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出没的动物有那些?
夜鹰、蝙蝠、猫头鹰、鼠狐猴、美洲獾等。
1、夜鹰
夜鹰,鸟类,全世界共89种,我国有7种,有时也包括美洲夜鹰亚科的种类(参阅美洲夜鹰条),甚至指整个夜鹰目的种类。 真正的夜鹰除新西兰及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外,几乎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区。有灰、褐或红褐的保护色。食会飞的昆虫,夜间在飞行中将其捕食。
2、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3、猫头鹰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
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4、鼠狐猴
鼠狐猴为灵长目,猴科(或倭狐猴科)鼠狐猴属,学名Microcebus murinus。鼠狐猴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岸潮湿林地和草丛中,而另一类(M.rufus)则产于该岛东部和北部。
群居,晚上活动和觅食。小鼠狐猴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岸潮湿林地和草丛中,而另一类(M.rufus)则产于该岛东部和北部。
5、美洲獾
美洲獾(学名:Taxidea taxus)体长52-87厘米,尾长10-16厘米,体重4-12千克,雄性远大于雌性。体色灰或红,喉部白色,脸部有黑色块。腿短,前爪长而锋利,后爪较短。主要以啮齿动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吃鸟类、蛇类和昆虫,善于挖洞。
晚上较活跃,但白天有时也会出来活动。不冬眠,但冬天活动较少,一般只在相对温暖的天气里出外活动。一般独居,夏季交配季节成对活动,深冬于地穴中产仔,每胎1-5仔。由于农地的开发,数量呈下降趋势。分布于北美洲。
1.湿生无脊椎动物
蚯蚓、蛞蝓、鼠妇、马陆等
2.哺乳动物
狼、鼯鼠、鼠等
3.鸟类
鸮、鸱鸺、夜鹰等。
4.蜥蜴类(守宫)和昆虫
蜥蜴类(守宫)以及多数昆虫等均为夜行性动物。其中,夜行性哺乳动物起源于中生代的夜 行性哺乳类,多为色盲,由于适应夜间生活,晶状体大而无色,视觉敏锐,嗅觉发达。
2013-03-28
夜行性夜行性动物--蝙蝠、蚯蚓、蛞蝓、鼠妇、马陆、 马陆 鼠妇、狼、鼯鼠、鼠等 棕鼯鼠
狼、鸮、鸱鸺、夜鹰、 鸱鸺(猫头鹰)、蜥蜴类(守宫)和昆虫
蜥蜴类(守宫)以及多数昆虫等均为夜行性动物。其中,夜行性哺乳动物起源于中生代的夜行性哺乳类,多为色盲,由于适应夜间生活,晶状体大而无色,视觉敏锐,嗅觉发达。
这类动物每天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部分具有发光器官,对雌雄交配有所辅助。
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是一种避敌行为。这是夜行性动物与昼行性动物(diurnal animals)相区别的根由。
夜行性动物之所以会在夜晚出没,有些是因为捕食的动物也在夜晚出没,有些则是有灵敏的感官,适合在晚上出没。夜行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和草食性的,并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们仍然具备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觉性
1、夜鹰
夜鹰,鸟类,全世界共89种,我国有7种,有时也包括美洲夜鹰亚科的种类(参阅美洲夜鹰条),甚至指整个夜鹰目的种类。 真正的夜鹰除新西兰及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外,几乎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区。有灰、褐或红褐的保护色。食会飞的昆虫,夜间在飞行中将其捕食。
2、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3、猫头鹰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
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哺乳动物,如:狼、鼯鼠、鼠等 棕鼯鼠等;
鸟类,如:鸮、鸱鸺、夜鹰等;
蜥蜴类(守宫)和昆虫,蜥蜴类(守宫)以及多数昆虫等均为夜行性动物。其中,夜行性哺乳动物起源于中生代的夜行性哺乳类,多为色盲,由于适应夜间生活,晶状体大而无色,视觉敏锐,嗅觉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