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状不同:
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
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2、味道不同:
茵陈气清香,味微苦。
艾蒿植株有浓烈香气。
3、分布范围不同:
菌陈主产于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
艾蒿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蒙古、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日本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华北。
4、功效不同:
茵陈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菌陈
1、名称不同
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
艾草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
2、药用价值不同
茵陈: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
艾草: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3、形态不同
茵陈: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芳香;根茎斜生,其节上具纤细的须根,多少木质。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通常高25-60厘米,多少带紫色,四棱形,具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多数,从根茎发出,中上部各节有具花的分枝,下部各节有不育的短枝,近基部常无叶。
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4、分布范围不同
茵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
艾草主要分部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茵陈
1、形态不同
艾叶多皱缩,破碎,叶片展开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被稀疏的绒毛和腺点,下表面有密集的灰白色丝状绒毛。茵陈,药材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株密被灰白色绒毛,绵软如绒。质脆,易折断。
2、功效不同
艾蒿功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菌陈功效: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3、味道有差别
茵陈叶子小,气味小,艾叶叶片大,苦味较重。
扩展资料
1、艾蒿具体功效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
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2、菌陈具体功效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菌陈
茵陈和艾蒿在形态、功效、气味、生长环境上都可以区别,具体如下:
1、形态。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略成半灌木状,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厘米,褐色或灰黄褐色,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秋季开花。茵陈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100厘米。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全国大部分地区皆有分布。
总结来说,艾叶叶片大一些,叶片背面有一层蜡质层,艾叶多褶皱,易碎;茵陈药材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株密披灰白色绒毛,绵软如绒,质脆,易折断。
2、功效。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还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茵陈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是治疗肝炎的特效药,可以解热和降压利尿,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
3、气味。艾蒿整株都有芳香气味,揉之,香气更浓。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茵陈也有气味,尽管它们的味儿似乎相似,但艾草的气味更大一点。
4、生长环境。艾蒿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茵陈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扩展资料:
每到端午,民间除了端午节纪念屈原吃粽子外,还流行在门上悬挂艾束。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正是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把艾叶、菖蒲悬在户上,利用其挥发的芳香气味洁净空气,驱赶蚊蝇,驱瘟除邪,以达到防病目的。人们常说的“二月茵陈五月蒿”,意思是艾草和茵陈是同一种植物,这是错误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艾草
虽然两者都属于菊科的植物,但是功用完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茵陈是菊科植物,幼嫩的时刻可以做菜吃,但是年老的时候变成了茵陈蒿,也就是中药材了,这就是“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其功效“清热利湿”。
2、艾蒿,又名艾草。幼嫩的时候也有的地方会摘取其嫩叶与糍粑制成可以吃的“艾糍”;但是当艾草年老的时候,通常是取其枝干用于针灸术,特别是身体感染风寒暑湿的时候点燃艾蒿的枝干进行漆火以及治疗风湿病时的拔火罐充当燃料的作用。其最主要的代表便是蕲艾,其油具有着极其优良的药效,比如清炎平喘,祛痰镇咳的功用。
所以茵陈与艾蒿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尽管都是菊科的药用植物。具体的不同可以参照百度百科,里面有着极其详细的关于这两种药用植物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