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上帝不掷骰子。这句话什么意思?
“玻尔,上帝不掷骰子”这句话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玻尔说的。
“上帝不会掷骰子”正是爱因斯坦用宗教的术语来表达他对量子力学和客观物理世界的根本看法。
爱因斯坦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些事情是非决定论的——它们发生就是发生了,人们永远找不出原因。在同时代的人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还抱此信念的:他坚信宇宙是经典物理式的,像钟表那样机械地嘀嗒运转,每个瞬间都决定着下个瞬间。
掷骰子的这句台词象征了他人生的另一面:提出相对论的物理革命者可悲地变成了保守派,在量子理论方面“落后于时代潮流”——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这样评价。
然而多年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深入研究爱因斯坦所说的原话之后,他们发现爱因斯坦关于非决定论的思考远比大多数人认为的更激进,也更细致入微。就像他和其他人证明的那样,爱因斯坦其实承认了量子力学的非决定性——理应如此,因为就是他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非决定论。而他所不能接受的是,非决定论是大自然的基本原则。
虽然爱因斯坦并不反对量子力学,但他肯定反对哥本哈根诠释。他不喜欢测量会使得连续演化的物理系统出现跳跃这种想法,这就是他开始质疑“上帝掷骰子”的背景。
“爱因斯坦在1926年所惋惜的是这一类具体的问题,而并没有形而上地断言量子力学必须以决定论为绝对的必要条件,”霍华德说,“他尤其沉浸在关于波函数的坍缩是否导致非连续性的思考中。”
爱因斯坦认为,波函数坍缩不可能是一种真实的过程。这要求某个瞬时的超距作用——某种神秘的机制——保证波函数的左右两侧都坍缩到同一个尖峰,甚至在没有施加外部作用的情况下。不仅是爱因斯坦,同时代的每个物理学家都认为这样的过程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过程将会超过光速,显然违背相对论。
实际上,量子力学根本不给你自由掷骰子的机会,它给你成对的骰子,两个骰子的点数总是一样,即使你在维加斯(Vegas)掷一个骰子而另一个人在织女星(Vega)掷另一个。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明显意味着骰子中包含了某种隐藏的性质,可以提前修正它们的结果。但哥本哈根学派否定类似的东西存在,暗示骰子的确可以相隔遥远的空间而互相影响。
爱因斯坦眼中的概率同哥本哈根诠释中的一样客观。虽然它们没有出现在运动的基本定律中,但它们表现了世界的其他特征,因而并不是人类无知的产物。在写给波普尔的信中,爱因斯坦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匀速圆周运动的粒子,粒子出现在某段圆弧的概率反映了粒子轨迹的对称性。
类似地,一个骰子的某一面朝上的概率是六分之一,这是因为六面是相同的。“他知道在统计力学中概率的细节里包含有意义重大的物理,在这方面,他的确比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理解得更深。”霍华德说。
对于量子力学测量的上述不可精确预期性或随机性存在好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两个主要的派别。一是所谓“正统派”,或“哥本哈根学派”,由大多数量子物理学家所持守。二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少数非正统派。
“正统派”以为量子力学(包括量子力学测量)对微观物理系统的描述是完备的。言下之意,随机性或不可精确预期性是客观物理世界的一个根本方面。爱因斯坦至死都不接纳这种观点。他认为量子力学的描述是不完备的。言下之意,随机性或不可精确预期性不是客观物理世界的根本方面,只不过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完备而已。“
扩展资料: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参考资料:
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句话,正是爱因斯坦用宗教的术语来表达他对量子力学和客观物理世界的根本看法。
爱因斯坦的本质,是反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中的不确定性原理。
在大众心目中,故事是这样的。爱因斯坦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些事情是非决定论的——它们发生就是发生了,人们永远找不出原因。
在同时代的人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还抱此信念的:他坚信宇宙是经典物理式的,像钟表那样机械地嘀嗒运转,每个瞬间都决定着下个瞬间。
掷骰子的这句台词象征了他人生的另一面:提出相对论的物理革命者可悲地变成了保守派,在量子理论方面“落后于时代潮流”——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这样评价。
扩展资料
那就是二十世纪上半期量子力学的诞生和成熟期。物理学家们发现,对一个量子系统作单个测量,在原则上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而只能得到获得某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
例如,如果对一个没有被“极化”的电子进行量子力学测量,我们可以得到自旋±1/2的概率各为1/2,却不能准确预期电子自旋的值究竟为+1/2,或为-1/2。
对于量子力学测量的上述不可精确预期性或随机性存在好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两个主要的派别。一是所谓“正统派”,或“哥本哈根学派”,由大多数量子物理学家所持守。
二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少数非正统派。“正统派”以为量子力学(包括量子力学测量)对微观物理系统的描述是完备的。
言下之意,随机性或不可精确预期性是客观物理世界的一个根本方面。爱因斯坦至死都不接纳这种观点。他认为量子力学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言下之意,随机性或不可精确预期性不是客观物理世界的根本方面,只不过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完备而已。“上帝不会掷骰子”正是爱因斯坦用宗教的术语来表达他对量子力学和客观物理世界的根本看法。
参考资料:上帝不掷骰子 百度百科
这句话的原话应该是“上帝不会掷骰子”,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人们把这句名言当做他断然否定量子力学的证据,因为量子力学把随机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内禀性质。
“无论如何,我都确信,上帝不会掷骰子。”多年以来,爱因斯坦的话已经成了他反对量子力学及其随机性的标志,但人们其实误解了他。
“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的名言中很少有哪句话像这句被引用得如此之多。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句名言当做他断然否定量子力学的证据,因为量子力学把随机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内禀性质。
在大众心目中,故事是这样的。爱因斯坦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些事情是非决定论的——它们发生就是发生了,人们永远找不出原因。在同时代的人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还抱此信念的:他坚信宇宙是经典物理式的,像钟表那样机械地嘀嗒运转,每个瞬间都决定着下个瞬间。
掷骰子的这句台词象征了他人生的另一面:提出相对论的物理革命者可悲地变成了保守派,在量子理论方面“落后于时代潮流”——尼尔斯·玻尔这样评价。
扩展资料: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上帝不会掷骰子—百度百科 尼尔斯·玻尔—百度百科
这句话是爱因斯坦对玻尔说的。当时量子力学产生,量子力学说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数学上描述物质用波函数,粒子性人们大概都能理解,因为过去早就有这样的观念;但波动性到底是什么很难理解,怎么还能和粒子性共存,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玻尔的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就是说物质的运动本来就是随机性的,这种波是粒子出现的概率随着时间起伏波动,人们了解运动最多了解到它的概率如何分布,没办法进一步完全确定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或者是什么样的轨道,而且把测不准原理(两种彼此关联的量不可能同时测准确)作为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一直认为物理学必然是“决定论”的科学,他觉得物理理论给出来就是让人们确定下一刻准确的信息的,像玻尔的理论这样只能确定概率的理论绝对有问题,要不然错误要不然不完善。“上帝不掷骰子”就是表达爱因斯坦这种观点的,这里的上帝应该指物理规律,意思是真正的物理规律不存在随机性。
实际上爱因斯坦和玻尔有一个很大规模的论战,持续了很久,爱因斯坦想了各种各样奇怪的模型证明玻尔的解释是错误或者不完善的,前几次都被玻尔回击了,但最后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帕多尔斯基、罗森提出了“EPR”佯谬证明玻尔理论的不完善,玻尔没有给出好的解释,直到多年以后另一个科学家贝尔通过爱因斯坦的理论,导出贝尔不等式,发现和实验不符,才基本确定爱因斯坦最后一次指责也是不对的。
目前来看应该概率诠释是比较好的解释,大家基本都信服,我见过的量子力学教材全部采用的这种解释,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五花八门的解释,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