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是论述题... 是论述题 展开
教育小百科达人
2019-05-13 · TA获得超过15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2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474万
展开全部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的传递 冲动传到突触前末梢,触发前膜中的Ca通道开放,一定量的Ca顺浓度差流入突触扣。在Ca 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开口,将内含的递质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胞吐。

被释放的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位于后膜中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体,触发受体改变构型,开放通道,使某些特定离子得以沿各自浓度梯度流入或流出。

扩展资料:

在前膜的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其空隙处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它可能有引导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

当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即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把突触前的兴奋向突触后传递的突触,是抑制性突触的反义词。即突触前纤维末端的动作电位一旦到达,兴奋性突触以化学传递,鱼类和甲壳类通过电的传递方式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的电位变化,可因多次兴奋性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总和,在超过阈值时,即产生动作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奋性突触

希卓
2024-10-17 广告
分布式应变监测技术是现代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布置多个应变传感器,实现对结构变形和应变的连续、实时监测。这种技术能够准确捕捉结构在各种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应变响应,为结构的安全评估、损伤预警和寿命预测提供重要数据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希卓提供
竹糕枝10
2019-05-07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700万
展开全部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的传递
冲动传到突触前末梢,触发前膜中的Ca通道开放,一定量的Ca顺浓度差流入突触扣。在Ca
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开口,将内含的递质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胞吐。
被释放的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位于后膜中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体,触发受体改变构型,开放通道,使某些特定离子得以沿各自浓度梯度流入或流出。
扩展资料:
在前膜的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其空隙处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它可能有引导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
当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即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把突触前的兴奋向突触后传递的突触,是抑制性突触的反义词。即突触前纤维末端的动作电位一旦到达,兴奋性突触以化学传递,鱼类和甲壳类通过电的传递方式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的电位变化,可因多次兴奋性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总和,在超过阈值时,即产生动作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兴奋性突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lw21gxygogogo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24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万
展开全部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的传递 冲动传到突触前末梢,触发前膜中的Ca通道开放,一定量的Ca顺浓度差流入突触扣。在Ca 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开口,将内含的递质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胞吐。被释放的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位于后膜中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体,触发受体改变构型,开放通道,使某些特定离子得以沿各自浓度梯度流入或流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泰倾待牛26
高粉答主

2020-03-29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5.5万
采纳率:1%
帮助的人:3085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4-01
展开全部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仅互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由于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主要可分为三类:①轴突-胞体式突触;②轴突-树突式突触;③轴突-轴突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反复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一个突触前神经元可与许多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突触,一个突触后神经元也可与许多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就有1800个左右的突触小体覆盖着。

在电镜下观察到,突触部位有两层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所以,一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前膜和后膜的厚度一般只7nm左右,间隙为20nm左右。在靠近前膜的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的直径为30~60nm,其中含有化学递质。在前膜的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其空隙处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它可能有引导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当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即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单胺类递质的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另有一种方式。这类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的结节状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大量的小泡,是递质释放的部位。但是,曲张体并不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直接接触,而是处在它们的附近。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突触后细胞膜的受体,产生传递效应。这种传递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上都存在。

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AP传到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前膜 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胞裂 神经递质释放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2什么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感觉接替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感觉投射关系. 主要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丘脑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特征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原理。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可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以电紧张形式扩布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传递基本过程:突触前突起末梢兴奋(动作电位)→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胞裂外排,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主要提高后膜对 Na+的通透性、Na+内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 EPSP→EPSP总和达阈电位水平,轴丘处爆发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可降低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其产生动作电位,因而呈现抑制效应。抑制性突触传递基本过程:突触前突起末梢兴奋(动作电位)→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胞裂外排,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主要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引起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4.何谓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其结构机能特点如何。 ((1) 特异投射系统通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按规则的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并引起某种感觉,称为特异投射系统。通过联络核投射到大脑皮质的部分,它们虽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但在大脑皮质有特定的投射区域,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大脑皮质的第四层细胞处,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它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冲动。经典的感觉传导道是由三个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髓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就在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但特殊感觉(视、听、嗅)的传导道情况比较复杂,视觉传导到包括视杆及视锥细胞在内,则为四个神经元接替;听觉传导道更为复杂,从外周到大脑皮层很难说包含几个神经元接替;嗅觉传导道与丘脑接替核无关。所以,一般经典的感觉传导道就是通过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而后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它们都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每一种感觉得传导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各种感觉上传都有其专门的途径。(2)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通过其段轴突多次换元到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的感觉,这一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这一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地换元传递,从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进入大脑半球后反复分支,广泛地终止于各层细胞。它的功能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由各种特异性投射纤维途经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于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并通过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在丘脑的非特 异性核群换元后,再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

区域的传导系统。所以,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路。与特异性投射系统相比,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大脑皮层的感觉信息没有性质和部位的特异性,它既没有专一的投射途径,也没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而且表现有潜伏期长、效应持久和后发放等特征。这些都是因为它在脑干网状结构部位经过多次换元,形成多突触联系,最后弥散投射于大脑皮层,以致失去专一性和精确性定位的特征,且表现多突触传递的特点。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本身不能单独激发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因而不能引起任何特定感觉,但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觉醒, 并对特异性感觉产生易化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