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 我来答
教育小百科达人
推荐于2019-10-29 · TA获得超过15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2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418万
展开全部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同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从逻辑学上说,它们在内涵上应该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两者之和应当等于课程概念的外延。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学术性的或非学术性的来限定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相容的。

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来区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隐性课程界定为校园文化、未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又超越了课程的内涵。因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很难说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隐形程中习得的,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整体行为,不可割裂的。

任何课程都是有计划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计划,那么它至少不被称为课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结果、计划性或存在的环境,在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上。

拓展资料:

显性课程: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

具体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的学科,也就是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学科课程分门别类地把不同领域的人类文化知识系统地组织起来,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课程结构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系统,他在《中学社会系统》中认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

1 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  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 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jdc9217
推荐于2017-09-17
jdc9217
采纳数:12198 获赞数:55504
高中数学教师,一直在教务处负责中高考事务,熟悉中、高考有关问题。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同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从逻辑学上说,它们在内涵上应该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两者之和应当等于课程概念的外延。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学术性的或非学术性的来限定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相容的;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来区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隐性课程界定为校园文化、未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又超越了课程的内涵。因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很难说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隐形程中习得的,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整体行为,不可割裂的。任何课程都是有计划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计划,那么它至少不被称为课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结果、计划性或存在的环境,在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上。

就学生的接受机制而言,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两种。对显性课程来说,学生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什么,明确地知道要往哪儿去,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会采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断地调节自己以求得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经验。而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也不知道要往哪儿去,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但对教师来说,则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不管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无意习得的全部经验,都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

就教师的呈现方式而言,在显性课程中教师一般都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所谓明确是指教育的痕迹极为明显,教师明白自己是在教,学生也明白自己是在学。所谓直接是指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应该做些什么,学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等等。所谓外显就是教育双方都能明白地看到教育的过程。而在隐性课程中教师则采用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所谓暗含就是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太明显,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哪一方面的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习(教师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教某些东西),也不知道教师在教育自己。所谓间接是指教师不接向学生明示自己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和价值等,而是通过一定的比较转的方式向生传县信息。所谓内隐是指,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看不见的、隐含在某种客体里面的。所以隐性课程可以说是学生在课堂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鐔婐煇诲晩鐔
2020-11-28 · TA获得超过4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6万
展开全部
显性课程是指以外显的直接的方式显现出来的课程在写信课程当中主要学习学校的经验。而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形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写生,课程以外获得的课程它作为特定的,教学,学历,或者学生,四个认,正式的,第二条件事物,一,在写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当中,包括,观念性的隐性课程,学校的学风校风,物质性的,隐性课程,学校的环境,制度,引线,课程学校的管理体制,心里心理,性,课程学校的人际关系,怎么知道,重视,一,新课程,奇,挖掘隐性课程,要研究,隐性课程的学生,行,李,发展,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上元教育荔老师
2022-0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73
展开全部
教育学中将课程分成很多类型,今天要介绍的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一类课程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记忆两种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在课程类型划分中,根据课程呈现的形态(从教育是公开地还是隐蔽地影响学生的角度),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或者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将课程分成正规与非正规课程。
  
  一、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或“正规课程”。显性课程是相对于“隐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课程,是按照预先编订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其主导价值在于教育目标明确,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显性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选择了以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主要材料为主要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并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异来组织。我国显性课程基本采用以学科本位为中心的设计。
  
  二、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叫“非正规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和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类: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2.隐性课程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隐蔽性。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那样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而是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2)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也不似显性课程那样,能通过学生的反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调节,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表现出事先难以预测和估计到的一面。因为隐蔽课程中并不是任何一个要素、一个细节的教育影响事先都能估计到。不过,并非所有的隐性课程都不可预测。对教育者来说,隐性课程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有意识地加以组织和实施的,也就是说部分隐性课程也是可以具有目的性,因而是可以预期、可以事先设计的。
  
  (3)两重性。隐性课程既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又能对学生施以消极的影响,阻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4)弥散性。所谓弥散性是指内隐性课程无所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
  
  (5)持久性。隐性课程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是潜移默化的,一经确立,就会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三、两者的关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同一课程范畴的两个部分。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们的区别如下:
  
  课程类型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主要目的 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品德
  
  存在形式 彰显的、外露的 内隐的、潜藏的
  
  表现形式 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
  
   教材形势明确陈述 存在、未明确陈述
  
  作用方式 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起作用 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影响学生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者间关系复杂。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从隐性课程隐藏的层面看,隐性课程可分为隐藏在教科书中的、隐藏在教学活动中的和教学活动之外的隐性课程。其中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又包括课堂教学中和课堂教学外的隐性课程两个层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4-04
展开全部
一个是看的见的,一个是看不见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