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百度发图有限制(最多10张)所以我就把诸葛的八阵图发给你了,这八阵图是后期中国阵法的精髓所在,再怎么复杂的阵法也不出八阵。而八阵图的说明很明确的告诉你如何部兵了,只要你看得懂的话
〈天覆阵赞〉
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内外之分为第一变
外之分,变为天覆阵。有风无云。用总阵外面之队,以右天冲二队列前,居正南。以东南、西南风各二队,列天冲两维。以左、右天衡各四队,列前中。以左右天前、後冲各二队,列两端。以左、右後天衡各四队,列後中。以左天後冲二队,列後。以东北、西北风各二队,列後两维。谓风附天而形圆也。
〈地载阵赞〉
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内之分,变为地载阵。有云无风。用总阵中间之队,以左地後冲三队列前,居正北。以东北、西北云各二队,列地後冲两角。以左、右後地轴各三队,列左、右、中。以左、右前地轴各三队,列後地轴之左右。以左、右前地後冲各三队,列地轴之两端。以右地前冲三队,列後。以东南、西南云各二队,列地前冲两角。谓云附地而形方是也。
〈风扬阵赞〉
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挠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左右之分为第二变
右之分,变为风扬阵。有风无云。用总阵右一半队,以右天前冲二队列前,居正西。以西北、西南风各二队,列天前冲两维。以右前地轴三队,列前中。以右前、後天(冲)〔衡〕各四队〔二〕,列地轴左右。以东北、东南风各二队,列衡两端。以後地轴三队,列後中。以右地前、後冲各三队,列地轴两维。以右天後冲二队,列後。谓风附衡而形锐是也。
〈云垂阵赞〉
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击,云能晦冥。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左之分,变为云垂阵。有云无风。用总阵左一半队,以左天後冲二队列前,居正东。以左、右地前後冲各三队,列天後冲两维。以左後地轴三队,列前中。以左前、後天衡各四队,次列後地轴之左右。以左前地轴三队,列天衡之中。以东南、东北云各二队,列天衡两端。以左天前冲二队列後,居正西。以西南、西北云各二队,列天前冲两维。谓云附衡而形有聚有散也。
〈龙飞阵赞〉
天地後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象名为龙。
前後之分为第三变
後之分,变为龙飞阵。有云无风。用总阵後一半队,以东南、东北云各二队列东南,为两翼。以左後天衡四队,列前为首。以左天後冲二队,列天衡次。以左地後冲三队,列天冲次。以左、右後地轴各三队,列地冲中。以右地後冲三队,列地轴次。以右天前冲二队,列地冲次。以右天冲四队,列後为尾。以西南、西北云各二队,列衡二维,为翼。谓云从龙而形象龙也。
〈虎翼阵赞〉
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前之分,变为虎翼阵。有风无云。用总阵前一半队,以西北、西南风各二队,列西北二维,为前足。以右前天衡四队列前,为首。以右天前冲二队,列天衡之次。以前左、右地轴各三队,列中之左右。以左、右地前冲各三队,列地轴两厢,为翼。以左天前冲二队,列地轴之次。以左前天衡四队列後,为尾。以东北、东南风各二队,列天衡二维,为後足。谓风从虎而形象虎也。
〈鸟翔阵赞〉
鷙鸟将抟,必先翱翔。势凌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四隅之分为第四变
东北、西南二隅,变为鸟翔阵。有云无风。用总阵二隅之队,以左天後冲二队列前,居东北,为首。以右天前冲二队列後,为尾。以左後地轴三队,列天冲右。以右前地轴三队,列天冲左。以左後天衡四队,列地轴右〔三〕。以右前天衡四队,列轴左。以左地後冲三队,列天衡右。以右地前冲三队,列天衡左。以东北、东南云各二队,列地冲右,为羽翼。以西北、西南云各二队,列地冲左,为羽翼。谓云附冲而形象鸟翔也。
〈蛇蟠阵赞〉
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遶,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後变常山,首尾相因。
西北、东南二隅,变为蛇蟠阵。有风无云,用总阵二隅之队,以右後地轴三队列前,居西南,为首。以右前地轴三队列後,为尾。以右後天衡四队,列地轴右。以(右)〔左〕前天衡四队〔四〕,列地轴左。以右地後冲三队,列天衡右。以左地前冲三队,列天衡左。以右天後冲二队,列地冲右。以左天前冲二队,列地冲左。以西北风二队,列天冲右。以西南风二队,列天冲左。以东北风二队,列西北风右。以东南风二队,列西南风左。谓风附轴而形象蛇蟠也。
磐龙缠炉 复制整理,欢迎追问
2013-03-28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
《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
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
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大清楚怎么搞的。
大概的阵型就是这样,要是想看怎么排兵布阵真是无能为力,不过以前玩过的三国群英传系列游戏里有这样的,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