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帮我解答一下,如何由浅入深系统的学习陶艺,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每一步是什么? 10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陶艺,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陶泥制作的艺术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玩泥巴”。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下里巴人”,登不了大雅之堂,其实中国的陶瓷艺术早在五千多年前就闻名世界。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到秦汉时期震惊中外的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再到明清时期被世人赞为绝伦的青花瓷,中国的陶瓷艺术似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随着生产工业化的出现,某些陶瓷技艺的失传及国外陶瓷艺术的异军突起,被世人喻为陶瓷发源地的中国,似乎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陶艺吧”的出现,无疑给现代繁忙的都市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它既能满足都市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又能使他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真正在陶艺的时空里驰骋。然而往返出入“陶艺吧”的很多是些都市时尚的“白领”,和很多在校的小学生似乎不沾边,直到校园陶艺课程的开设、兴起,才使祖国的下一代真正有了认识陶艺、接触陶艺的机会。它既使学生接触、了解到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他们离开狭窄的书本和课堂,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着一件件陶艺作品从自己手中诞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信可乐也”。从这点上来说,陶艺教学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就以我个人短暂的陶艺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分享。
赏——利用多媒体,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艺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而且操作性很强。所以在给学生上第一节陶艺课时,我并没有直接带领他们走进陶艺室,而是带领他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播放了一张自己到宜兴去学习陶艺时买回的VCD——《陶艺入门》。光盘中重点讲解了我国陶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及陶艺制作的工具、要点、技法等,目的让学生对“陶艺”这门新兴课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对祖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充满自豪感。随后我和学生进行“即兴提问”,把自己在刚才片子中看到的一些不懂和疑问都提出来,老师能解决的尽量在课堂上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以后具体操作中来解决,学生发言很踊跃。然后我带领学生走进陶艺室,让他们去接触真实的陶艺创作环境。当学生看到周围的东西和刚才片子中看到的一模一样时,一个个都兴奋不已。随即我邀请他们坐下来,触摸自己眼前的这些陶艺制作工具有何感觉?谈谈这些陶艺工具有那些实际的用途?小朋友们又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最后我邀请他们每人上台领取一块陶泥,利用这些陶艺制作工具,学习、模仿一些刚才在片子中看到的陶艺创作方法,感受陶泥与众不同的特性。这样一堂课在学生的敲敲打打声中结束,学生虽然没有像模像样地创作出优秀的陶艺作品,但对学生认识陶艺、接触陶艺,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思——挖掘各种创作素材,作品要具有个性。
在结束了入门学习后,接下来就要投入到正规的学习创作阶段,苏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确实安排了几课陶艺教程,但很多的社会实践课、兴趣活动课却没有正规的教程,即使是到书店买回的教材,也不一定适合各年龄段的学生,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独具匠心地安排设计了。“生活即教材”这是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贯倡导的。其实生活中的好多物品都可以成为陶艺教学的素材,衣服、鞋子、动物、家电、器皿、交通工具等,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模特儿”。记得有一次学做“鞋子”,我先让几位小朋友上台,伸出自己所穿的鞋子,说说它的名称、外形、色彩、图案及穿上去的感觉,孩子们一下子乐开了花,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展示”。然后我要求他们回忆自己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如爸爸妈妈穿的,老师穿的,在鞋子店里看到的等等,随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其它类型、用途的鞋子,如溜冰时穿的溜冰鞋、下雨时穿的雨鞋、骑马时穿的靴子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拓宽眼界,认识了解鞋子“家族”里有着形形色色的“成员”,最后我要求他们利用陶泥为主要材料,写生或创作一双自己喜爱的鞋子,孩子们的创作兴致都很高,也完成了一些出乎意料地优秀作品。
“个性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没有了个性,艺术就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要简易的抄袭或临摹教材中的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少示范,即使示范,也只要介绍一些制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完成一些“半成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探究,艺术创作最怕学生照着老师“依葫芦画瓢”。如果完成的作品都是“拷贝不走样”的话,那还谈得上什么创新?谈得上什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米开郎基罗、罗丹、亨利摩尔等雕塑大师的作品,若干年过去了,怎么还会被人们牢牢记得,推崇为典范?
(三)融——从其它艺术门类吸收灵感,培养独特的审美趣味。
艺术是相通的,陶艺的范畴属雕塑,雕塑又和绘画、工艺、建筑等同属美术范畴,所以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门类对陶艺的影响可想而知了,我个人认为影响最深的当属绘画。如果绘画是二维艺术的话,那么雕塑可以划为三维或者四维艺术,历来很多的雕塑家都善于绘画,而善于绘画的却不一定熟悉雕塑,陶艺实际上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折。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学些绘画,高年级学生可以学一点素描,因为素描对陶艺教学的促进很大,低年级学生多画些写生以及富有创意的想象画。另外,其它姊妹艺术对陶艺教学的促进也很大,如音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制作过程中,经常播放一些优秀的中外乐曲,悠扬的古筝、抒情的小提琴、欢快的唢呐及深沉的钢琴、萨克斯等,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音乐营造氛围、发挥想象,提高他们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独特的审美趣味。当然音乐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不然会适得其反。
展——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增强学生创作信心。
“信心是兴趣持久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保证。”当学生的作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展览了。小到课堂展览,大到学校、社会展览,目的是让学生保持创作兴趣、增强创作信心及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我在每堂陶艺教学课结束时,都要利用数码相机,把学生的作品,不管好坏、成败拍摄下来,然后在下课前几分钟当堂展示。一方面让学生清晰了然地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和评价,欣赏了解哪些作品最富有创意,哪些作品最耐人寻味,哪些作品有待完善和改进。当这些泥胚晾干,放进火炉烘烤、冷却、上铀,完成最后一道程序后,教师就可以将作品集中一起,举办一些小型的展览会了。如上完了“我喜爱的鞋”一课,教师就可以举办一个“鞋子展销会”,把学生制作的各种民族、各种风格的鞋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顾客,你会挑选怎样的鞋给自己穿;上完了“我设计的茶壶”一课,教师可以举办一个“茶壶博览会”,把学生制作的“精品”和大师的作品加以比较,体会大师和学生制作时不同的构思和技巧;上完了“火红的端阳”一课,教师可以举办一个“端午风俗周”,把学生制作的有关端午节的事物,如粽子、香包、龙舟等放在一起,让他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人们过端午节的传统,一边渗透爱国、节日教育,一边把学生对端午节的看法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有机地表达出来。
诚然,陶艺教学还刚起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它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了无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一方面,它继承发扬了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使之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确实锻炼了学生的手和脑,使学生在人格和心灵上都得到了升华。陶艺教学要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同时,也不能以单纯地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获得尊重、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陶艺教学的“春天”还刚来临,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去迎接这美好的“春天”,使之在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赏——利用多媒体,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艺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而且操作性很强。所以在给学生上第一节陶艺课时,我并没有直接带领他们走进陶艺室,而是带领他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播放了一张自己到宜兴去学习陶艺时买回的VCD——《陶艺入门》。光盘中重点讲解了我国陶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及陶艺制作的工具、要点、技法等,目的让学生对“陶艺”这门新兴课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对祖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充满自豪感。随后我和学生进行“即兴提问”,把自己在刚才片子中看到的一些不懂和疑问都提出来,老师能解决的尽量在课堂上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以后具体操作中来解决,学生发言很踊跃。然后我带领学生走进陶艺室,让他们去接触真实的陶艺创作环境。当学生看到周围的东西和刚才片子中看到的一模一样时,一个个都兴奋不已。随即我邀请他们坐下来,触摸自己眼前的这些陶艺制作工具有何感觉?谈谈这些陶艺工具有那些实际的用途?小朋友们又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最后我邀请他们每人上台领取一块陶泥,利用这些陶艺制作工具,学习、模仿一些刚才在片子中看到的陶艺创作方法,感受陶泥与众不同的特性。这样一堂课在学生的敲敲打打声中结束,学生虽然没有像模像样地创作出优秀的陶艺作品,但对学生认识陶艺、接触陶艺,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思——挖掘各种创作素材,作品要具有个性。
在结束了入门学习后,接下来就要投入到正规的学习创作阶段,苏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确实安排了几课陶艺教程,但很多的社会实践课、兴趣活动课却没有正规的教程,即使是到书店买回的教材,也不一定适合各年龄段的学生,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独具匠心地安排设计了。“生活即教材”这是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贯倡导的。其实生活中的好多物品都可以成为陶艺教学的素材,衣服、鞋子、动物、家电、器皿、交通工具等,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模特儿”。记得有一次学做“鞋子”,我先让几位小朋友上台,伸出自己所穿的鞋子,说说它的名称、外形、色彩、图案及穿上去的感觉,孩子们一下子乐开了花,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展示”。然后我要求他们回忆自己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如爸爸妈妈穿的,老师穿的,在鞋子店里看到的等等,随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其它类型、用途的鞋子,如溜冰时穿的溜冰鞋、下雨时穿的雨鞋、骑马时穿的靴子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拓宽眼界,认识了解鞋子“家族”里有着形形色色的“成员”,最后我要求他们利用陶泥为主要材料,写生或创作一双自己喜爱的鞋子,孩子们的创作兴致都很高,也完成了一些出乎意料地优秀作品。
“个性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没有了个性,艺术就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要简易的抄袭或临摹教材中的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少示范,即使示范,也只要介绍一些制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完成一些“半成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探究,艺术创作最怕学生照着老师“依葫芦画瓢”。如果完成的作品都是“拷贝不走样”的话,那还谈得上什么创新?谈得上什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米开郎基罗、罗丹、亨利摩尔等雕塑大师的作品,若干年过去了,怎么还会被人们牢牢记得,推崇为典范?
(三)融——从其它艺术门类吸收灵感,培养独特的审美趣味。
艺术是相通的,陶艺的范畴属雕塑,雕塑又和绘画、工艺、建筑等同属美术范畴,所以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门类对陶艺的影响可想而知了,我个人认为影响最深的当属绘画。如果绘画是二维艺术的话,那么雕塑可以划为三维或者四维艺术,历来很多的雕塑家都善于绘画,而善于绘画的却不一定熟悉雕塑,陶艺实际上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折。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学些绘画,高年级学生可以学一点素描,因为素描对陶艺教学的促进很大,低年级学生多画些写生以及富有创意的想象画。另外,其它姊妹艺术对陶艺教学的促进也很大,如音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制作过程中,经常播放一些优秀的中外乐曲,悠扬的古筝、抒情的小提琴、欢快的唢呐及深沉的钢琴、萨克斯等,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音乐营造氛围、发挥想象,提高他们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独特的审美趣味。当然音乐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不然会适得其反。
展——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增强学生创作信心。
“信心是兴趣持久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保证。”当学生的作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展览了。小到课堂展览,大到学校、社会展览,目的是让学生保持创作兴趣、增强创作信心及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我在每堂陶艺教学课结束时,都要利用数码相机,把学生的作品,不管好坏、成败拍摄下来,然后在下课前几分钟当堂展示。一方面让学生清晰了然地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和评价,欣赏了解哪些作品最富有创意,哪些作品最耐人寻味,哪些作品有待完善和改进。当这些泥胚晾干,放进火炉烘烤、冷却、上铀,完成最后一道程序后,教师就可以将作品集中一起,举办一些小型的展览会了。如上完了“我喜爱的鞋”一课,教师就可以举办一个“鞋子展销会”,把学生制作的各种民族、各种风格的鞋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顾客,你会挑选怎样的鞋给自己穿;上完了“我设计的茶壶”一课,教师可以举办一个“茶壶博览会”,把学生制作的“精品”和大师的作品加以比较,体会大师和学生制作时不同的构思和技巧;上完了“火红的端阳”一课,教师可以举办一个“端午风俗周”,把学生制作的有关端午节的事物,如粽子、香包、龙舟等放在一起,让他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人们过端午节的传统,一边渗透爱国、节日教育,一边把学生对端午节的看法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有机地表达出来。
诚然,陶艺教学还刚起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它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了无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一方面,它继承发扬了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使之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确实锻炼了学生的手和脑,使学生在人格和心灵上都得到了升华。陶艺教学要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同时,也不能以单纯地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获得尊重、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陶艺教学的“春天”还刚来临,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去迎接这美好的“春天”,使之在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