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文天祥传阅读及答案
2013-03-31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亡,吾分一死矣分:按照本分
B.留梦炎不可可:赞成
C.遽麾之退麾:指挥
D.天祥临刑殊从容殊:非常
【 答案】C(挥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与俱入崖山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①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①置吾十人于何地 ②赵尝五战于秦
D、①南向而死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A【与;介词,和。B、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于:介词;在/介词,和、同;D、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文天祥舍生取义、宁死不降的一组是( )
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③国亡,吾分一死矣
④天祥出,复号召江南
⑤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⑥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 答案】B(④是留梦炎不赞成释放文天祥的话;⑤是进言的人主张杀了文天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B.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的途中,文天祥绝食八天求死,但没有死。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推荐文天祥,说他是难得的人才。
C、元世祖本来打算释放他,但是留梦炎不赞成这样做。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入宫中,问他有何心愿,文天祥表明自己的态度,元世祖仍不忍心赐他一死,就让他退下了。
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 答】案C(是留梦炎不赞成王积翁等人联名保释文天祥的计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2)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溯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甲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与文天祥一起进入崖山,让文天样写信招降张世杰。丈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之邦,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之邦,这可以吗?“张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招降信,丈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只好讪笑着作罢。崖山被元军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户,绝食八天,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但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护送人迅即把池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土文天祥的。“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旨意,文天祥说;“国家已经灭亡,以死报国是我的本分。”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出去后,又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于是这件事被搁浅。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翻出来,(元世祖犹豫了)没有释放成。至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会有变故。不久,中山有个狂人自称“宋朝皇帝“,拥有一于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元世祖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挥手让他退下。进言的官员们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赐他一死的请求。不久又下诏书制止,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
“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于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1、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2、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
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3.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
2013-03-31
2、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跟、和,均为介词)
3、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
4、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5、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