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个回答
2013-04-01
展开全部
心中的红楼梦2009-07-10 08:35当一套页已枯黄的蓬松线订读本鲜明地撂在我的书桌上时,飞起了一阵尘土,仿佛是推倒了墓室的石门。我立刻就聚焦了上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几个字,在脆黄的纸面上更显沧桑。真是奇妙的邂逅,现在想来也觉得有趣。那虽只是一本看旧了的影印本,我却如胡适先生得了庚辰本原本时的心情一样,莫名的亢奋与震撼。这是一种璀璨与淡伤交融的沉郁抑顿之感,不能释怀的历史沉淀在心底。从孙温工笔勾眉的细腻水乡,到曹雪芹、畸笏叟、脂砚斋笔墨下血染的笑言,透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与神秘,驱动着我翻开沉甸甸的扉页。它的庚辰原本定稿叫《石头记》。无稽山上,史无可稽;青埂峰尖,尸骨百草;女娲补天,裂岩成石;三万余块,唯余一材;所余一材,随仙下世,过活人世。从此引出多少故事,虽都历刻石上,竟对我有一种欲看又不敢看的胆怯;这些文字,游荡于现实的大山与浪漫的云端之间。写到这儿,我的心在悸动。书中有云:“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虽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于是,它还有如《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名,一如此等。但现在人们遍称之“红楼梦”,是由程高本所起。下面我也就称他为“红楼梦”吧。细读几遍全文,略数了数其中所涉人物,不弱三四百人。其中四大家族统笼,联姻、血缘关系勾连,由像是蛛网一般,展现出封建等级的繁复可畏。相形之下,被奴役阶层的人际关系及其内部再分层又使他们更显渺小孱弱,多了几番同情,又多了几番故事。晴雯是我在大观园女子中很欣赏、喜欢的一个。她就是下层奴仆中的底层,“身为下贱”、“心比天高”。我读过一些相关文章,文中曾高赞晴雯使大观园“彩云易散”,闪出了对抗封建、对抗不平等的人性光辉。我虽也是认同不已,但从曹雪芹的笔下,我看到的更是一个真实、善良、敢哭爱笑的年轻女子形象,在当时的贾府,这样的一个人是多么难得啊!关于她的死,被疾恶美艳、爱子心切的王夫人狠心地撵出,被曾败在她人格下婆子、丫鬟排揎,被她那对可怜可恨的兄嫂弃而不顾,我实在不忍再提起细说!晴雯去了,人们却永远不会忘记她;鸳鸯、金钏、龄官、小红、紫娟等丫鬟的几回故事,将人们拽出深刻阴郁的现实主义巨浪,给人以内心最大的美感,更是弥足的难以忘怀!林黛玉、薛宝钗,自古就反复出现在人们对红楼梦的讨论中。也有戏剧使这两个人物深入人心。一个木石,更具天然之美;一个金玉,极尽艳丽。她们有这样多的不同与矛盾,却又有那么多的一致与互洽。黛玉愁苦多病,一生泪不断,宝钗压抑青春,曾长食冷香丸;黛玉不屑仕途经济,宝钗为求前途,暗渡陈仓;黛玉嘴尖心高,不伪饰内心,宝钗心地纯良却深谙人世。第四十二回宝钗化敌为友,与黛玉交心之事,更让我隐约感觉,他们是一个女子的两身影子。实际上,大观园中一个个女子,正是贾府及当世的一个侧面。写奴仆的或美丽或高洁或纯真或恣意,正反衬出封建主子们的可卑、低下;写年轻女子的青春、烂漫,正反衬出贾宝玉眼中须眉浊物的狡诈、下流。而《红楼梦》本身不也是一部充满矛盾、充满斗争、充满幻变的巨著吗?愈写繁盛时的钟鸣鼎食、无限风光,愈有败落时的身陷囹圄、慨叹哀怨;愈写封建主子的尔虞我诈、争权逐势,愈有其今后的无可奈何、丑态百出;愈写人性的光芒万丈,思潮的翻滚进步,愈有后面的被束缚扼杀。从这层意思看,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品味《红楼梦》至今,我方感到:我深夜时独坐观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我总是及时收集红学大师的研究成果来学习,我经常到网上的红楼梦吧去参与讨论,我对《红楼梦》如此喜爱,不只是因为此书词藻华美、人物鲜活、情节真实——我痴迷的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性,一种美。金陵一隅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历史,有关作者的那些秘密,我相信,将永远保持着对我的十足吸引力,并使我一生的思考受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