味着团圆、吉祥、幸福和友谊,因此,武冈人逢年过节或结婚生子、生日寿庆时,都要炸制米花。客人离去时,主人也总要馈赠两个或四个等偶数量的米花,祝愿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清代贡品---湖南武冈卤菜 湖南武冈素有美食城之称,而在众多的美味佳肴中卤菜则独领风骚。卤菜有着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其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但卤菜作为民间和官场相互往来的礼品则历代相传。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卤菜,之后卤菜就列为清代贡品。 卤菜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用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制成卤水,然后将制作卤菜的原料放在卤水中反复煮浸而成。出于对卤菜传统工艺制作的保密性,各界人士知道的制作方法也只有这些,至于具体如何制作恐怕局外人士就很少有人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了。 卤菜主要由家禽家畜的肉、附件、蛋、豆类制品等制成,由于其特制的卤水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其味香、甘甜,有生津止渴、健脾胃的功效。如果你是南方人,再沾上一点武冈特制的辣油,则更有一番风味了,卤菜可用于喜庆宴席的大雅之堂,也是居民的家常便菜,同时又是旅途随身携带的美味食品。如果你在忙里偷闲,邀上几个朋友,带上几碟卤菜,在银色的月光下喝上几武冈冬令美食杯米酒,边饮边侃,那就更是人间仙境。武冈冬令美食 在记忆的屏幕里,似乎好吃的东西只有过年前后才会有。
或许是地域、养殖、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特殊条件吧,武冈冬天确实美食特多。经民间和商家的长期演练,逐渐形成一系列与众不同、风味独具、唯武冈独有的冬令美食。它们是:板鸭、红鱼、红猪大肠、腊猪小肠、猪血饼,以及各类脍炙人口的卤味。
武冈板鸭令我垂涎。是的,板鸭到处有,有的甚至十分有名。而武冈板鸭,现在也没声名在外。在充斥年节腊味的商场里,各类板鸭多多,就是不见武冈板鸭。你不必打听,打听只会令营业员惊奇:什么?还有武冈板鸭?没听说过呀!不过,板鸭曾是武冈的特产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武冈板鸭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畅销广西、贵州等地,是地方志书上记录在案的,也特别深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坎上。记得当年四牌路抢头牌的大酒馆五湖春,就是以冬笋炒板鸭这道名菜享誉四方的。板鸭是腊味,肉质硬,咸味重。但五湖春的冬笋炒板鸭,却咸淡适度,肉松骨脆,肥而不腻,清香可口,让人吃得直夸武冈板鸭顶呱呱。 武冈板鸭好,好就好在做板鸭的鸭肥和嫩。我在写本书武冈血浆鸭的一节中讲到鸭农在中秋节后,要赶着鸭群越山过界去城步、绥宁一带大山冲里放牧,让鸭子吃足了山坡上的草籽、山溪中的鱼虾、山田中的落谷。吃得肥肥实实归来时,鸭龄也不过六个来月,仍是骨头嫩脆的仔鸭。做板鸭最壮观的一幕是屠鸭。鸭农将千儿八百鸭的大鸭棚屯在山坡边,日落月出时分,点一柱香,烧一叠纸,敬完山神,然后一人捉鸭,一人主刀,只见那闪亮的小尖刀,映着微微的月光,闪电般地在鸭脖子上划一字。划一下,一只血淋淋的鸭在山坡上扑腾;划一下,一只血淋淋的鸭在山坡上扑腾……也就一两个时辰功夫吧,千儿八百肥鸭就血染山坡了。整个的尽毛、剖腹、盐腌的过程,都是夤夜由预约好的若干农户完成的,快而有序。当我们这些粗心的孩子惊讶地发现山坡边的鸭棚陡然消失,草地上多了一大摊湿漉漉发黑的血迹时,那千儿八百只被篾块撑成板状的鸭体,已列队挂在某一个四面通风的木楼上了。武冈的板鸭是风干而不是曛干的,所以水分虽没有了,却仍保持肉质的厚实和嫩软,而且色泽如腊,浅白浅黄,十分诱人。 威溪冲的冬笋嫩而肥,甜净得爱人。我一直以为用它来炒咸分重的板鸭,既可吸去油腻,又可冲淡咸味,使它肥而不腻,咸淡适中是情理中的事。只是弄不明白的何以用同样料的各家酒馆的冬笋炒板鸭,就出不来五湖春的味儿?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在武冈一中任教时才明白其中奥妙。那时一中教工食堂的厨师是年上六十的谢师傅,他手艺高,脾气大。为了让老师们吃上好菜,就是校长也让他三分。有一回,一位老师在餐厅里夸县招待所的何师傅菜炒得好,叫谢师听到了,他瓢把一摔,怒冲冲地说:“他菜炒得好?哼,我在五湖春掌瓢把时,他连剥冬笋的资格都没有。”我心中大异:剥冬笋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能要什么资格呢?几天之后,趁谢师傅年轻的老婆来了他特高兴时,我满面堆笑地问他:“谢师傅,你老的手艺高,菜炒得好,我佩服。不过你说剥冬笋也要资格怕是夸大了点吧?”谢师傅眼睛一横,道:“夸大?你当剥冬笋容易?别看你书读得好,要到五湖春去剥冬笋,还得练上两年。”他见我一副不信服的表情,轻叹一声,淡然一笑,说:“你当剥冬笋跟你读书一样容易?错了!冬笋身上最珍贵的是那层薄薄的连肉的笋衣。那东西好有一比,就像千金小姐那层贴身的内衣,你说珍不珍贵?”我信口说了句:“那留下不剥就是嘛!”谢师傅的眼睛又横起了:“留下?说得轻巧哟,做得到吗?你看来容易,以为用手一剥就行,其实不然,笋壳是一层一层紧紧包着的,剥薄了,剥不干净,剥厚了,连贴肉的笋衣也剥掉了,将笋子也糟蹋了。能不能剥好,关键是最初在笋壳上划的一刀。划浅了剥不干净;划深了会剥掉笋衣。这一刀,就不是三几个月能练得出来的。”这回轮到我叹息了。谢师傅也笑了,画龙点睛地补了一句:“笋子炒板鸭的好口味,有一半来自笋衣上!”这话似乎让我明白了一点“五湖春”的奥妙。 武冈最贴近民众,像血浆鸭那样真正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冬令美食,当属红鱼、红肉、红大肠。三红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种从湘西南的会同县买回的红米,磨成粉末腌制成的。这种红米是用大米特制的,来自何方不清楚,但似乎只有会同才有。我原以为用红米腌制红鱼、红肉、红大肠是武冈的专利,因为在以后走南闯北的几十年中,一直不曾吃得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修湘黔铁路,一次在苗寨吃饭,有一道菜是清蒸红肉,与武冈的一个样,只是味道差了点。而主人却津津乐道地强调:这是稀有的口味,外地决然吃不到。我这才想到,或许用红米制作红肉原是苗家的习俗,武冈人是从苗家学来的,起初看中的只是“红”,年节加个“红”菜,图个吉祥。是以后逐渐在制作上下工夫,才使它成了一道很具特色的美味。红肉是用纯肥肉制成;肥大肠,是用猪大肠制成。油腻是它们的特点。武冈人用黑豆豉、辣子粉、酸萝卜丝做衬底,上面扣上红肉、红大肠,文火细蒸,这样,肉、肠蒸得糜烂,油和盐都沁入酸萝卜丝,成了春节家宴中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醒酒咽饭好菜。 在这“三红”中,最让我眷恋的是红鱼,武冈人又叫榨鱼。红鱼的制作既简单又特别。选活跳肥大的鲤鱼(广东人叫鲩鱼),剖肚洗净后,抹上盐,放在盆子里过一夜,让盐渗入鱼肉内后,挂于通风处,水分晾干了,切成条状,沾匀红米粉,撒上适度的纯米酒,然后装入有渗水檐的瓦坛内(一种坛盖渗入水中可防空气进入的坛子),这样十天半月后,即可入菜。红鱼的最佳作法是用菜油煎。油要多,先猛火烧开油,待红鱼入锅片刻后,将火扭小,改用文火细煎。等鱼香扑鼻,红色转为淡黄,燥而润,脆而不干时,再撒上适量辣椒粉,放上姜末、蒜苗,翻炒片刻即成。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红鱼的滋味很有点像肯德鸡,外脆而质嫩。它比肯德鸡更胜一筹的是,肯德鸡的骨头是硬硬的,红鱼中的刺却变得又脆又软,脆得让你感觉不到鱼是有刺的。如当下酒菜,因它的脆、爽、香、软,正合酒的清、醇、滑、冽,特别能助酒兴;假若再配以花生米,就更是酒中的天作之合了。如用来咽饭,姜末、辣椒粉等佐料的功能,特开胃口,特引食欲,只须撕咬小量红鱼,就可吞下大口米饭。如是,只一小块红鱼,就足可送下大碗米饭。饭罢,仍叫你端着空碗,望着鱼碟,仍恋恋难舍。 在武冈冬令美食中,还有猪血饼和腊猪小肠。猪血饼是用猪血、压干水份的新鲜豆腐和斫碎的去皮五花肉,捣碎揉烂,做成厚饼,再以烟火曛制而成。它不是武冈所仅有,邵阳市也很盛行。一过立冬,邵阳市的豆腐店就大忙了,屠案边定猪血的盆、钵也排队了。各家各户的大嫂子、大婶子们面绽得意的笑,一个个来去匆匆地大显身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架有木渣火盆、烘箱。那一片片袅袅的烟雾,飘出人们的欢笑,也曛出了市场管理员们的烦恼。城市环保的要求,与民风民俗相忤,令他们颇有左右为难之感。猪血饼的制作方法武冈、邵阳大体一样,只是邵阳人叫法不一样,他们是叫“猪血粑”。或许是揉制功夫、曛烤的火候、配盐的适度、加血的分量等的差别吧,我总觉得武冈的猪血饼较之邵阳的猪血粑要软嫩可口得多。 腊猪小肠则是武冈的独特腊味。一头猪只一副小肠,湿称也就三两斤。屠宰场的,大都被收购做香肠去了,只有农家自宰的猪能留下小肠。所以它的量极少。 也只有农家自宰猪留下和小肠做的腊肠,才好吃,吃起来也才放心。首先,屠宰者在从肚油上分割小肠时,会留较多的猪油;其次是翻洗时翻得彻底,洗得干净。这种腊肠,都是吊在柴火灶膛上,让烟火自然曛成的。它色泽黑红,无名指粗细,硬挺挺的如钢条。食用时,先洗净,切成小节,盛在盘里猛火蒸软就成。蒸好了的腊小肠,油香诱人,看来胀鼓鼓的,咬上去脆又软,且有一点咸净的油水飚入口腔,助你咀嚼,且越嚼越是滋味无穷。真个是用它下酒,世上少有。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来,每当隆冬围炉独酌,总会想到它,不免满齿生津。有时参加宴请,见佳肴满席,总觉缺了佐酒好菜,心想,如有腊小肠一碟,会有多美呀!只可惜纵有千金,也难求得,终成了二十多年来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卤味,可算是名声在外的武冈美食了。现下,虽说包装太多模仿气,但毕竟带有新时尚色泽的“武冈卤味”,已在全国各地不断拓展市场,产品也不断增多,猪身上的有瘦肉、肚、肝、舌、耳、腿、尾巴;牛身上的有肉、百叶、蹄筋;鸡、鸭、鹅身上则有腿、翅、肫、爪、蛋等等,还有价廉物美的卤豆腐。武冈的卤味,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香味俱佳,在各类筵宴上,率先捧出一个武冈卤味拼盘来,是能大大刺激酒兴的。卤味与酒的联姻,可说是天设地造。在武冈,端起酒杯,难免自然一声叹:要有卤菜多好!或者是面前摆了卤菜,必会生出新的欲望:何不好事做全,来瓶好酒!卤味的确是酒的良友。特别是卤鹅翅、卤鹅掌,简直是下酒的珍品。它究竟是怎么个好吃法,我品味老半天,也无法传神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只觉得当牙齿撕下一块香喷喷的肉后,还来不及咀嚼,就迫不及待地要喝酒。酒一入喉,就顾不得斯文了,两只五爪金龙随之行动起来,吃得连最有趣的话题都会嘎然中止。在品种多样的卤味中,小时候我最喜爱吃的是卤猪尾巴。我七、八岁时,患有严重结核病的母亲被隔离到农村疗养去了,将无人照管的我,交给了小学一个姓顾的校工代管。夜里肚子饿了,我常偷着哭,老顾就悄悄给我买条卤猪尾巴来。猪尾巴便宜,有嚼头,能解馋,特别是里面的那一排尾骨,细而嘣脆,让我咬得嘎嘣嘎嘣响,煞是有味,引我怀念。直到古稀之年,仍旧情难忘。每当想起,耳边仍有“嘎嘣”声。一次,有朋友自武冈来,问我需要什么,我说,如方便,哪天给我带条卤猪尾巴来!果然不久后就有人带给我一条卤猪尾巴。我兴致勃勃地让妻将它蒸热,又倒了杯四星开口笑,只想美美地享受一回。那晓一口咬下去,牙齿硌得生痛,猪尾巴却没咬断。方晓年岁不饶人,那卤猪尾巴的美味,只能是永远萦回在心坎里的美好回忆了。 湖南美食-武冈食文化 武冈有许许多多其他地方不曾有的好东西,其中最突出的是吃食,非常诱人,非常有特色的吃食
现在,武冈的米粉和卤味渐渐名声在外了,在长途班车上,在招待所里,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都说武冈的米粉好吃,一下车我就去吃米粉!”“屋里的那位嘱咐了,一定得带点武冈卤味回去孝敬她那爱几杯的老爹!”常住武冈或到过武冈的人象唱民谣似地可随口念出一大串武冈的吃食名点。什么“太平门的洗沙(即豆沙)包子、南门口的米粉、水南桥的米豆腐、旱西门的蕨粑粑、老南门的烤红茹、骧龙桥的油炸粑、四牌楼的卤味、高庙下的发糕(即米糕)”。什么刘满驼的凉米粉、鸡丝馄纯;陆二吾的绿豆糕、玉壶春的大片牛肉面、火神庙的蒸蛋糕。听听这一串名词,也叫人垂涎
武冈的吃食好,好就好在价廉物美,雅俗共赏。而且花色翻新,品种繁多。比如油炸粑:有油炸红茹粑、油炸豌豆粑、油炸暇公粑、油炸菜粑粑、油炸粮粑、油炸咸糍粑等等。比如米豆腐:就有凉米豆腐、肉汤米豆腐、油炸米豆腐等。比如米糖:就有白米糖、红米糖、芝麻米糖、脆糖、柚子糖、糯米糕糖、包谷糕糖等等。比如米粉:有素粉、猪肉丝粉、猪肝粉、牛肉粉、鱼粉等等。比如发糕:就有杯子糕、方糕之分。这些都是平民百姓极喜爱的食品。小学生上早学,或两块杯糕,或一个油炸咸糍粑,或一个糖滴滴的烤红茹,便是称心如意的好早点
至于档次稍高的卤味,更是五花八门,无论是鸡、鸭、鹅、牛、蛋、豆腐等类,都可入卤。其中的鸡鸭鹅的脚爪、翅膀和猪耳朵、猪尾巴,都是下酒佳肴。还有一些外地少见的风味特产,如米花、青豆、空心月饼、揪粑等等。一碗香喷喷的米酒,一个鸡爪子,或鸭掌子,或鹅翅膀,便可吃得脑门发烧,嘴巴流油。用青豆就酒,更是妙不可言,再抿口自酿的米酒,无论是劳力者或劳心者,都能享受到那种微醺的悠悠快意。
自然,更精致更可口的吃食是属于小康水平的。象火神庙的蒸蛋糕,玉壶春的冬笋丁炒板鸭,刘满驼的鸡丝馄饨,陆二吾的绿豆糕,九华园的烤乳猪,双麻荸荠丸等,无论用料、制作,都是十分讲究,价格也合理。
武冈吃食好,用料实在,做工细致、讲究。如油炸莱粑粑,只不过是用米浆、胡萝卜、韭菜之类的炸成,由于米浆磨得细、胡萝卜切得极薄,盐、香料、辣椒味加得匀而得当,吃起来特别是香脆可口;又如米花,只不过是糯米煮熟晒成,由于糯米是选极好的品种,饭蒸得不硬不软,制作时不热不凉,不松不紧,油炸时火大油开,吃起来便能落消融,香味扑鼻;又如空心月饼,是用极细的灰面,插得薄如纸,芝麻撒得匀,火候恰到好处,吃起来又香又脆;又如烤红茹,红茹要选黄心的,先要晾在高处风干水份,然后洗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再用文火慢慢烤,做到皮不见烧,糖朝外冒,真是又香又甜,老少咸宜。
血酱鸭是武冈的一种传统饮食。典故来自某个朝代一王爷落难后被官兵追杀到武冈,躲进了山里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拿不出好饭好菜,但为了能让王爷吃好,就杀了唯一的一只鸭子,并从地里挖回子姜、大蒜,摘来辣椒,然后就着鸭血一通炒了。王爷避难回府后,对那餐救命饭最是感激,对那做得希奇古怪、但吃味奇特的鸭子更是回味无穷,就安排厨子们再做,无奈没有一个能做出的。之后,王爷只得再次亲临武冈,手把手教人做,武冈的血酱鸭就从此开始蔓延到千家万户。
武冈血鸭也确是名不虚传,其美味让品尝过者无不赞赏,其味特点为香、辣、酥、鲜、嫩,就连平常只做配料不吃的姜片也是美味无比,尤其是那些血酱沫沫,更是让人留恋咂嘴。。。笔者曾试过让不吃辣椒的广东朋友试吃过,这朋友硬是边吃边喊辣,边喊又边吃,还一个劲的竖大拇指,硬是好吃,孰不知其第二天开始便去抓中药吃,被辣的不行。
外地人初次吃血酱鸭,多少心里要犯点迷糊。这血酱鸭,乌黑乌黑,外观委实不易让人接受。但,和长沙的臭豆腐一样,不经看,但经吃,香甜、酸辣、嫩脆、味鲜。吃过以后才知道,这香味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香,香而不闷;这辣味是一种有别于别样辣味的辣,辣而不揪心。平常无人问津的肥膘肉,掺杂其中跟着经过一番油炸、血酱后,就变成抢手货了,塞进口里,怎么也嚼不出油腻来,冒出的只是满嘴的香,油而不腻。还有里面的子姜,经过一番油爆,裹着稠稠的血酱,掺合了鸭肉的香,这时候也已不再仅仅承担香料的职责,却成了“众矢之的”,被一片一片收拾干净,片“姜”不留。
武冈人把做血酱鸭当作逢年过节的盛宴款待自己,美其名曰自己贵气自己,说明武冈人很实在。往日平常,这样的待遇很是罕见,除非有贵客临门,远客回乡,左邻右舍才会听见鸭子在某一家绝望的惊叫,约莫半个时辰以后,血酱鸭的酱香开始扑鼻而来,左邻右舍就会闭门不出了,怕这原本不属于自家的香气搅乱了自家生活的宁静。
当然,这是过去已久的年代了,是那个物质远远匮乏、生活远远没有保障的年代。谈到闭门不出,很多人都把它当作今天下饭的笑料。如今这个物质极其富裕的年代,做血酱鸭早已成了武冈人的家常便饭,是没有人把吃血酱鸭当作逢年过节的盛宴的了。��
不是盛宴,请外地来的宾朋好友吃血酱鸭却倒成了武冈人待客的一种非官方性礼节,总觉得如果不让客人在武冈尽兴地吃一回,主人心里空落落的,像欠了什么。在外地的武冈人在家里招待贵宾也是一样,血鸭必是首推之菜,热火朝天的炒一只血鸭看着客人吃了才是心武冈美食·铜鹅宴 里最舒服的,血酱鸭首当其冲地冒着腾腾热气走上餐桌,餐桌离灶屋有多远,血酱鸭飘出的香味就有多长。
武冈美食·铜鹅宴 “天上飘落云千朵,银星点点挤满河,风吹雨打聚不散,农家遍地是铜鹅。”这首当地民歌,正是武冈铜鹅之多的真实写照。武冈铜鹅饲养历史悠久,据史料载,5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武冈铜鹅就被誉为“世之名鹅”,列为“贡品”家家户户都饲养,武冈被称誉为“铜鹅之乡”。
武冈铜鹅,是湖南一种优良的地方鹅种,其喙、足庶、蹼呈橙黄色似黄铜,或青灰色似青铜。它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在武冈立为绪王时带来的,朱王最喜爱食鹅,每年要农家朝贡铜鹅。有说是唐朝以前,铜宝山一位和尚捕捉到一对“天鹅”,把它饲养起来,逐渐退化成了现在的铜鹅,民间传说,给饲鹅的历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更加引人注目。事实上,武冈境内有龙江、滔江等资江支流横贯其间,水面广阔,牧草丰富,具有养鹅的天然条件,加以铜鹅适应性强,抗病耐寒,容易饲养,促进了武冈养鹅事业的发展。
武冈铜鹅鹅肉质鲜美细腻,深受国内外食用者的欢迎,亦为湘菜制作丰富了原材料。它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板鹅、腊鹅、清黄鹅、红烧鹅、黄焖鹅、粉蒸鹅、血浆鹅、炒鹅杂等,样样清香可口,独具风味。曾有“湘菜技术摇篮”之称的长沙又一村大酒店,就曾与该地区签订合同,以武冈鹅为原料,推出武冈铜鹅系列菜20多个品种,深受星城食客欢迎。武冈铜鹅系列菜,尤以特设的“全鹅席”更具特色,采用鹅身各个部位,进行蒸、炖、烧、卤、烩、炒、焖、烤,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咸、辣、甜、酸,芳香四溢,营养丰富。
武冈米花分外香 在我的家乡湘西南武冈市,千百年来一直盛行着一种风味别致的待客美食——米花,客人食之无不交口称绝。据说当年清帝乾隆微服下江南,游览楚南胜地武冈云山,在山中胜力寺品尝到米花后,“龙颜”大悦,当即御书“武冈米花分外香”七个大字。上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王震等视察城步南山牧场,途经武冈市,也慕名品尝武冈米花,并特意带了一些米花回京让亲友品尝。
武冈米花是用糯米饭制成的,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淘洗数次,放置清水中浸泡发胀后,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拌上食品红,一并置于甑内(中间用隔板间开)蒸熟。然后取出摊在一个碗口大小的篾箍内,使之粘合平整均匀。每个米花约1cm厚,由红、白两层组成,上层为红米饭。将做好的米花摆在篾垫或木板上,放在阳光下晒干。白色底层若碎玉铺就,红色面层如玛瑙嵌成,远远看去,像艳丽的花朵,故称之为“米花”。
据《武冈州志》载,早在西汉,武冈民间就有逢年过节制作米花的风俗,因为米花如满月形状,又与“发”谐音,意即万事圆满,兴旺发达,因而年年除夕,家家户户都炸制米花,喜迎新春。
米花的食法有三种:一种是油炸米花,即将米花炸至膨大、脆松即可,趁热吃起来,香喷喷、脆酥酥,其味鲜美;另一种是泡米花油茶,即用油炸好的米花配上食糖、茶叶、芝麻,用开水冲成,喝起来甜津津、油滋滋,芳香可口,回味无穷;还有一种是米花丸子,即将米花回锅蒸软,拌上瘦肉泥、胡椒粉,做成米花丸子蒸熟,再配上肉汤、葱花,更是柔糯鲜嫩、清香爽口,令人大快朵颐。
武冈米花意味着团圆、吉祥、幸福和友谊,因此,武冈人逢年过节或结婚生子、生日寿庆时,都要炸制米花。客人离去时,主人也总要馈赠两个或四个等偶数量的米花,祝愿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清代贡品---湖南武冈卤菜 湖南武冈素有美食城之称,而在众多的美味佳肴中卤菜则独领风骚。卤菜有着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其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但卤菜作为民间和官场相互往来的礼品则历代相传。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卤菜,之后卤菜就列为清代贡品。 卤菜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用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制成卤水,然后将制作卤菜的原料放在卤水中反复煮浸而成。出于对卤菜传统工艺制作的保密性,各界人士知道的制作方法也只有这些,至于具体如何制作恐怕局外人士就很少有人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了。 卤菜主要由家禽家畜的肉、附件、蛋、豆类制品等制成,由于其特制的卤水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其味香、甘甜,有生津止渴、健脾胃的功效。如果你是南方人,再沾上一点武冈特制的辣油,则更有一番风味了,卤菜可用于喜庆宴席的大雅之堂,也是居民的家常便菜,同时又是旅途随身携带的美味食品。如果你在忙里偷闲,邀上几个朋友,带上几碟卤菜,在银色的月光下喝上几武冈冬令美食杯米酒,边饮边侃,那就更是人间仙境。武冈冬令美食 在记忆的屏幕里,似乎好吃的东西只有过年前后才会有。
或许是地域、养殖、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特殊条件吧,武冈冬天确实美食特多。经民间和商家的长期演练,逐渐形成一系列与众不同、风味独具、唯武冈独有的冬令美食。它们是:板鸭、红鱼、红猪大肠、腊猪小肠、猪血饼,以及各类脍炙人口的卤味。
武冈板鸭令我垂涎。是的,板鸭到处有,有的甚至十分有名。而武冈板鸭,现在也没声名在外。在充斥年节腊味的商场里,各类板鸭多多,就是不见武冈板鸭。你不必打听,打听只会令营业员惊奇:什么?还有武冈板鸭?没听说过呀!不过,板鸭曾是武冈的特产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武冈板鸭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畅销广西、贵州等地,是地方志书上记录在案的,也特别深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坎上。记得当年四牌路抢头牌的大酒馆五湖春,就是以冬笋炒板鸭这道名菜享誉四方的。板鸭是腊味,肉质硬,咸味重。但五湖春的冬笋炒板鸭,却咸淡适度,肉松骨脆,肥而不腻,清香可口,让人吃得直夸武冈板鸭顶呱呱。 武冈板鸭好,好就好在做板鸭的鸭肥和嫩。我在写本书武冈血浆鸭的一节中讲到鸭农在中秋节后,要赶着鸭群越山过界去城步、绥宁一带大山冲里放牧,让鸭子吃足了山坡上的草籽、山溪中的鱼虾、山田中的落谷。吃得肥肥实实归来时,鸭龄也不过六个来月,仍是骨头嫩脆的仔鸭。做板鸭最壮观的一幕是屠鸭。鸭农将千儿八百鸭的大鸭棚屯在山坡边,日落月出时分,点一柱香,烧一叠纸,敬完山神,然后一人捉鸭,一人主刀,只见那闪亮的小尖刀,映着微微的月光,闪电般地在鸭脖子上划一字。划一下,一只血淋淋的鸭在山坡上扑腾;划一下,一只血淋淋的鸭在山坡上扑腾……也就一两个时辰功夫吧,千儿八百肥鸭就血染山坡了。整个的尽毛、剖腹、盐腌的过程,都是夤夜由预约好的若干农户完成的,快而有序。当我们这些粗心的孩子惊讶地发现山坡边的鸭棚陡然消失,草地上多了一大摊湿漉漉发黑的血迹时,那千儿八百只被篾块撑成板状的鸭体,已列队挂在某一个四面通风的木楼上了。武冈的板鸭是风干而不是曛干的,所以水分虽没有了,却仍保持肉质的厚实和嫩软,而且色泽如腊,浅白浅黄,十分诱人。 威溪冲的冬笋嫩而肥,甜净得爱人。我一直以为用它来炒咸分重的板鸭,既可吸去油腻,又可冲淡咸味,使它肥而不腻,咸淡适中是情理中的事。只是弄不明白的何以用同样料的各家酒馆的冬笋炒板鸭,就出不来五湖春的味儿?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在武冈一中任教时才明白其中奥妙。那时一中教工食堂的厨师是年上六十的谢师傅,他手艺高,脾气大。为了让老师们吃上好菜,就是校长也让他三分。有一回,一位老师在餐厅里夸县招待所的何师傅菜炒得好,叫谢师听到了,他瓢把一摔,怒冲冲地说:“他菜炒得好?哼,我在五湖春掌瓢把时,他连剥冬笋的资格都没有。”我心中大异:剥冬笋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能要什么资格呢?几天之后,趁谢师傅年轻的老婆来了他特高兴时,我满面堆笑地问他:“谢师傅,你老的手艺高,菜炒得好,我佩服。不过你说剥冬笋也要资格怕是夸大了点吧?”谢师傅眼睛一横,道:“夸大?你当剥冬笋容易?别看你书读得好,要到五湖春去剥冬笋,还得练上两年。”他见我一副不信服的表情,轻叹一声,淡然一笑,说:“你当剥冬笋跟你读书一样容易?错了!冬笋身上最珍贵的是那层薄薄的连肉的笋衣。那东西好有一比,就像千金小姐那层贴身的内衣,你说珍不珍贵?”我信口说了句:“那留下不剥就是嘛!”谢师傅的眼睛又横起了:“留下?说得轻巧哟,做得到吗?你看来容易,以为用手一剥就行,其实不然,笋壳是一层一层紧紧包着的,剥薄了,剥不干净,剥厚了,连贴肉的笋衣也剥掉了,将笋子也糟蹋了。能不能剥好,关键是最初在笋壳上划的一刀。划浅了剥不干净;划深了会剥掉笋衣。这一刀,就不是三几个月能练得出来的。”这回轮到我叹息了。谢师傅也笑了,画龙点睛地补了一句:“笋子炒板鸭的好口味,有一半来自笋衣上!”这话似乎让我明白了一点“五湖春”的奥妙。 武冈最贴近民众,像血浆鸭那样真正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冬令美食,当属红鱼、红肉、红大肠。三红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种从湘西南的会同县买回的红米,磨成粉末腌制成的。这种红米是用大米特制的,来自何方不清楚,但似乎只有会同才有。我原以为用红米腌制红鱼、红肉、红大肠是武冈的专利,因为在以后走南闯北的几十年中,一直不曾吃得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修湘黔铁路,一次在苗寨吃饭,有一道菜是清蒸红肉,与武冈的一个样,只是味道差了点。而主人却津津乐道地强调:这是稀有的口味,外地决然吃不到。我这才想到,或许用红米制作红肉原是苗家的习俗,武冈人是从苗家学来的,起初看中的只是“红”,年节加个“红”菜,图个吉祥。是以后逐渐在制作上下工夫,才使它成了一道很具特色的美味。红肉是用纯肥肉制成;肥大肠,是用猪大肠制成。油腻是它们的特点。武冈人用黑豆豉、辣子粉、酸萝卜丝做衬底,上面扣上红肉、红大肠,文火细蒸,这样,肉、肠蒸得糜烂,油和盐都沁入酸萝卜丝,成了春节家宴中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醒酒咽饭好菜。 在这“三红”中,最让我眷恋的是红鱼,武冈人又叫榨鱼。红鱼的制作既简单又特别。选活跳肥大的鲤鱼(广东人叫鲩鱼),剖肚洗净后,抹上盐,放在盆子里过一夜,让盐渗入鱼肉内后,挂于通风处,水分晾干了,切成条状,沾匀红米粉,撒上适度的纯米酒,然后装入有渗水檐的瓦坛内(一种坛盖渗入水中可防空气进入的坛子),这样十天半月后,即可入菜。红鱼的最佳作法是用菜油煎。油要多,先猛火烧开油,待红鱼入锅片刻后,将火扭小,改用文火细煎。等鱼香扑鼻,红色转为淡黄,燥而润,脆而不干时,再撒上适量辣椒粉,放上姜末、蒜苗,翻炒片刻即成。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红鱼的滋味很有点像肯德鸡,外脆而质嫩。它比肯德鸡更胜一筹的是,肯德鸡的骨头是硬硬的,红鱼中的刺却变得又脆又软,脆得让你感觉不到鱼是有刺的。如当下酒菜,因它的脆、爽、香、软,正合酒的清、醇、滑、冽,特别能助酒兴;假若再配以花生米,就更是酒中的天作之合了。如用来咽饭,姜末、辣椒粉等佐料的功能,特开胃口,特引食欲,只须撕咬小量红鱼,就可吞下大口米饭。如是,只一小块红鱼,就足可送下大碗米饭。饭罢,仍叫你端着空碗,望着鱼碟,仍恋恋难舍。 在武冈冬令美食中,还有猪血饼和腊猪小肠。猪血饼是用猪血、压干水份的新鲜豆腐和斫碎的去皮五花肉,捣碎揉烂,做成厚饼,再以烟火曛制而成。它不是武冈所仅有,邵阳市也很盛行。一过立冬,邵阳市的豆腐店就大忙了,屠案边定猪血的盆、钵也排队了。各家各户的大嫂子、大婶子们面绽得意的笑,一个个来去匆匆地大显身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架有木渣火盆、烘箱。那一片片袅袅的烟雾,飘出人们的欢笑,也曛出了市场管理员们的烦恼。城市环保的要求,与民风民俗相忤,令他们颇有左右为难之感。猪血饼的制作方法武冈、邵阳大体一样,只是邵阳人叫法不一样,他们是叫“猪血粑”。或许是揉制功夫、曛烤的火候、配盐的适度、加血的分量等的差别吧,我总觉得武冈的猪血饼较之邵阳的猪血粑要软嫩可口得多。 腊猪小肠则是武冈的独特腊味。一头猪只一副小肠,湿称也就三两斤。屠宰场的,大都被收购做香肠去了,只有农家自宰的猪能留下小肠。所以它的量极少。 也只有农家自宰猪留下和小肠做的腊肠,才好吃,吃起来也才放心。首先,屠宰者在从肚油上分割小肠时,会留较多的猪油;其次是翻洗时翻得彻底,洗得干净。这种腊肠,都是吊在柴火灶膛上,让烟火自然曛成的。它色泽黑红,无名指粗细,硬挺挺的如钢条。食用时,先洗净,切成小节,盛在盘里猛火蒸软就成。蒸好了的腊小肠,油香诱人,看来胀鼓鼓的,咬上去脆又软,且有一点咸净的油水飚入口腔,助你咀嚼,且越嚼越是滋味无穷。真个是用它下酒,世上少有。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来,每当隆冬围炉独酌,总会想到它,不免满齿生津。有时参加宴请,见佳肴满席,总觉缺了佐酒好菜,心想,如有腊小肠一碟,会有多美呀!只可惜纵有千金,也难求得,终成了二十多年来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卤味,可算是名声在外的武冈美食了。现下,虽说包装太多模仿气,但毕竟带有新时尚色泽的“武冈卤味”,已在全国各地不断拓展市场,产品也不断增多,猪身上的有瘦肉、肚、肝、舌、耳、腿、尾巴;牛身上的有肉、百叶、蹄筋;鸡、鸭、鹅身上则有腿、翅、肫、爪、蛋等等,还有价廉物美的卤豆腐。武冈的卤味,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香味俱佳,在各类筵宴上,率先捧出一个武冈卤味拼盘来,是能大大刺激酒兴的。卤味与酒的联姻,可说是天设地造。在武冈,端起酒杯,难免自然一声叹:要有卤菜多好!或者是面前摆了卤菜,必会生出新的欲望:何不好事做全,来瓶好酒!卤味的确是酒的良友。特别是卤鹅翅、卤鹅掌,简直是下酒的珍品。它究竟是怎么个好吃法,我品味老半天,也无法传神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只觉得当牙齿撕下一块香喷喷的肉后,还来不及咀嚼,就迫不及待地要喝酒。酒一入喉,就顾不得斯文了,两只五爪金龙随之行动起来,吃得连最有趣的话题都会嘎然中止。在品种多样的卤味中,小时候我最喜爱吃的是卤猪尾巴。我七、八岁时,患有严重结核病的母亲被隔离到农村疗养去了,将无人照管的我,交给了小学一个姓顾的校工代管。夜里肚子饿了,我常偷着哭,老顾就悄悄给我买条卤猪尾巴来。猪尾巴便宜,有嚼头,能解馋,特别是里面的那一排尾骨,细而嘣脆,让我咬得嘎嘣嘎嘣响,煞是有味,引我怀念。直到古稀之年,仍旧情难忘。每当想起,耳边仍有“嘎嘣”声。一次,有朋友自武冈来,问我需要什么,我说,如方便,哪天给我带条卤猪尾巴来!果然不久后就有人带给我一条卤猪尾巴。我兴致勃勃地让妻将它蒸热,又倒了杯四星开口笑,只想美美地享受一回。那晓一口咬下去,牙齿硌得生痛,猪尾巴却没咬断。方晓年岁不饶人,那卤猪尾巴的美味,只能是永远萦回在心坎里的美好回忆了。 湖南美食-武冈食文化 武冈有许许多多其他地方不曾有的好东西,其中最突出的是吃食,非常诱人,非常有特色的吃食
现在,武冈的米粉和卤味渐渐名声在外了,在长途班车上,在招待所里,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都说武冈的米粉好吃,一下车我就去吃米粉!”“屋里的那位嘱咐了,一定得带点武冈卤味回去孝敬她那爱几杯的老爹!”常住武冈或到过武冈的人象唱民谣似地可随口念出一大串武冈的吃食名点。什么“太平门的洗沙(即豆沙)包子、南门口的米粉、水南桥的米豆腐、旱西门的蕨粑粑、老南门的烤红茹、骧龙桥的油炸粑、四牌楼的卤味、高庙下的发糕(即米糕)”。什么刘满驼的凉米粉、鸡丝馄纯;陆二吾的绿豆糕、玉壶春的大片牛肉面、火神庙的蒸蛋糕。听听这一串名词,也叫人垂涎
武冈的吃食好,好就好在价廉物美,雅俗共赏。而且花色翻新,品种繁多。比如油炸粑:有油炸红茹粑、油炸豌豆粑、油炸暇公粑、油炸菜粑粑、油炸粮粑、油炸咸糍粑等等。比如米豆腐:就有凉米豆腐、肉汤米豆腐、油炸米豆腐等。比如米糖:就有白米糖、红米糖、芝麻米糖、脆糖、柚子糖、糯米糕糖、包谷糕糖等等。比如米粉:有素粉、猪肉丝粉、猪肝粉、牛肉粉、鱼粉等等。比如发糕:就有杯子糕、方糕之分。这些都是平民百姓极喜爱的食品。小学生上早学,或两块杯糕,或一个油炸咸糍粑,或一个糖滴滴的烤红茹,便是称心如意的好早点
至于档次稍高的卤味,更是五花八门,无论是鸡、鸭、鹅、牛、蛋、豆腐等类,都可入卤。其中的鸡鸭鹅的脚爪、翅膀和猪耳朵、猪尾巴,都是下酒佳肴。还有一些外地少见的风味特产,如米花、青豆、空心月饼、揪粑等等。一碗香喷喷的米酒,一个鸡爪子,或鸭掌子,或鹅翅膀,便可吃得脑门发烧,嘴巴流油。用青豆就酒,更是妙不可言,再抿口自酿的米酒,无论是劳力者或劳心者,都能享受到那种微醺的悠悠快意。
自然,更精致更可口的吃食是属于小康水平的。象火神庙的蒸蛋糕,玉壶春的冬笋丁炒板鸭,刘满驼的鸡丝馄饨,陆二吾的绿豆糕,九华园的烤乳猪,双麻荸荠丸等,无论用料、制作,都是十分讲究,价格也合理。
武冈吃食好,用料实在,做工细致、讲究。如油炸莱粑粑,只不过是用米浆、胡萝卜、韭菜之类的炸成,由于米浆磨得细、胡萝卜切得极薄,盐、香料、辣椒味加得匀而得当,吃起来特别是香脆可口;又如米花,只不过是糯米煮熟晒成,由于糯米是选极好的品种,饭蒸得不硬不软,制作时不热不凉,不松不紧,油炸时火大油开,吃起来便能落消融,香味扑鼻;又如空心月饼,是用极细的灰面,插得薄如纸,芝麻撒得匀,火候恰到好处,吃起来又香又脆;又如烤红茹,红茹要选黄心的,先要晾在高处风干水份,然后洗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再用文火慢慢烤,做到皮不见烧,糖朝外冒,真是又香又甜,老少咸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