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是每年农历固定的日子吗?
不是的。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黄经的固定位置,与农历日期没有对应关系,与公历基本吻合,但有1-2天的波动。
但是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所谓阴阳历,就是既能反映月相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回归年的历法。这就是为什么农历需要用闰月来调整,使农历一年的平均值可以反映出回归年。
二十四节气本质上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进行视运动的24个固定位置(黄道均分成24分,每份15°)。其中四个最重要的是:春分(黄经0°,昼夜平分),夏至(黄经90°,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秋分(黄经180°,昼夜平分),冬至(黄经270°,影子最长,夜晚最长)。
在观测出二分二至之后,其余的节气都可以推算出来。所以每个节气的间隔大致为365/24=15天(实际上地球公转不是匀速,所以并非简单除法)。但是节气是一个精确的黄经度数,所以节气实际上是一个精确的时间,而不是一个日子。只是说节气落在某日,这个日子就被称为某某节气。
顺便说一句,农历置闰是要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的。
公历是阳历,就是不反映月相,只反映回归年。所以公历和二十四节气可以很好的匹配上。但是由于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并非是恰好15天,而格里高利历本身每月的日期也不是平均分布。所以就会出现1-2天的波动。就是二十四节气歌中所说: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2013-03-30
24节气也是中国历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才会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子最长的那一天称为夏至。日子最短的那一天称为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各12小时的两天称春分和秋分,二至二至分在春秋时就已经知道了。其余20个节气,到汉初才完备。西洋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等。我国的24节气中,12个为气,12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所以气又名中气。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惊蛰为2月之节,春分乃2月之气等等。24节气一个循环,即是从立春到立春,或是冬至到冬至,有365天又1/4,一节一气平均乙。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闰月。
以上所述是中国农历对于阴阳历的安排。中国农历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统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此于计算极不方便。(竺可桢)
参考文献:见陈洪茂《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2013-03-30
季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清明
4月4--6日谷雨
4月19--21日夏
季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芒种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日--24日秋
季立秋
8月7--9日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冬 季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1.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
2. 二十四节气是黄经的固定位置,与农历日期没有对应关系,与公历基本吻合,但有1-2天的波动。
3. 二十四节气是可以通过观测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