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家乡的潮剧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在唱腔中,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即以凡为宫,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犯腔犯调,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混杂,如[轻三六调]避免74为主音,[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如果混用,则为相犯。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剧目分三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高文举珍珠记》等等;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辞朗洲》、《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换偶记》、《月容夫人》、《柴房会》、等;中国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样板戏”(即当时的现代戏)曾上演过《林则徐》、《人道》、《姐妹花》、《空谷兰》等许多剧目,也是潮剧丰富的传统剧目的一部分。
潮剧三宝:《扫窗会》《闹钗》《杨令婆辩本》;此外还有《刘明珠》、《告亲夫》、《闹开封》、《芦林会》、《井边会》等经典剧目;后期新编的古装潮剧更是数不胜数,样板戏亦层出不断。
特色乐器: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锣、号头、潮州唢呐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在唱腔中,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即以凡为宫,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犯腔犯调,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混杂,如[轻三六调]避免74为主音,[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如果混用,则为相犯。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剧目分三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高文举珍珠记》等等;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辞朗洲》、《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换偶记》、《月容夫人》、《柴房会》、等;中国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样板戏”(即当时的现代戏)曾上演过《林则徐》、《人道》、《姐妹花》、《空谷兰》等许多剧目,也是潮剧丰富的传统剧目的一部分。
潮剧三宝:《扫窗会》《闹钗》《杨令婆辩本》;此外还有《刘明珠》、《告亲夫》、《闹开封》、《芦林会》、《井边会》等经典剧目;后期新编的古装潮剧更是数不胜数,样板戏亦层出不断。
特色乐器: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锣、号头、潮州唢呐
2013-04-03
展开全部
潮剧又名潮州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