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都有那些抗金功绩?
展开全部
从金史看岳飞的功绩
从金史看岳飞的功绩
-
换个角度看岳飞————————《金史》中的岳飞及浅析
从前看了好多关于岳飞的帖子,但是大多数是出自《宋史》和《说岳全传》来解释岳飞抗金,而到现在我还很少发现有从金朝这个角度来论述岳飞的,今天我将以金史为主,参以宋史和其他史料来考证岳飞的军事行动和发表我对历史的一些评价:
(一)《金史》本纪之岳飞史料
岳飞与金军作战主要在熙宗朝,因此我们要查阅《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这里说的是在金军收复曾经还给南宋的河南 陕西地后宋的军事行动,考《宋史》列传124《岳飞传》,因为天眷三年当南宋之绍兴十年,在绍兴十年《岳飞传》记载“十年,金人攻拱、亳,刘锜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宋史与金史吻合,考列传128《张俊传》记载“十年,郦琼在亳州,俊以大军至城父,都统制王德下符离,乘胜趋亳与俊合。俊引军入城,金人弃城遁,父老列香花迎俊,遂复亳州,留统制宋超守之。俊引军还寿春,进少师,封济国公。”可见张俊参加了北上的军事行动。考列传123《韩世忠传》“十年,金人败盟,兀术(完颜宗弼)率撒离曷、李成等破三京,分道深入。八月,世忠围淮阳,金人来救,世忠迎击于泇口镇,败之。又遣解元击金人于潭城,刘宝击于千秋湖,皆捷。”此三人记载宋史与金史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可足为信史。
考《宋史》本纪26《高宗本纪》绍兴十年“六月甲辰朔,以韩世忠太保,张俊少师,岳飞少保,并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再次印证了《金史》记载的可信性。
(二)完颜宗弼传之岳飞史料
在岳飞的主要军事行动中遇到的金朝最强大的对手是完颜宗弼,因此《宗弼传》值得重视,案《金史》77《宗弼传》关于岳飞的记载有如下,系于天眷三年事有“宗弼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这里两次提到了岳飞,但是记载却大可令人质疑。因为这里至少没有记载我们所熟知的顺昌 郾城 颖昌等诸大战,而且弄的一点痕迹都没有,仅仅用一句“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就一语带过,这时人们会问《金史》是不是有讳败的嫌疑啊,不用着急。向这种出自众人之手的大型史书,想要造假是很难的,即使这个列传里没有,在其他列传也会找到。只要仔细查阅即可,关于这个情况,我认为同金史的编纂过度依赖金朝的实录有关。稍后我们会看到的。
(三)其他列传的关于岳飞之史料
(1)《金史》卷81之《王伯龙传》在系于随完颜宗弼南下经略江南的战役中记载这么一段史料“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这是《金史》中出现的击败岳飞的史料,考同书《宗弼传》记载“将至江宁西二十里,宋杜充率步骑六万来拒战,鹘卢补、当海、迪虎、大合击破之。”那么对照宋史又如何呢,考《岳飞传》记载“时命充守建康,金人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杜)充遣飞等迎战,王躞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宋史这里只是说岳飞“力战”而没有谈到结果。
但是随后记载“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为了突出岳飞军队的纪律严明记载的这个事说明他也在“退”军之内。但是这场战役并不是岳飞的责任,毕竟他不是主将。
(2)《金史》卷84之完颜昂(奔睹)传记载“天眷元年,授镇国上将军,除东平尹。明年夏,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勒兵袭之,至清口,飞众泛舟逆水而去。时霖雨昼夜不止,昂乃附水屯营。夜将半,忽促众北行。诸将谏曰‘军士远涉泥淖,饥惫未食,恐难遽行。’昂怒不应,鸣鼓督之,下令曰:‘鼓声绝而敢后者斩。"遂弃营去,几二十里而止。是夜,宋人来劫营,无所得而去。诸将入贺,且问其故。昂曰:‘沿流而下者,走也;溯流而上者,诱我必追也。今大雨泥淖,彼舟行安,我陆行劳。士卒饥乏,弓矢败弱,我军居其下流,势不便利,其袭我必矣。’众皆称善。岳飞以兵十万围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余,守将惧,遣人求救。昂曰:‘为我语守将,我尝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堑深丈余,可速实之。’守将如其教,填之。岳飞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备,遂止。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
我当年对这个史料是深信不疑的,至少在读完了这个列传后岳飞在我心目中那种无战
不胜的形象就消失了,后来关于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很多书,一般来说宋史和金史的学者对这个问题一般持回避态度,邓广铭的《岳飞传》没有提到这个问题。还有的宋史学者以年数不对来否定,因为天眷二年是宋金两国的和谈之年,那年金朝在完颜昌的主导之下同宋朝议和,答应给宋河南 陕西地。也就是说宋朝和金朝在那一年没有发生战事,考宋史岳飞传,天眷二年当南宋之绍兴九年,在那年岳飞只是提醒宋高宗不要和议,金朝可能背盟。没有任何作战的记载。但是在金史中的确有系年的错误,因此治辽金史者多采取模糊的态度,比如说周峰先生的《完颜亮评传》中说完颜昂“曾经和宋朝大将岳飞对阵”考《金史》《地理志》,东平为宋之郓州,邳州为宋之淮阳军,在岳飞传中没有他到过这两地的记载。本人对此思考良久,因为没有新的史料(我只有《宋史》《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书),只能继续待考下去。不过也作为关于岳飞的记载发在这里。
(3)《金史》卷68之阿鲁补传记载“宗弼复河南,阿鲁补先济河,抚定诸郡,再为归德尹、河南路都统。宋兵来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鲁补,与许州韩常、颍州大臭、陈州赤盏晖、皆会于汴,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三州,旁郡皆响应。”这是天眷三年的事,案〈金史〉之〈地理志〉“许州,下,昌武军节度使。宋颍昌府许昌郡忠武军。”就是宋之颖昌,郾城为其所辖。“陈州,下,防御使。宋淮宁府淮阳郡镇安军”“ 颍州,下,防御。宋顺昌府汝阴郡。”可见岳飞确实收复了颖昌和郾城。但是这段史料也有问题,顺昌当时在宋军的掌握中,〈宋史〉列传125之〈刘锜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归三京,充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所部八字军才三万七千人,将发,益殿司三千人,皆携其孥,将驻于汴,家留顺昌。”顺昌并没有归属金军,而〈金史〉把刘锜当作刘光世,也是一误。从这里可以证实〈宗弼传〉的记载不属实。
(4)〈金史〉卷82之〈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其中二年应为三年之误。考〈金史〉〈地理志〉鄢陵在南京(开封)的管辖之内,要在颖昌之北,不少人拿它来作为朱仙镇大捷存在的证据,他们认为,鄢陵在朱仙镇的南方,而宋军的护粮队伍都出现在朱仙镇的南方了,那么他当然是有的了,在宋史学界有两种看法,邓广铭认为朱仙镇大捷纯属岳珂(岳飞之孙)杜撰,并做了详细的考证,在〈邓广铭治史从稿〉中,而王曾瑜认为确有其事。邓广铭先生从宋人的大量史书中没有查出朱仙镇大捷的记载,只见于〈金陀粹编〉一书予以否定。
〈中国通史〉采取了记载是“宋人的记载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可能只是一场遭遇战,但是岳珂和其他人将战果无限夸大”,我个人认为在宋军逼近开封的情况下,金将仆散浑坦敢于主动出击还深入侦察,可以证明金军并没有有些宋人记载那样完全失去斗志。
(5)〈宋史〉岳飞传有这么一段史料“飞乃遣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布经略西京、汝、郑、颍昌、陈、曹、光、蔡诸郡;又命梁兴渡河,纠合忠义社,取河东、北州县。”
“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让我们看看这些人在〈金史〉中的记载吧。
李兴一路,见于〈金史〉卷79之李成传记载“宗弼再取河南,宋李兴据河南府。成引军入孟津。兴率众薄城,鼓噪请战,成不应。日下昃,兴士卒倦且饥,成开门急击,大破之。”
然后双方在洛阳地区展开争夺,转引陶晋生先生的〈岳飞与完颜宗弼〉一文“七月,岳飞部将张应、旱清复西京,李成遁走。李成数为李兴所败,向宗弼求援,宗弼遣援军蕃汉军数万人前往。李兴以众寡不敌,遂弃城奔永宁的白马山。”可见双方是经过反复争夺的胶着状态。
李宝 孟邦杰的两路见于〈徐文传〉“宗弼复取河南,文破宋将李宝于濮阳、孟邦杰于登封。”可见岳飞派出的这几路并非各个都是顺利的。
(6)《宋史》《岳飞传》记载金朝在得知岳飞大捷的消息后北方人民涌动“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乌陵思谋在《金史》中无传,他叫做乌林答赞谟,我参考了周峰的《金代前期重臣乌林答赞谟探赜》,里面引自《大金国志》和《三朝北盟会编》的类似记载有在天眷三年(1140)“太行义士夜破怀州万善镇,去怀二十里,州人大恐,本州守乌陵思谋率军民保城。既旦,集父老于庭,谕之曰:‘尔等知破万善镇之人否?南宋官军耶?太行盗贼耶?’父老皆曰:‘太行盗贼。’思谋曰:‘尔等既知非南宋军,则各抚谕子弟及闾里丁社,慎无得扇摇妄动,恐盗贼不能保尔,反害生灵。若南宋军来,则不必尔等为计,我当纠率郡人,开门纳王师矣。’于是酒劳之而散。思谋自穹庐内乱之后,太行啸聚蜂起,每终夜辗转无寐,或披衣而坐,喟然叹曰:‘可惜官人,备历艰险,以取天下,而今为数小子坏之。我未知死所矣。’官人呼粘罕。时乃割地之初,以大河为界,北方盛传南帝亲征,民间往往私结徒党,阴置军器,以备缓急。沿河州郡尤为流言所惑,至于昼为罢市,夜或披衣以伺风声者。思谋时守河内,地当要冲,自揣势削身危,常怀疑惧,万善又为义士所破,故假以抚谕为名,露其心腹哀鸣,以结彼人,又为播达宋朝,以为先容耳。””
可见在岳飞的北上的军事行动下,北方确实发生了一些人民的暴乱,但是乌林答赞谟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保住他的守卫地,《岳飞传》说的“纳降”恐怕指此,但这是诓骗之辞,是为了稳定人民形势然后进行分化瓦解所用的招数,而《岳飞传》把他当作岳家军的声威所至。就有些不当了。
(7)《金史》卷66之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但是根据《岳飞传》记载“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说明岳飞在这场战役中没有同金军交手,当时在这一带的军队是宋将张俊 王德 杨沂中等。宗秀击败的应该是他们的军队。
(8)在金朝人的眼里,岳飞是因为“见忌”而被杀的,而不是秦桧。————-见卷98之《完颜纲传》
这时已经是宋金在宋宁宗 金章宗时,宋朝发动北上的军事行动,遭到金军猛烈反击,连连败退,金朝把战事扩大到宋境内,招降宋朝的大将吴曦,给他去了一封劝降书,书里首先描绘了吴曦祖先的战绩“时则乃祖武安公玠捍御两川。洎武顺王璘嗣有大勋,固宜世胙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辅,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十世宥之。然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自古如此,非止于今。”然后为吴曦个人角度出发,处处为其着想,说明了宋帝的不信任,并拿岳飞与之相比“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故智者顺时而动,明者因机而发,与其负高世之勋见疑于人,惴惴然常惧不得保其首领,曷若顺时因机,转祸为福,建万世不朽之业哉!”
不久吴曦即降金,可见招降书的威力,不过也道出岳飞在金朝人中的地位“威名战功暴于南北”,而金朝人的看法比宋人眼光大,直接指斥为宋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和猜忌防范,秦桧不过是高宗杀岳飞的催化剂而已。
(三)评价
关于岳飞的问题已经争执了很长时间,但是还没有争执出个结果了,有好多人认为光凭岳飞一人之力即可收复中原,我不同意,岳飞固然是大英雄,但是不能神化。为什么不能呢,辽宋西夏金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我们现在歌颂统一,但不能忽视那个时代分裂的合理性,那个时代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而宋虚弱因为使得金朝非常容易得手,这让许多热中于比较“综合国力”的人大跌眼镜。但是我们不能不忽视一个问题,南宋完全继承了北宋的衣钵,承载着大量的腐败因素,请看《文献通考》的以下记载:
“吁田 湖田,多起于政和以来,其在浙者,隶应奉局,其在江东者,蔡京 秦桧相继得之,大概今之田,昔之湖,徒知湖中之水可沽以为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主其事者,皆近幸权臣,是以委临为壑,利己,困民,皆不复问”在国家需要中兴的时刻,这些权臣着急去兼并土地,大捞一笔。
“盖中兴以来,朝廷之经费日困。则不免上供于外,别立名色,以取之州郡,如经总制,月桩钱之类是也,州郡之事力有限,不免于常赋之外,别立名色,以取之百姓,如槲面米,头子钱之类是也”
“自有天地,而财用之多,未有今日之比”“虐用其民”“百姓不胜诛求之苛”在国家需要团结百姓之时,却抓紧搜刮百姓,弄的民怨沸腾,如何获胜。
“按,建炎中兴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政不肃所至”大将“论其官,则兼两镇之重”“论其家,则金帛充盈,锦衣肉食”军队的成分“……避赋役,免门户者往焉,纳贿赂,求官爵者往焉,有过咎不得仕者往焉。犯刑实,畏逮捕者往焉,违科举,失士业者往焉。则又有乡党故旧之人,百工手艺之人,方技术数之人,音乐 *戏之人,彼所以辐辏萃集者,非有势庇之乎?非有利聚之乎?”这样的军队又能如何去作战,这就是注定了岳飞这样的英雄在这种腐败的环境下,只有他能顽强地作战,为南宋创造一些军事奇迹,但是没有全国的支持,而当他触及到南宋的逐渐巩固的皇权时,高宗以金朝制约大将,以大将制约金朝,一旦有打破平衡的迹象,则不免遭诛。
对于金朝,岳飞也是有影响的,由于他的努力抵抗,使得金朝不得不不断进行改革,我们发现在岳飞进军的时间前后,金朝的一系列新政浮出水面,包括“天眷新制”“皇统改革”“正隆官制”等,逐渐确立了农业和中原本位的政策,北方人民抗金形势趋于缓和,生产开始恢复,人口开始增加,为大定小康打下基础。
文章来源:铁血论坛
--------------------------------------------------------------------------------
-- 作者:科学万岁
-- 发布时间:2005-9-2 17:45:00
--
“逐渐确立了农业和中原本位的政策,北方人民抗金形势趋于缓和……”
=================================
正所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假使日本征服中国,十几年后中国人也会这样生活
从金史看岳飞的功绩
-
换个角度看岳飞————————《金史》中的岳飞及浅析
从前看了好多关于岳飞的帖子,但是大多数是出自《宋史》和《说岳全传》来解释岳飞抗金,而到现在我还很少发现有从金朝这个角度来论述岳飞的,今天我将以金史为主,参以宋史和其他史料来考证岳飞的军事行动和发表我对历史的一些评价:
(一)《金史》本纪之岳飞史料
岳飞与金军作战主要在熙宗朝,因此我们要查阅《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这里说的是在金军收复曾经还给南宋的河南 陕西地后宋的军事行动,考《宋史》列传124《岳飞传》,因为天眷三年当南宋之绍兴十年,在绍兴十年《岳飞传》记载“十年,金人攻拱、亳,刘锜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宋史与金史吻合,考列传128《张俊传》记载“十年,郦琼在亳州,俊以大军至城父,都统制王德下符离,乘胜趋亳与俊合。俊引军入城,金人弃城遁,父老列香花迎俊,遂复亳州,留统制宋超守之。俊引军还寿春,进少师,封济国公。”可见张俊参加了北上的军事行动。考列传123《韩世忠传》“十年,金人败盟,兀术(完颜宗弼)率撒离曷、李成等破三京,分道深入。八月,世忠围淮阳,金人来救,世忠迎击于泇口镇,败之。又遣解元击金人于潭城,刘宝击于千秋湖,皆捷。”此三人记载宋史与金史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可足为信史。
考《宋史》本纪26《高宗本纪》绍兴十年“六月甲辰朔,以韩世忠太保,张俊少师,岳飞少保,并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再次印证了《金史》记载的可信性。
(二)完颜宗弼传之岳飞史料
在岳飞的主要军事行动中遇到的金朝最强大的对手是完颜宗弼,因此《宗弼传》值得重视,案《金史》77《宗弼传》关于岳飞的记载有如下,系于天眷三年事有“宗弼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这里两次提到了岳飞,但是记载却大可令人质疑。因为这里至少没有记载我们所熟知的顺昌 郾城 颖昌等诸大战,而且弄的一点痕迹都没有,仅仅用一句“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就一语带过,这时人们会问《金史》是不是有讳败的嫌疑啊,不用着急。向这种出自众人之手的大型史书,想要造假是很难的,即使这个列传里没有,在其他列传也会找到。只要仔细查阅即可,关于这个情况,我认为同金史的编纂过度依赖金朝的实录有关。稍后我们会看到的。
(三)其他列传的关于岳飞之史料
(1)《金史》卷81之《王伯龙传》在系于随完颜宗弼南下经略江南的战役中记载这么一段史料“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这是《金史》中出现的击败岳飞的史料,考同书《宗弼传》记载“将至江宁西二十里,宋杜充率步骑六万来拒战,鹘卢补、当海、迪虎、大合击破之。”那么对照宋史又如何呢,考《岳飞传》记载“时命充守建康,金人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杜)充遣飞等迎战,王躞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宋史这里只是说岳飞“力战”而没有谈到结果。
但是随后记载“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为了突出岳飞军队的纪律严明记载的这个事说明他也在“退”军之内。但是这场战役并不是岳飞的责任,毕竟他不是主将。
(2)《金史》卷84之完颜昂(奔睹)传记载“天眷元年,授镇国上将军,除东平尹。明年夏,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勒兵袭之,至清口,飞众泛舟逆水而去。时霖雨昼夜不止,昂乃附水屯营。夜将半,忽促众北行。诸将谏曰‘军士远涉泥淖,饥惫未食,恐难遽行。’昂怒不应,鸣鼓督之,下令曰:‘鼓声绝而敢后者斩。"遂弃营去,几二十里而止。是夜,宋人来劫营,无所得而去。诸将入贺,且问其故。昂曰:‘沿流而下者,走也;溯流而上者,诱我必追也。今大雨泥淖,彼舟行安,我陆行劳。士卒饥乏,弓矢败弱,我军居其下流,势不便利,其袭我必矣。’众皆称善。岳飞以兵十万围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余,守将惧,遣人求救。昂曰:‘为我语守将,我尝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堑深丈余,可速实之。’守将如其教,填之。岳飞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备,遂止。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
我当年对这个史料是深信不疑的,至少在读完了这个列传后岳飞在我心目中那种无战
不胜的形象就消失了,后来关于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很多书,一般来说宋史和金史的学者对这个问题一般持回避态度,邓广铭的《岳飞传》没有提到这个问题。还有的宋史学者以年数不对来否定,因为天眷二年是宋金两国的和谈之年,那年金朝在完颜昌的主导之下同宋朝议和,答应给宋河南 陕西地。也就是说宋朝和金朝在那一年没有发生战事,考宋史岳飞传,天眷二年当南宋之绍兴九年,在那年岳飞只是提醒宋高宗不要和议,金朝可能背盟。没有任何作战的记载。但是在金史中的确有系年的错误,因此治辽金史者多采取模糊的态度,比如说周峰先生的《完颜亮评传》中说完颜昂“曾经和宋朝大将岳飞对阵”考《金史》《地理志》,东平为宋之郓州,邳州为宋之淮阳军,在岳飞传中没有他到过这两地的记载。本人对此思考良久,因为没有新的史料(我只有《宋史》《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书),只能继续待考下去。不过也作为关于岳飞的记载发在这里。
(3)《金史》卷68之阿鲁补传记载“宗弼复河南,阿鲁补先济河,抚定诸郡,再为归德尹、河南路都统。宋兵来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鲁补,与许州韩常、颍州大臭、陈州赤盏晖、皆会于汴,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三州,旁郡皆响应。”这是天眷三年的事,案〈金史〉之〈地理志〉“许州,下,昌武军节度使。宋颍昌府许昌郡忠武军。”就是宋之颖昌,郾城为其所辖。“陈州,下,防御使。宋淮宁府淮阳郡镇安军”“ 颍州,下,防御。宋顺昌府汝阴郡。”可见岳飞确实收复了颖昌和郾城。但是这段史料也有问题,顺昌当时在宋军的掌握中,〈宋史〉列传125之〈刘锜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归三京,充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所部八字军才三万七千人,将发,益殿司三千人,皆携其孥,将驻于汴,家留顺昌。”顺昌并没有归属金军,而〈金史〉把刘锜当作刘光世,也是一误。从这里可以证实〈宗弼传〉的记载不属实。
(4)〈金史〉卷82之〈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其中二年应为三年之误。考〈金史〉〈地理志〉鄢陵在南京(开封)的管辖之内,要在颖昌之北,不少人拿它来作为朱仙镇大捷存在的证据,他们认为,鄢陵在朱仙镇的南方,而宋军的护粮队伍都出现在朱仙镇的南方了,那么他当然是有的了,在宋史学界有两种看法,邓广铭认为朱仙镇大捷纯属岳珂(岳飞之孙)杜撰,并做了详细的考证,在〈邓广铭治史从稿〉中,而王曾瑜认为确有其事。邓广铭先生从宋人的大量史书中没有查出朱仙镇大捷的记载,只见于〈金陀粹编〉一书予以否定。
〈中国通史〉采取了记载是“宋人的记载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可能只是一场遭遇战,但是岳珂和其他人将战果无限夸大”,我个人认为在宋军逼近开封的情况下,金将仆散浑坦敢于主动出击还深入侦察,可以证明金军并没有有些宋人记载那样完全失去斗志。
(5)〈宋史〉岳飞传有这么一段史料“飞乃遣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布经略西京、汝、郑、颍昌、陈、曹、光、蔡诸郡;又命梁兴渡河,纠合忠义社,取河东、北州县。”
“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让我们看看这些人在〈金史〉中的记载吧。
李兴一路,见于〈金史〉卷79之李成传记载“宗弼再取河南,宋李兴据河南府。成引军入孟津。兴率众薄城,鼓噪请战,成不应。日下昃,兴士卒倦且饥,成开门急击,大破之。”
然后双方在洛阳地区展开争夺,转引陶晋生先生的〈岳飞与完颜宗弼〉一文“七月,岳飞部将张应、旱清复西京,李成遁走。李成数为李兴所败,向宗弼求援,宗弼遣援军蕃汉军数万人前往。李兴以众寡不敌,遂弃城奔永宁的白马山。”可见双方是经过反复争夺的胶着状态。
李宝 孟邦杰的两路见于〈徐文传〉“宗弼复取河南,文破宋将李宝于濮阳、孟邦杰于登封。”可见岳飞派出的这几路并非各个都是顺利的。
(6)《宋史》《岳飞传》记载金朝在得知岳飞大捷的消息后北方人民涌动“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乌陵思谋在《金史》中无传,他叫做乌林答赞谟,我参考了周峰的《金代前期重臣乌林答赞谟探赜》,里面引自《大金国志》和《三朝北盟会编》的类似记载有在天眷三年(1140)“太行义士夜破怀州万善镇,去怀二十里,州人大恐,本州守乌陵思谋率军民保城。既旦,集父老于庭,谕之曰:‘尔等知破万善镇之人否?南宋官军耶?太行盗贼耶?’父老皆曰:‘太行盗贼。’思谋曰:‘尔等既知非南宋军,则各抚谕子弟及闾里丁社,慎无得扇摇妄动,恐盗贼不能保尔,反害生灵。若南宋军来,则不必尔等为计,我当纠率郡人,开门纳王师矣。’于是酒劳之而散。思谋自穹庐内乱之后,太行啸聚蜂起,每终夜辗转无寐,或披衣而坐,喟然叹曰:‘可惜官人,备历艰险,以取天下,而今为数小子坏之。我未知死所矣。’官人呼粘罕。时乃割地之初,以大河为界,北方盛传南帝亲征,民间往往私结徒党,阴置军器,以备缓急。沿河州郡尤为流言所惑,至于昼为罢市,夜或披衣以伺风声者。思谋时守河内,地当要冲,自揣势削身危,常怀疑惧,万善又为义士所破,故假以抚谕为名,露其心腹哀鸣,以结彼人,又为播达宋朝,以为先容耳。””
可见在岳飞的北上的军事行动下,北方确实发生了一些人民的暴乱,但是乌林答赞谟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保住他的守卫地,《岳飞传》说的“纳降”恐怕指此,但这是诓骗之辞,是为了稳定人民形势然后进行分化瓦解所用的招数,而《岳飞传》把他当作岳家军的声威所至。就有些不当了。
(7)《金史》卷66之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但是根据《岳飞传》记载“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说明岳飞在这场战役中没有同金军交手,当时在这一带的军队是宋将张俊 王德 杨沂中等。宗秀击败的应该是他们的军队。
(8)在金朝人的眼里,岳飞是因为“见忌”而被杀的,而不是秦桧。————-见卷98之《完颜纲传》
这时已经是宋金在宋宁宗 金章宗时,宋朝发动北上的军事行动,遭到金军猛烈反击,连连败退,金朝把战事扩大到宋境内,招降宋朝的大将吴曦,给他去了一封劝降书,书里首先描绘了吴曦祖先的战绩“时则乃祖武安公玠捍御两川。洎武顺王璘嗣有大勋,固宜世胙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辅,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十世宥之。然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自古如此,非止于今。”然后为吴曦个人角度出发,处处为其着想,说明了宋帝的不信任,并拿岳飞与之相比“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故智者顺时而动,明者因机而发,与其负高世之勋见疑于人,惴惴然常惧不得保其首领,曷若顺时因机,转祸为福,建万世不朽之业哉!”
不久吴曦即降金,可见招降书的威力,不过也道出岳飞在金朝人中的地位“威名战功暴于南北”,而金朝人的看法比宋人眼光大,直接指斥为宋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和猜忌防范,秦桧不过是高宗杀岳飞的催化剂而已。
(三)评价
关于岳飞的问题已经争执了很长时间,但是还没有争执出个结果了,有好多人认为光凭岳飞一人之力即可收复中原,我不同意,岳飞固然是大英雄,但是不能神化。为什么不能呢,辽宋西夏金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我们现在歌颂统一,但不能忽视那个时代分裂的合理性,那个时代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而宋虚弱因为使得金朝非常容易得手,这让许多热中于比较“综合国力”的人大跌眼镜。但是我们不能不忽视一个问题,南宋完全继承了北宋的衣钵,承载着大量的腐败因素,请看《文献通考》的以下记载:
“吁田 湖田,多起于政和以来,其在浙者,隶应奉局,其在江东者,蔡京 秦桧相继得之,大概今之田,昔之湖,徒知湖中之水可沽以为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主其事者,皆近幸权臣,是以委临为壑,利己,困民,皆不复问”在国家需要中兴的时刻,这些权臣着急去兼并土地,大捞一笔。
“盖中兴以来,朝廷之经费日困。则不免上供于外,别立名色,以取之州郡,如经总制,月桩钱之类是也,州郡之事力有限,不免于常赋之外,别立名色,以取之百姓,如槲面米,头子钱之类是也”
“自有天地,而财用之多,未有今日之比”“虐用其民”“百姓不胜诛求之苛”在国家需要团结百姓之时,却抓紧搜刮百姓,弄的民怨沸腾,如何获胜。
“按,建炎中兴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政不肃所至”大将“论其官,则兼两镇之重”“论其家,则金帛充盈,锦衣肉食”军队的成分“……避赋役,免门户者往焉,纳贿赂,求官爵者往焉,有过咎不得仕者往焉。犯刑实,畏逮捕者往焉,违科举,失士业者往焉。则又有乡党故旧之人,百工手艺之人,方技术数之人,音乐 *戏之人,彼所以辐辏萃集者,非有势庇之乎?非有利聚之乎?”这样的军队又能如何去作战,这就是注定了岳飞这样的英雄在这种腐败的环境下,只有他能顽强地作战,为南宋创造一些军事奇迹,但是没有全国的支持,而当他触及到南宋的逐渐巩固的皇权时,高宗以金朝制约大将,以大将制约金朝,一旦有打破平衡的迹象,则不免遭诛。
对于金朝,岳飞也是有影响的,由于他的努力抵抗,使得金朝不得不不断进行改革,我们发现在岳飞进军的时间前后,金朝的一系列新政浮出水面,包括“天眷新制”“皇统改革”“正隆官制”等,逐渐确立了农业和中原本位的政策,北方人民抗金形势趋于缓和,生产开始恢复,人口开始增加,为大定小康打下基础。
文章来源:铁血论坛
--------------------------------------------------------------------------------
-- 作者:科学万岁
-- 发布时间:2005-9-2 17:45:00
--
“逐渐确立了农业和中原本位的政策,北方人民抗金形势趋于缓和……”
=================================
正所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假使日本征服中国,十几年后中国人也会这样生活
参考资料: 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762791
展开全部
在中国历史上,秦桧等人一直是作为汉奸来对待的。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事实上,这是对历史的极大的不公正。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智慧、能够成大事的,都是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维护民族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秦桧的一生,实际上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统一安宁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的。
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史学家傅衣凌先生就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统一是正常的。只有统一才能够出现盛事。如汉、唐、元、明、清的盛事都是如此。”
从这种角度上讲,秦桧的做法只是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而已。这是历史的进步,应该值得肯定。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一个不断摆脱评价者自身历史局限的过程。
当然,判断这个人物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作用,不论正面还是反面,积极还是消极,都要有个客观的标准。例如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团结以及科技、文化的繁荣等等。
但是,很遗憾,一旦涉及到了民 族 问题,或者民族 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特别是宋金、宋元、明清时期,就容易出现困难,就由于存在民族情绪和偏见,特别是大汉族主义。这里面有复杂的阶级矛盾还有民族矛盾以及传统习惯和民族偏见的因素在里面。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汉族在历史上是人口数目多的民族,宋朝、明朝等就成为“正统”的象征。实际上呢?某些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历史事件,不一定是多数。宋金之战,宋朝是没有力量完成统一的。他的腐败和堕落,决定了他只能够被淘汰。金国代表着新兴的力量,是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这种情况下,秦桧审时度势,决心事金,呼吁结束战争。
因为战争只会劳民伤财,是会造成更多的人民的伤亡,而岳飞等人,坚决的抵抗金兵,就客观上充当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角色。他仅仅是为了忠于他的那个没落的小朝廷,却使得中原地区战火连绵。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岳飞的抗金,怎么会有南宋的偏安?”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以岳飞当时的实力是不具备“直捣黄龙”的能力的。而这只会使得人民更遭受困苦。秦桧主张求和,实际上是积极的,即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也减少了生灵涂炭。即使没有秦桧,宋朝照样也会灭亡,只不过,金国要增添更多的力量来消灭宋朝,只会造成更多的生灵涂炭罢了。
同样的,洪承畴等人的事清,也避免了很多汉人的被屠杀,这是历史事实。
相较之下,岳飞、史可法等,除了气节上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外,其他的地方,给予过高的评价,是不当的。岳飞还好一些,史可法更是军事上、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肯定么????
第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同一个历史人物,他所做的就不一定都是历史进步的。岳飞民族气节上值得肯定,但是他.农民起义,凭借老百姓的鲜血登上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特别不光彩的,也是要特别否定的。有人欣赏他的精忠报国。而这个“国”是什么?只不过是南宋小朝廷。南宋小朝廷能够代表中国么?只能算是一个偏安政权。很多人总是把汉人的政权和中国划上等号,实际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中国是56个兄弟民族的共同家园。而这种所谓的“精忠报国”,也只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我们当然知道,不能够苛责岳飞,因为他毕竟局限于那段历史,但是我们更没有必要大肆宣扬。秦桧丧失了气节么?其实只能够说,秦桧的汉民族气节不那么重。
其实,秦桧这样的人,历史上多得是。在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在南北朝分立的时候,在五代十国的时候,都是有的。但是谁也没有说秦朝就不应该统一、隋朝就不应该统一、宋朝就不应该统一。那么为什么到了金国、元朝、清朝这里,就不行了呢?这还是某些人的大汉族主义在作怪,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第三,坚持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再次重申,中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的祖国,而不单单是汉族自己的。我们应该承认,各个民族之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肯定要有矛盾。但是必须指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
我们的爱国主义,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人的行为只能够算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们是没有资格作为我们爱国主义的代表的。他们爱的国只不过是本民族的政权,他们敌对的一方也是中国,他们的爱国,只不过是爱自己的腐败的堕落的政权,而这个政权是没有力量完成统一的,而统一则是天下大势,这种烂政权肯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的忠君爱国就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有人指责秦桧,说他投降,实际上是投降么?请问,两边都是自己的同胞,都是中华民族,这算什么投降??战场上,我们经常接受国民党起义投诚将领,并且高度评价。为什么?因为他们审时度势。而秦桧为什么就不行呢?
施琅将军在过去极“左”的年代,一直是作为批判对象的。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郑成功》,作为一本普及型读物,把施琅简单粗暴的定性成“叛徒”、“大汉奸”,以后的作品中,关于施琅的,主要就1965年的《明末降将施琅》,1966年,也是类似《明郑覆亡的关键人物——施琅》等寥寥5篇,而且都是否定性的。总之在1979年以前,很多历史教材上都详细的记载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却把施琅推到了他的对立面。直到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这一切才有了改观。
第四,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气节。我们也要看到,其实所谓的气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儒家封建思想的荼毒,把一些本来是封建的糟粕,禁锢人思想的精神枷锁当成了气节。坚持什么?我们拿一个和岳飞差不多的人物——方效儒,他自己为了所谓的气节,居然口出狂言,灭十族也不怕。结果自己死了还不算,还拖累其他无辜的人。这种气节难道也值得我们肯定?岳飞自己想要闯出某些功绩来,却要拖累广大人民忍受战争荼毒,这值得我们肯定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伯夷叔齐的气节怎么样?比岳飞强的多了,可是他只不过是旧王朝的死硬派。还有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也是有某些遗老们,比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自断手指么?不是有苏州儒士姚润、王谟不和朱元璋合作被朱元璋处死么?
他们的气节怎么样?我敢说,他们的气节比岳飞要强的多。可是怎么没看到有人吹捧他们呢?这就是“大汉族主义”的思想的存在。
还有一个唐朝的张巡为了尽节。守卫睢阳期间,竟然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以飨将士。他的义守住了,可是这种吃人魔王、不近人情的人居然被作为重名节而大加称颂……而称颂他,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抵抗的是安史之乱的胡人叛军吧……这也是大汉族主义的铁证。
综上所述,必须承认,我们认同的气节,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所束缚的扭曲变形。我们不应该过多的赞扬他,特别是不要轻易的加上什么“爱国”的高帽。因为那个国是落后的偏安的落后的割据政权,是没有资格代表中国的。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智慧、能够成大事的,都是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维护民族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秦桧的一生,实际上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统一安宁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的。
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史学家傅衣凌先生就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统一是正常的。只有统一才能够出现盛事。如汉、唐、元、明、清的盛事都是如此。”
从这种角度上讲,秦桧的做法只是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而已。这是历史的进步,应该值得肯定。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一个不断摆脱评价者自身历史局限的过程。
当然,判断这个人物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作用,不论正面还是反面,积极还是消极,都要有个客观的标准。例如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团结以及科技、文化的繁荣等等。
但是,很遗憾,一旦涉及到了民 族 问题,或者民族 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特别是宋金、宋元、明清时期,就容易出现困难,就由于存在民族情绪和偏见,特别是大汉族主义。这里面有复杂的阶级矛盾还有民族矛盾以及传统习惯和民族偏见的因素在里面。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汉族在历史上是人口数目多的民族,宋朝、明朝等就成为“正统”的象征。实际上呢?某些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历史事件,不一定是多数。宋金之战,宋朝是没有力量完成统一的。他的腐败和堕落,决定了他只能够被淘汰。金国代表着新兴的力量,是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这种情况下,秦桧审时度势,决心事金,呼吁结束战争。
因为战争只会劳民伤财,是会造成更多的人民的伤亡,而岳飞等人,坚决的抵抗金兵,就客观上充当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角色。他仅仅是为了忠于他的那个没落的小朝廷,却使得中原地区战火连绵。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岳飞的抗金,怎么会有南宋的偏安?”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以岳飞当时的实力是不具备“直捣黄龙”的能力的。而这只会使得人民更遭受困苦。秦桧主张求和,实际上是积极的,即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也减少了生灵涂炭。即使没有秦桧,宋朝照样也会灭亡,只不过,金国要增添更多的力量来消灭宋朝,只会造成更多的生灵涂炭罢了。
同样的,洪承畴等人的事清,也避免了很多汉人的被屠杀,这是历史事实。
相较之下,岳飞、史可法等,除了气节上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外,其他的地方,给予过高的评价,是不当的。岳飞还好一些,史可法更是军事上、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肯定么????
第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同一个历史人物,他所做的就不一定都是历史进步的。岳飞民族气节上值得肯定,但是他.农民起义,凭借老百姓的鲜血登上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特别不光彩的,也是要特别否定的。有人欣赏他的精忠报国。而这个“国”是什么?只不过是南宋小朝廷。南宋小朝廷能够代表中国么?只能算是一个偏安政权。很多人总是把汉人的政权和中国划上等号,实际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中国是56个兄弟民族的共同家园。而这种所谓的“精忠报国”,也只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我们当然知道,不能够苛责岳飞,因为他毕竟局限于那段历史,但是我们更没有必要大肆宣扬。秦桧丧失了气节么?其实只能够说,秦桧的汉民族气节不那么重。
其实,秦桧这样的人,历史上多得是。在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在南北朝分立的时候,在五代十国的时候,都是有的。但是谁也没有说秦朝就不应该统一、隋朝就不应该统一、宋朝就不应该统一。那么为什么到了金国、元朝、清朝这里,就不行了呢?这还是某些人的大汉族主义在作怪,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第三,坚持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再次重申,中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的祖国,而不单单是汉族自己的。我们应该承认,各个民族之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肯定要有矛盾。但是必须指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
我们的爱国主义,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人的行为只能够算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们是没有资格作为我们爱国主义的代表的。他们爱的国只不过是本民族的政权,他们敌对的一方也是中国,他们的爱国,只不过是爱自己的腐败的堕落的政权,而这个政权是没有力量完成统一的,而统一则是天下大势,这种烂政权肯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的忠君爱国就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有人指责秦桧,说他投降,实际上是投降么?请问,两边都是自己的同胞,都是中华民族,这算什么投降??战场上,我们经常接受国民党起义投诚将领,并且高度评价。为什么?因为他们审时度势。而秦桧为什么就不行呢?
施琅将军在过去极“左”的年代,一直是作为批判对象的。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郑成功》,作为一本普及型读物,把施琅简单粗暴的定性成“叛徒”、“大汉奸”,以后的作品中,关于施琅的,主要就1965年的《明末降将施琅》,1966年,也是类似《明郑覆亡的关键人物——施琅》等寥寥5篇,而且都是否定性的。总之在1979年以前,很多历史教材上都详细的记载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却把施琅推到了他的对立面。直到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这一切才有了改观。
第四,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气节。我们也要看到,其实所谓的气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儒家封建思想的荼毒,把一些本来是封建的糟粕,禁锢人思想的精神枷锁当成了气节。坚持什么?我们拿一个和岳飞差不多的人物——方效儒,他自己为了所谓的气节,居然口出狂言,灭十族也不怕。结果自己死了还不算,还拖累其他无辜的人。这种气节难道也值得我们肯定?岳飞自己想要闯出某些功绩来,却要拖累广大人民忍受战争荼毒,这值得我们肯定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伯夷叔齐的气节怎么样?比岳飞强的多了,可是他只不过是旧王朝的死硬派。还有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也是有某些遗老们,比如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自断手指么?不是有苏州儒士姚润、王谟不和朱元璋合作被朱元璋处死么?
他们的气节怎么样?我敢说,他们的气节比岳飞要强的多。可是怎么没看到有人吹捧他们呢?这就是“大汉族主义”的思想的存在。
还有一个唐朝的张巡为了尽节。守卫睢阳期间,竟然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以飨将士。他的义守住了,可是这种吃人魔王、不近人情的人居然被作为重名节而大加称颂……而称颂他,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抵抗的是安史之乱的胡人叛军吧……这也是大汉族主义的铁证。
综上所述,必须承认,我们认同的气节,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所束缚的扭曲变形。我们不应该过多的赞扬他,特别是不要轻易的加上什么“爱国”的高帽。因为那个国是落后的偏安的落后的割据政权,是没有资格代表中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