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4
展开全部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婚 姻
订亲 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 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 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 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婚 姻
订亲 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 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 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 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