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时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地位?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
青铜器分成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三大类。铜器花纹是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为当代中国创立十大铜建筑,其中,灵隐铜殿、桂林铜塔、杭州雷峰塔及钱王铜殿,代表了中国现代铜艺术建筑和工艺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扩展资料: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器物的造型设计和纹饰结构上均有许多新突破,放弃了青铜器纹样对称构图的规律,变具象图案为抽象纹样,大量采用天马行空的连续构图方法,使得装饰图案更为活泼,开辟了青铜器文化的新天地。
同时,在冶铸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块模、活块范、一模多范和开槽下芯法制作铸型,采用铸铆和“自锁”结构联结器物附件的新工艺,把中国青铜器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青铜 延续千年的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文化
展开全部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
中国青铜文化分布之广、范围之大是举世罕见的,东到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南及两广,北至辽宁、内蒙古都有青铜器出土。河南安阳、郑州,江西新干,四川三星堆,陕西汉中等地商代青铜器多见,陕西周原、沣镐,河南三门峡、洛阳等地西周青铜器集中。到春秋、战国时,山西的晋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湖北、湖南的楚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陕西的秦文化,都有大量青铜器,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种辽阔的地域分布是举世无双的。
青铜器出土数量之大和历史之悠久,也是独一无二的,据史书记载自西汉神爵四年(前58年)以来,仅陕西各地出土各种青铜器即达万件之多,全国范围内,其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而铅、锡的含量极少。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一大奇迹,与红铜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克服了红铜器具的固有弱点,在物理性能上起到了根本的变化。质地变得坚硬,耐磨性好,韧性高,并有持久的金属光泽。用青铜制造的刀,要比用红铜制成的刀锋利得多,青铜熔液的流动性能比红铜熔液好,利于灌入各种模子,不像红铜熔液那样稠黏,有利于铸造器型复杂、纹饰繁褥的器物。然而青铜器的铸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一整套科学的冶铸技术,包括采矿、熔炼、制模、翻范、配料、抛光等。青铜铸造业的出现,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青铜器可分成生产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三大类。生产工具有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两类。农业工具主要有耒(lei)、铲、锄、镰、鱼钩等,主要用于起土、除草、收割、修渠等,种类相当齐全。手工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斧、斤、锛(ben),凿等,使用广泛,几乎应用于建筑、车辆、船舶、牙雕、骨雕、木雕、髹漆,制革,纺织等各行各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
青铜兵器常见的有戈、矛、戟、刀、弓、剑、钺(yue)、镞,甲胄等。这些兵器都是车战所必需的。车战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车是作战的基本单位,车上有车兵,车下有步卒,戈、矛、戟、弓、矢都是车战的主要兵器。戈,用于钩杀戮击,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也是衡量当时军事技术发展提高的重要标尺。商代的戈分为直内戈、曲内戈和有銎戈三种形式,一般没有胡。西周多短胡戈,有一至三穿,以后胡加长穿就逐渐增多,有四穿的,使柄绑扎得更为牢固。商代的矛形体较大,以后逐渐向细长发展。戟是戈、矛的合体,更为先进,既能刺杀,又能钩砍,既具戈的钩击作用,又具矛的刺杀作用,是军事发展的产物。剑是短兵相接用的“匕首”,可手持和佩带,最早见于周初,到战国、秦汉普遍盛行。钺,既是兵器,又是刑具。商代青铜钺为武器中最大者之一。钺有二个穿孔,供扎结用,安长柄后手持砸击对方。钺上纹饰为若干夔纹组成的饕餮纹,很精美。商代中期已出现铁刃铜钺,据科学分析,此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说明商代就把陨铁用于制作兵器了。
至于青铜生活用具就更多了,到西周演变成体现当时社会等级的“礼器”。周公“击礼作乐”以后,规定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这种制度渗透到当时社会各个角落,人人都必须遵守,本来日用的青铜食器、水器、乐器等,此时又成了“礼器”,用于祭祀天地先祖。例如鼎、簋由本来的食器演变成了奴隶主权力的象征。
青铜礼器有炊器、水器、酒器和乐器等,器型有鼎、簋、鬲、簠(fu)、盨(xu)、敦(dui)、豆、匕、爵、角、觚(gu)、觥(gong)、尊、卣、盉(he)、勺、罍(lei)、壶、盘、匜(yi)、鉴、缶、盂等。许多青铜器都模仿各种动物进行造型,栩栩如生,生动有趣。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牛尊、它盘,周原博物馆的折觥,宝鸡青铜馆的三足鸟、象尊,国家博物馆的鹗(xiao)尊,以及流落在美国华盛顿斯密斯博物院弗利尔博物馆的觥,日本东京白鹤美术馆的鸟卣等等,都形象逼真。
青铜乐器有铙(nao)、钟、镈(bo)、铎、句耀(gou diao)、錞(chun)于、铃、鼓等。天子可用钟四组,诸侯三组,卿大夫两组,士一组。钟是由钲(zheng)发展而来的,有编钟、甬钟、钮钟、特钟之分,其大小依次递减,具有不同的音律。 青铜花纹多在器盖、颈、腹、圈足等部位,一般可分几何形、动物形和人事活动三大类。几何纹主要有弦纹、乳钉纹、云雷纹、重环纹、三角纹等。动物纹有饕餮(tao tie)纹、夔(kui)纹、龙纹、蟠虺(pan hui)纹、凤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蚕纹等。人物纹饰主要有宴乐纹、狩猎纹、武射和战争场面等。
随着时代的推移,青铜花纹的艺术风格也有演变。商代早期的铜器除素面外,已铸造饕餮纹、夔纹等。到商代中期(即从武丁到祖甲)饕餮纹、夔纹、鸟纹、龙纹、圆滑纹、联珠纹、乳钉纹等,成了流行纹饰。同时新出现了用云雷纹衬地的复杂花纹,其风格圆浑、凝重,富有神秘感。商代晚期的青铜纹饰更为繁褥细腻,饕餮纹变化多端,形状各异,往往配以浮雕的龙、虎、羊首、蛇首、牛首等动物形象,显得格外精美,富有想像力。从每幅图案花纹的总体看,似虎,似牛,又似兕(si)。从局部看,有的似龙,有的似鸟。这种整体中包含局部,各局部又谐和地统一于整体之中,动中有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另外,夔纹、蝉纹、蚕纹、涡纹、小鸟纹、瓦棱纹和乳钉纹等,一般都用云雷纹衬地,层次多,线条细,典雅富丽。
西周青铜器花纹分为三期。早期(从武王到昭王)饕餮纹仍占主要地位,但花纹种类增加厂。新出现了成条的长鸟纹和单个大鸟纹,在有的器物上全身施花纹,构图复杂,纹理细腻。中期(从穆王到夷王)新出现了窃曲纹、瓦纹、重环纹、环带纹和双头兽纹等,早期常见的蝉纹、蚕纹、象纹绝迹,饕餮纹成了附饰,鸟纹的身子与尾巴逐渐分离。晚期(从厉王到幽王),以环带纹、重环纹和瓦纹为主,配以弦纹、蟠龙纹、双头兽纹和窃曲纹等,花纹风格流畅、浑朴。到春秋战国,青铜器花纹的艺术风格又有所变化。
春秋早期花纹粗疏简陋,战国则精巧细腻、繁褥纤细。以往的宗教神秘色彩淡薄了,而具有动态的和灵巧的动物形象增多了,并新出现了宴乐、射箭、狩猎、战斗等图案。如四川博物馆藏的水陆攻战壶,陕西凤翔博物馆藏的宴乐狩猎纹壶等,画面丰满,人物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装饰在青铜器上各种各样的纹饰,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都有极高的价值。如周原博物馆珍藏的刖刑奴隶守门鼎。口下饰窃曲纹,四棱各铸一条顾首卷尾的爬龙,方座后面和两侧均有方格窗,座前有双扇门,可以启闭。门栓为一砍腿的刖刑奴隶。四座足外伸呈曲尺状,上铸钩喙怪兽。它是西周房屋建筑科技和当时刑法的再现,非常有价值。
青铜器具上铸刻的文字,称铭文或金文。这种文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文字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上。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文化的第—手资料,皆是真实事件的实录。郭沫若说:“这些古物正是目前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绝好资料,特别是那铭文所记录的是当时社会的史实。这儿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也还没有什么牵强附会的疏注的麻烦。我们可以短刀直入地便看定一个社会的真实相,而且还可藉以判明以前的旧史料一多半都是虚伪。我们让这些青铜器说出它们所创生的时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80页)郭沫若第一个利用金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对商周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社会制度等问题作了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他依据铭文所记的奴隶可以买卖、赏赐等事实,得出了商周是奴隶社会的结论。
西周时的金文急剧增多,内容更为丰富。武王灭商时的利簋,32字,记载武王伐商的年代;西周初期的大丰簋铸铭76字;成王时期的何尊铭文达122字,记载了成王营建东者口洛邑的事。恭王时期的曶(hu)鼎有铭410字,记载了五个奴隶相当于—匹马加一束丝,或等于百锊的价格;同时期的墙盘铭文284字,前段记载了文、武、成、康、昭、穆、恭等7位周天子的功绩,后段记载了徵氏家族七代世系经历。同时期的卫盉、朕匜等岐山董家出土的37件重器,其中30件有铭文。卫盉铭文132字,记载了交换土地、刑罚和诉讼。朕匜腹底和盖里有铭文157字,记载曶的下属牧牛违背誓言,被鞭打1000下。经过宽赦,改为500下,罚铜300锾(合汉代125斤)。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律文书。字体优美,亦是书法杰作。宣王时期的多友鼎287字,记载了“宣王中兴”时期征伐严狁的详细情况。同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所记材料胜似一篇《尚书》。又如最近在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7件青铜器,每件都有长篇铭文,总字数3000多字,是历年来出土西周窖藏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次。其中来盘铭文有372字,仅次于毛公鼎。宣王四十二年来鼎铭文280字,四十三年来鼎铭文310字,这些长篇铭文记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孝王、厉王等12王的事迹,而盘铭中把孝王写作考王,厉王称为刺王,这当是在西周时期的真实称谓。同时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来鼎铭文,证实《史记·周本纪》宣王在位年数四十六年是正确的。
铭文的书体,在商代与殷墟甲骨文相似。西周,扣晚期,特别是孝王、夷王以后的铭文,字体变得长方,笔道均匀,结构和谐、精到,章法布局严谨规整。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向多样化发展,并将铭文安排在器物的显著部位。文体多用韵文,惯用瘦长体,笔道纤细。在吴越还出现了鸟虫书,书写自由,可以随意增笔减画。秦国文字沿袭了西周的金文书体,经过改造,逐步发展为小篆。秦北私府椭量(方升),上有秦始皇诏书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该诏文系后补刻,已是标准的小篆。
中国青铜文化分布之广、范围之大是举世罕见的,东到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南及两广,北至辽宁、内蒙古都有青铜器出土。河南安阳、郑州,江西新干,四川三星堆,陕西汉中等地商代青铜器多见,陕西周原、沣镐,河南三门峡、洛阳等地西周青铜器集中。到春秋、战国时,山西的晋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湖北、湖南的楚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陕西的秦文化,都有大量青铜器,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种辽阔的地域分布是举世无双的。
青铜器出土数量之大和历史之悠久,也是独一无二的,据史书记载自西汉神爵四年(前58年)以来,仅陕西各地出土各种青铜器即达万件之多,全国范围内,其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而铅、锡的含量极少。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一大奇迹,与红铜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克服了红铜器具的固有弱点,在物理性能上起到了根本的变化。质地变得坚硬,耐磨性好,韧性高,并有持久的金属光泽。用青铜制造的刀,要比用红铜制成的刀锋利得多,青铜熔液的流动性能比红铜熔液好,利于灌入各种模子,不像红铜熔液那样稠黏,有利于铸造器型复杂、纹饰繁褥的器物。然而青铜器的铸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一整套科学的冶铸技术,包括采矿、熔炼、制模、翻范、配料、抛光等。青铜铸造业的出现,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青铜器可分成生产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三大类。生产工具有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两类。农业工具主要有耒(lei)、铲、锄、镰、鱼钩等,主要用于起土、除草、收割、修渠等,种类相当齐全。手工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斧、斤、锛(ben),凿等,使用广泛,几乎应用于建筑、车辆、船舶、牙雕、骨雕、木雕、髹漆,制革,纺织等各行各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
青铜兵器常见的有戈、矛、戟、刀、弓、剑、钺(yue)、镞,甲胄等。这些兵器都是车战所必需的。车战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车是作战的基本单位,车上有车兵,车下有步卒,戈、矛、戟、弓、矢都是车战的主要兵器。戈,用于钩杀戮击,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也是衡量当时军事技术发展提高的重要标尺。商代的戈分为直内戈、曲内戈和有銎戈三种形式,一般没有胡。西周多短胡戈,有一至三穿,以后胡加长穿就逐渐增多,有四穿的,使柄绑扎得更为牢固。商代的矛形体较大,以后逐渐向细长发展。戟是戈、矛的合体,更为先进,既能刺杀,又能钩砍,既具戈的钩击作用,又具矛的刺杀作用,是军事发展的产物。剑是短兵相接用的“匕首”,可手持和佩带,最早见于周初,到战国、秦汉普遍盛行。钺,既是兵器,又是刑具。商代青铜钺为武器中最大者之一。钺有二个穿孔,供扎结用,安长柄后手持砸击对方。钺上纹饰为若干夔纹组成的饕餮纹,很精美。商代中期已出现铁刃铜钺,据科学分析,此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说明商代就把陨铁用于制作兵器了。
至于青铜生活用具就更多了,到西周演变成体现当时社会等级的“礼器”。周公“击礼作乐”以后,规定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这种制度渗透到当时社会各个角落,人人都必须遵守,本来日用的青铜食器、水器、乐器等,此时又成了“礼器”,用于祭祀天地先祖。例如鼎、簋由本来的食器演变成了奴隶主权力的象征。
青铜礼器有炊器、水器、酒器和乐器等,器型有鼎、簋、鬲、簠(fu)、盨(xu)、敦(dui)、豆、匕、爵、角、觚(gu)、觥(gong)、尊、卣、盉(he)、勺、罍(lei)、壶、盘、匜(yi)、鉴、缶、盂等。许多青铜器都模仿各种动物进行造型,栩栩如生,生动有趣。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牛尊、它盘,周原博物馆的折觥,宝鸡青铜馆的三足鸟、象尊,国家博物馆的鹗(xiao)尊,以及流落在美国华盛顿斯密斯博物院弗利尔博物馆的觥,日本东京白鹤美术馆的鸟卣等等,都形象逼真。
青铜乐器有铙(nao)、钟、镈(bo)、铎、句耀(gou diao)、錞(chun)于、铃、鼓等。天子可用钟四组,诸侯三组,卿大夫两组,士一组。钟是由钲(zheng)发展而来的,有编钟、甬钟、钮钟、特钟之分,其大小依次递减,具有不同的音律。 青铜花纹多在器盖、颈、腹、圈足等部位,一般可分几何形、动物形和人事活动三大类。几何纹主要有弦纹、乳钉纹、云雷纹、重环纹、三角纹等。动物纹有饕餮(tao tie)纹、夔(kui)纹、龙纹、蟠虺(pan hui)纹、凤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蚕纹等。人物纹饰主要有宴乐纹、狩猎纹、武射和战争场面等。
随着时代的推移,青铜花纹的艺术风格也有演变。商代早期的铜器除素面外,已铸造饕餮纹、夔纹等。到商代中期(即从武丁到祖甲)饕餮纹、夔纹、鸟纹、龙纹、圆滑纹、联珠纹、乳钉纹等,成了流行纹饰。同时新出现了用云雷纹衬地的复杂花纹,其风格圆浑、凝重,富有神秘感。商代晚期的青铜纹饰更为繁褥细腻,饕餮纹变化多端,形状各异,往往配以浮雕的龙、虎、羊首、蛇首、牛首等动物形象,显得格外精美,富有想像力。从每幅图案花纹的总体看,似虎,似牛,又似兕(si)。从局部看,有的似龙,有的似鸟。这种整体中包含局部,各局部又谐和地统一于整体之中,动中有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另外,夔纹、蝉纹、蚕纹、涡纹、小鸟纹、瓦棱纹和乳钉纹等,一般都用云雷纹衬地,层次多,线条细,典雅富丽。
西周青铜器花纹分为三期。早期(从武王到昭王)饕餮纹仍占主要地位,但花纹种类增加厂。新出现了成条的长鸟纹和单个大鸟纹,在有的器物上全身施花纹,构图复杂,纹理细腻。中期(从穆王到夷王)新出现了窃曲纹、瓦纹、重环纹、环带纹和双头兽纹等,早期常见的蝉纹、蚕纹、象纹绝迹,饕餮纹成了附饰,鸟纹的身子与尾巴逐渐分离。晚期(从厉王到幽王),以环带纹、重环纹和瓦纹为主,配以弦纹、蟠龙纹、双头兽纹和窃曲纹等,花纹风格流畅、浑朴。到春秋战国,青铜器花纹的艺术风格又有所变化。
春秋早期花纹粗疏简陋,战国则精巧细腻、繁褥纤细。以往的宗教神秘色彩淡薄了,而具有动态的和灵巧的动物形象增多了,并新出现了宴乐、射箭、狩猎、战斗等图案。如四川博物馆藏的水陆攻战壶,陕西凤翔博物馆藏的宴乐狩猎纹壶等,画面丰满,人物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装饰在青铜器上各种各样的纹饰,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都有极高的价值。如周原博物馆珍藏的刖刑奴隶守门鼎。口下饰窃曲纹,四棱各铸一条顾首卷尾的爬龙,方座后面和两侧均有方格窗,座前有双扇门,可以启闭。门栓为一砍腿的刖刑奴隶。四座足外伸呈曲尺状,上铸钩喙怪兽。它是西周房屋建筑科技和当时刑法的再现,非常有价值。
青铜器具上铸刻的文字,称铭文或金文。这种文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文字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上。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文化的第—手资料,皆是真实事件的实录。郭沫若说:“这些古物正是目前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绝好资料,特别是那铭文所记录的是当时社会的史实。这儿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也还没有什么牵强附会的疏注的麻烦。我们可以短刀直入地便看定一个社会的真实相,而且还可藉以判明以前的旧史料一多半都是虚伪。我们让这些青铜器说出它们所创生的时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80页)郭沫若第一个利用金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对商周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社会制度等问题作了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他依据铭文所记的奴隶可以买卖、赏赐等事实,得出了商周是奴隶社会的结论。
西周时的金文急剧增多,内容更为丰富。武王灭商时的利簋,32字,记载武王伐商的年代;西周初期的大丰簋铸铭76字;成王时期的何尊铭文达122字,记载了成王营建东者口洛邑的事。恭王时期的曶(hu)鼎有铭410字,记载了五个奴隶相当于—匹马加一束丝,或等于百锊的价格;同时期的墙盘铭文284字,前段记载了文、武、成、康、昭、穆、恭等7位周天子的功绩,后段记载了徵氏家族七代世系经历。同时期的卫盉、朕匜等岐山董家出土的37件重器,其中30件有铭文。卫盉铭文132字,记载了交换土地、刑罚和诉讼。朕匜腹底和盖里有铭文157字,记载曶的下属牧牛违背誓言,被鞭打1000下。经过宽赦,改为500下,罚铜300锾(合汉代125斤)。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律文书。字体优美,亦是书法杰作。宣王时期的多友鼎287字,记载了“宣王中兴”时期征伐严狁的详细情况。同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所记材料胜似一篇《尚书》。又如最近在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7件青铜器,每件都有长篇铭文,总字数3000多字,是历年来出土西周窖藏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次。其中来盘铭文有372字,仅次于毛公鼎。宣王四十二年来鼎铭文280字,四十三年来鼎铭文310字,这些长篇铭文记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孝王、厉王等12王的事迹,而盘铭中把孝王写作考王,厉王称为刺王,这当是在西周时期的真实称谓。同时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来鼎铭文,证实《史记·周本纪》宣王在位年数四十六年是正确的。
铭文的书体,在商代与殷墟甲骨文相似。西周,扣晚期,特别是孝王、夷王以后的铭文,字体变得长方,笔道均匀,结构和谐、精到,章法布局严谨规整。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向多样化发展,并将铭文安排在器物的显著部位。文体多用韵文,惯用瘦长体,笔道纤细。在吴越还出现了鸟虫书,书写自由,可以随意增笔减画。秦国文字沿袭了西周的金文书体,经过改造,逐步发展为小篆。秦北私府椭量(方升),上有秦始皇诏书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该诏文系后补刻,已是标准的小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03
展开全部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